我是京剧演员,也是有着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1961年深秋,江苏省京剧院组织第一个小分队赴农村演出,共16个人,我担任所有的旦角,还兼任会计一职。小分队踏遍了句容、溧水、高淳的乡镇、社队,在用木板草草搭成或用八仙桌临时拼凑的舞台上,我们一丝不苟地演出,每一场,观众多的有5万人,最少也有一两万人。农民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也让我意识到,老百姓是多么渴望艺术。
后来,我主动带团到苏北革命老区,在泰州、泰兴、高邮、兴化、盐城、盱眙等地慰问演出。父老乡亲拉着我的手说:“感谢共产党,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区的百姓啊!”妇女主任带来自家做的柿饼和煮熟的鸡蛋,不拿不让走。这让我更加体会到,艺术不是庙堂文化,它只有真正走近百姓,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魅力。
做一个人民需要的演员,是我50年来始终坚守的信条。1961年毛主席视察江苏,我们赶到无锡,时任省文化局副局长的孙奇华同志把我带到毛主席身边,让我演唱《梅龙镇》选段,毛主席说:“小鬼,你唱得很好,要又红又专噢!”我深鞠一躬,说:“我一定努力!”1964年全国现代戏汇演在北京举行,我在江苏的《耕耘初记》中饰“任志耘”一角。在北京虎坊桥“工人俱乐部”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上台接见演员,他拉着我的手说:“小黄,你很年轻,你很会表演,要刻苦努力做个好演员。”毛主席、周总理的教诲激励我一生!从那时起,我这个年轻的党员,年轻的京剧演员,加倍地勤学苦练,决心做个用心有心的好演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迎来了艺术上的春天。在江苏,我第一个签约成立了雨花京剧团。当时正值戏剧低谷时期,我却认为,城市是低谷,农村或许是高峰。我把剧团拉到乡村县镇,每天两场,101天连演117场,场场爆满。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与发展。1988年是我艺术人生的转折点——自1960年中戏毕业后到江苏京剧院工作,苦盼了28年,终于等来了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江苏的《红菱艳》荣获优秀新剧目奖,我凭借“菱姐”一角名列优秀表演奖榜首,同时为江苏赢得第一个中国戏剧梅花奖。专家称赞《红菱艳》是“江南水乡的碧螺春”,我的表演是“对京剧旦角表演程式的重大突破”。后来我又有幸在《骆驼祥子》中饰演虎妞。这部戏在国内和日本都引起了轰动,被专家誉为“二十年等来的一出好戏”,我因此第二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舒乙先生夸我:“孝慈是一位用心演戏的好演员!”得到这样的褒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一个好演员,不仅要演好戏,还要做好人。这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我住院期间,遇到一位农民姐妹严重烧伤,我提出给她献皮,医生说,你是特殊工种,不能献皮。我说,“有特殊工种,没有特殊的党员。”医生拗不过我,最后在我腿上取了一块手掌大的皮,为那位姐妹成功进行了植皮手术。在新街口,濛濛细雨中,我帮助残疾青年卖报纸,直到卖完。坐在我爱人的电动车后边,看到老人艰难地过马路,拉车工人吃力地过桥,我会马上下车扶老人过街,帮工人推车。去年7月底,心脏做手术装了起搏器,出院后16小时我就出差去北京、上海,担任“学京赛”的复赛评委。我深深地感到,一个人民的演员,你的形象不光是在光鲜的舞台上,更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内心有爱有美的人,才能将爱和美传递给你的观众。
我并不富有,但同事、朋友有困难或者哪里有人受灾,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作为党员,我这么做才心安理得,也感到幸福。
在旧社会,我差一点成为童养媳。在新中国,党和人民给了我们文艺工作者尊严和荣誉。我被评为全国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中国文华大奖,还被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这些荣誉是我新的起点。经验和智慧是老艺术家的优势,我要利用这些优势,继续在传播京剧知识和惠民服务的第一线勤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