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6月11日在湖广会馆观看演出,出现一位从来没听说过的梅派京剧演员登台表演,她叫滕洛莹。据主持人李世英介绍,她在中国戏曲学院当老师。听了她的唱,令笔者大为吃惊,嗓音甜亮醇厚,梅韵甚浓,台下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感到与当今活跃在舞台上当红的梅派演员相较,仅从唱上来看,可以说无出其右者。这当然是笔者一人浅见。总之如果很早就有人发现此优秀人才,加以提拔、培养必将成梅派出色的继承人。现在她可能已步入中年,即使这样,她还唱的满宫满调,精彩纷呈。
由此又想到一位梅派青年女演员陈晨,数年前她还在戏校未毕业时,也是在湖广会馆,听她的演唱。感到她无论在嗓音条件上还是在唱腔韵味上都非常出色,悟性很强,应当说是一位前途无量的好苗子。好像她与穆雨在校的年龄差不多,可是很久都未听到她的音信,后来穆雨都出科多年,还不知道她在那个剧团工作。前不久在网上发现她的博客,才知道她也在戏校当老师了,多么可惜。
在此还想到一位对其寄以厚望的余杨派老生演员,何威。大约十余年前笔者以前的一位邻居,姓陈,他也是一位北京京剧院的专业退休演员,知道本人酷爱京剧,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剧院新从外地调来一位优秀老生演员,何威。知道本人尤其是老生戏迷,他说你看了一定喜欢。从此对他有了个初步印象。后来在电视上偶然看了一次他的演出,并在京剧票房(可能在老舍茶馆,记不十分清楚了)看过他的演出,感到仅从他的唱上看,应当承认是非常出色的余杨派的老生演员,很有发展前途。并非常赞赏把他调入北京剧院的那位有关领导,眼力非凡。可是又非常出乎意料的是,多年来很少听到他在那里露演,是否调到别的地方工作,还是改行了,不得而知。应当说可能没有再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这又是一件令人痛心遗憾的事。
这里又钩沉了一桩往事,即替陈志清引为遗憾的演出历程。应当说陈先生是当代最优秀余派老生继承人之一,可是在他演艺生涯青壮年最关键年月 ,由于从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被分配到外地工作,失去了最宝贵提高、发挥得天独厚的优越才干的大好时机。待到能有机会回到北京时,已将近步入老年行列。即使如此,戏迷们仍能有机会听到他那正宗经典余派的唱段。设想他若能很早有机会驰骋在舞台上,相信必会成为大红大紫的余派老生的领军人。所幸他至今还在教学上发挥巨大作用,培养了当代众多余派著名演员,功不可没。
像如上的类似的例子相信还有不少。只是由于笔者不是业内人士,知之不多。京剧界圈内外公认的一句话,京剧说到底是角儿的艺术。这里应当承认演员人才是关键。幼年间上小学时学到古文观止,韩愈的一篇文章,“马说”,言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又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说选拔人才,伯乐是关键。马连良先生不单是表演艺术家,还是独具慧眼的一位“伯乐”。不少著名演员受过他的提携,典型的例子很多,如张君秋、王吟秋、罗慧兰、李玉芙等等都受过马先生的垂青与提携。希望发扬像当今北京京剧院领导成功的举办青年擂台赛精神,这样有志于把振兴京剧为己任的志士仁人,应当甘做伯乐,时刻注意发掘人才,珍惜人才,再不让像上述所举出的例子的事件发生,这将会是京剧事业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