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周六。《空中剧院》播出了程砚秋先生的名剧《文姬归汉》。由天津青年京剧团的李佩泓和上海京剧院的隋晓庆联合饰演蔡文姬一角。
我想,看了播出《文姬归汉》的观众,一定会被两位程派继承人的表演所吸引。特别是在程派唱腔的展现上。我认为,这一期《空中剧院》播出的《文姬归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程派唱腔特色汇聚最浓烈的一回了。尤其是李佩泓老师的演唱。可以在她的表演里感受到她在演出时的竭尽全力。以至于能够听出好几次气口的转换。
单单就舞台效果来看,隋晓庆的前半部份表演似乎有点拘谨,没有完全放开。虽然演唱时程派的神韵有体现,当把人物境况、心情结合起来融入唱段时,就觉得此刻舞台上的表演略显单薄;在一些台步、身段、表情和念白的语气里,蔡文姬那种的“心死如灰”的感觉没有得到完全的渲染。
可能这和演员的阅历有关吧。记得在看李海燕老师的这一段表演时,感受到了舞台上透析出的丝丝悲凉意来。
蔡文姬的心境,我觉得和左贤王演对手时是最能体现的。但是,现在在舞台上看到的,蔡文姬除了抹泪,内心里的冷漠表达的还不够充分;“终日里掩愁容辛酸泪下”,我以为,这个“泪下”,主要还是“下”在蔡文姬的心里。因为蔡文姬是一个文化人、一个高干子弟、一个俘虏,怎会轻易在左贤王面前流露自己的内心?她只有将“心死如灰”化作情感里的“冷漠”来面对现实。
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晚的演出里,李佩泓老师不仅是在竭力的展现程派唱腔的魅力也同时在显示自己表演程派的实力。所以,在看播出时,时常出现游离状态。当我渐渐地在蔡文姬的“到如今行一步一步远 足重难移”出关时的“无限依依”里投入,冷不丁看见了戒指和指甲油的颜色,一下就回到了现实里;“看戏呐,别替古人落泪。”
有必要提示一下,李佩泓老师在出关时的身段,几番回望的依依不舍(对留在匈奴的两个孩子)及最后下决心打马出关的表演,人物的内心起伏的渲染比较浓烈,人物感比较强烈。
出关时的【西皮】和祭王昭君墓时的【反二黄】等几段唱,李佩泓老师以自己厚实的演唱功力,不单单把程先生唱腔里的幽咽婉转、曲折低回、犀利刚劲等特点无一遗漏的表达了出来,可能是因为使的劲过大的原因,将演唱时换气的声音也留了下来。我觉得,这有点刻意了。
我的浅识是,程先生的演唱是在含蓄之中不露声色的渐露锋芒。夸张的凸显演唱特点的表达,反而对人物的情感流露起到了减弱的效果。而且,因为用力过度,还会造成口型的失衡。比如,祭墓时的那句“我也被峨眉累苦此生”演唱时口型的状态,连带着面部表情,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有点恐怖的。
周六播出的《文姬归汉》里几位配演老师,说实在的,表演也不在状态。且不说曹操把“修撰汉书”念成了“修撰战书”(也有可能是“修撰书”),左贤王的演唱不单有好几处“走音”口型也不美;同时,在后面的抱孩子的表演里出现了不应该有的“手误”,我认为,这是有点过的。不过,要承认,左贤王的身段表演还是很有人物感觉的。比如在第二场里因为没有得到蔡文姬的愉悦而用上马的身段来发泄内心的情绪表演。等等。
有一个服装的问题想请教各位戏迷老师。归汉时,蔡文姬该穿汉服还是胡服?觉得现在舞台上呈现的是非汉非胡打扮,有点不解。再有,觉得后面的戏里蔡文姬服装的更换,“上车”是一套,“下车”是一套,有点频繁了;出关时,蔡文姬的“上车”和“下车”的表演,是不是少了一个“进、出车”的身段?
我想,没有理由对舞台上的表演苛刻要求。但是,舞台上的表演应该要让观众体会到一种美来。忽然想到了“一棵菜”的话了。期待下周三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状元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