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的少京赛上,第一个出场的8岁小男孩杨腾,把一段《武家坡》唱得酣畅淋漓,清亮的嗓音沁人肺腑,似一阵三伏天中的清风,带给人一阵快意。杨腾是学马派的,但他在这段唱中并没有刻意追求时下一些人所理解的马派韵味,而是打开嗓音,放声高歌,反而唱出了马派的精髓。
对于马派唱腔的理解,在一些人那里出现了偏差。把马连良先生在晚年由于嗓音生理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一些唱法,当作了马派的主要特点,以至认为,嗓子不好的才去学马派,这种认识,对于传承马派艺术是不利的。其实,马连良先生的嗓音条件是很好的,在度过了倒仓期后,他的嗓音逐渐恢复,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了高峰期,他能随着锁呐唱“龙虎斗”,能满宫满调地唱“辕门斩子”。后来根据自身声腔清亮甜润的特色,在谭、余声腔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阔口满音,飘逸委婉的马派声腔。看似不费力,其实蕴含着深厚的谭、余功底。
马派一些的优秀传人如张学津、冯至孝、童祥苓也都有一副好嗓子,张学津的《箭杆河边》、《苏武牧羊》,冯至孝的《红色娘子军》,童祥苓的《智取威虎山》,没有好嗓子,能唱下来吗?正因为有一副好嗓子,在演唱马派声腔时,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成为马派优秀传人。而这些传人在戏校打根基时,都扎牢了深厚的谭、余基础。
杨腾小选手随马派传人朱宝光学了一年,朱宝光说主要给他打好谭、余的声腔基础,这是学习马派的正确途径。这位小选手得到了多数观众评委和专家评委的认可,进入了下一轮,是对朱宝光教学法的肯定。不管唱什么流派,最首要的一条,起码要让观众感到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