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正岩饰演张太雷
“能在建党90周年之前,由我来创作演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党的早期中央领导、中国共青团的创始人张太雷,我真是太荣幸了!”一提起北京京剧院新创排演出的《宋家姐妹》,剧中主演张太雷的扮演者谭门第七代传人谭正岩一改平时和记者打交道时的羞涩、讷言,语调里满是兴奋。“我真的挺幸运的,这个角色原来是由花脸演员来演的,都排了几个月了,但后来院里领导和导演都觉得,用花脸的声腔、身架很难准确地表现出张太雷作为中国第一位在共产国际任过职的革命家所具有的博学儒雅的气质,还是用生行来扮演比较合适。迟小秋团长推荐了我,我才有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作为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央“临时政治局”的委员之一、广州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第一位牺牲在战场上的中央领导,张太雷的艺术形象在影、视、剧中展现的还不多,尤其是作为主要角色来刻画的作品就更少了。北京京剧院的这出新戏,虽然是以宋庆龄及宋美龄为主的“旦角戏”,但在男性角色里,张太雷的戏是最重的,这也使张太雷的艺术形象首次作为男一号登上了京剧舞台。谭正岩告诉记者,从换演员到彩排,一共只有三个星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位革命前辈的形象、气质表现得准确、适度,他花了很多的心思。
虽然看了很多张太雷的资料,但怎么用京剧的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排练中谭正岩一直在摸索,尤其是,创作一位现代人物这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对于京剧程式的运用和生活化的表演怎么才能捏合得恰到好处,还要避免“样板戏”的毛病,避免空泛造作一味地“英雄”“高”“大”,这个动作该怎么演呢?这句台词该怎么念呢?有时,太生活化了,没了京剧的味道;有时又太程式化了,生活味道不足。为拿捏好这个尺度,谭正岩摸索了好久。包括京白的念法,吐字、语调,怎样才适合张太雷的身份,怎样才能符合这个人物的气质?不过,幸运的谭正岩有一大家子的京剧艺术家在关心着他,作为京剧著名青衣艺术家的母亲阎桂祥从打他一接了这个角色就一直在“盯着”他,也正是阎桂祥指出了他念白太“京味儿”,以致吐字不够清晰,并为儿子指点、示范,使他找准了表演的感觉。而爷爷谭元寿更是从细节方面再三叮嘱,在台上,别人在对话的时候,不能出戏,不能成了台上的道具,更不能成了台上的闲人东张西望;要看着说话的人,要有心理反应,要始终都在戏里。“这就是老辈儿说的‘一棵菜’吧”。谭正岩感慨道。
“好演员演出来的是人物”,这话已是老生常谈了,但真要把握准要刻画的人物,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张太雷和宋庆龄的关系,是谭正岩最初感到很困惑、很难找准的地方。从年龄上讲,张太雷只比宋庆龄小5岁,算是同龄人了,他们之间该是同代好友,还是应当把宋庆龄当做长辈?头场戏,李师长派张太雷的同学高副官,到宋庆龄办的女子学校来诱骗在此教书的张太雷去“商讨反蒋大计”。宋庆龄已知李师长和正在“清党”的蒋介石勾结在一起了,支走了高副官,留住了张太雷。张太雷不知就里,问宋庆龄为何要阻挠他去和李师长会谈。一开始,谭正岩用的是生气、焦躁的口吻,声音很大,态度很硬。该剧的总导演宫晓东告诉他,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从这一点来说,应该算张太雷的前辈;她还是全国人民爱戴的先总理的遗孀,从这一点来说,张太雷也会十分尊重宋庆龄;更何况,宋庆龄一直在帮助共产党,也在帮助张太雷本人,张太雷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怎么会对宋庆龄大喊大叫呢?谭正岩这下弄懂了张和宋的关系,分寸也就把握准了,戏也就演顺了。
谭正岩自己觉得,这出戏里自己演得最给劲的是第四场和宋子文的对手戏。这场戏也是最不好演的,俩人针锋相对,要演出戏剧效果来。但张太雷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却又是经历过许多风雨,见过不少大世面的,不能棱角太突出,那就表现不出他的睿智了;不能仅像个热血青年,那就与他作为党的高级领导的身份太不相符了;又不能太圆滑,那会缺少了共产党人的气概;但又不能没有锋芒,那就太软弱了,戏也就没味道了。所以,这个度的把握,让他费了不少的心。演出了人物的气度了吗?试装时,穿上长袍,围上长围巾,戴上眼镜,谭正岩突然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人物,有了感觉,有了自信,灵感也一下子冒了出来,人物自然也就立了起来。
最后一场,张太雷要离开宋公馆了,恰巧高副官又来了,是带着兵来抓他的。又是宋庆龄以生命保护了他,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了指向张太雷的枪口前,赶走了高副官。张太雷的感动化作了一段唱腔,谭正岩说,因为这个角色临时换了行当,唱腔自然也要换,设计唱腔的老师给了他一段[西皮摇板]的框架,他觉得此时张太雷的心情是很激动的,用[摇板]不如用[快板],于是就自己写了段[快板],还用上了[嘎调],大家听了都觉得还不错,就改用了他自己写的这段唱腔。
彩排后,母亲看了并不十分满意,散了戏又给他指出了一些问题。但头一场正式演出后,谭孝曾、阎桂祥两口子都非常高兴,儿子第一次自己创演现代戏,演的还是我们党的创建人之一,第一次就成功了,而且在台上不紧不皱,这孩子成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