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周六,《空中剧院》播出了京剧《六月雪》。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出。主演刘桂娟、刘树军等。刘树军老师的前张母后禁婆,是这出戏除了刘桂娟老师的表演的另一个看点。
看完播出,又叫我想起了欧阳中石先生在《京剧艺术漫谭》里的一句话来了。“演员能够在舞台上占领舞台,唱念做打都不错,该有的都有,到底还应该有什么?再有一种什么东西就可以把观众的眼睛吸引过来?这是关键了。需要些什么?需要的是气质和格调,演员的格调,演员的气质。”我想,喜欢刘桂娟老师的表演,正是在她的那旁人难以复制“气质”和“格调”里。
早在看完《空中剧院》播刘桂娟老师的《碧玉簪》后,我就有一种感受,在看她的表演时,你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交给”舞台,由舞台来左右你的情绪;或者说,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魂儿和舞台人物粘在一起了。不管是窦娥还是张玉贞。我觉得,看刘桂娟老师的戏就会在一时失去思维而受舞台控制。这样说来,刘桂娟老师实实地有点“霸道”了,也许是。
但还是喜欢刘桂娟老师这样的霸道。喜欢被她的表演霸占心灵或者控制情感。与刻意的去表现流派的特色相比,认为,刘桂娟老师是用她的心在扮演着人物、用她的情化作人物的喜怒哀乐来贯穿全剧。因此,更能使人品味到流派表演的与情交融的醇厚和浓烈。所以,舞台上的气氛会格外的引人注目。
想到了王国维大师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说。可以说在看京剧《六月雪》的播出时,感觉到刘桂娟老师已经进入了一种“无我之境”的状态。想必也是,如果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有我”,她演绎的人物的舞台效果肯定缺乏感染力的,而演员一旦进入到“无我”状态,那么,舞台上的人物就有了吸引观众目光的魅力,“在观众需要看你的时候,给他看;需要听你的时候,你要给他唱清楚......”
京剧《六月雪》也可以叫《金锁记》。传奇剧本《金锁记》是经关汉卿先生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改编而来,结局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是一个大团圆。所以感觉上,京剧《六月雪》,缺少了关汉卿先生原剧本的那种震撼了。就像专家学者所言的“在某种意义上,消弱了原作的思想意义”。我想,观众依然喜欢《六月雪》,主要还是源自对程砚秋先生在这出戏里设计的唱腔的由衷的喜爱!而演员也不负众望,倾情表演着这段改编的感天动地的故事。
京剧《六月雪》的看点,除了刘桂娟老师的声情并茂的人物演绎外,单就在人物的外形上也可以感到刘桂娟老师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比如,窦娥的第一次出场的形象,就给人以一种清新、清秀和纤柔柔丽的视觉感,“这丫头真可爱。”,然后让这种视觉印象映入你的脑海里。这样的“先入为主”的表演,为在后面的让观众不知不觉的对窦娥遭到冤枉和要去法场所要产生的情感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刘桂娟老师的人物造型上还带有一点刻意性的话,那么,她对人物的情感宣泄完全是情不自禁的了。我们看到的是刘桂娟老师在演唱时的泪流满面,其实,在《法场》这场戏里,窦娥的出场的脚步和舞台上的几次转换位置时的台步以及窦娥的目光是最能够体现刘桂娟老师对人物内心的把握的。
在《法场》这场戏里,窦娥几乎是被“拖”着走的,你可以体会到,此时,窦娥的每一步都是迈得如此的沉重和艰难,窦娥内心的恐惧已经完全的在她的台步里被显示了出来;再看,窦娥在巡视法场周围时用的目光,带着无助、无奈且还带有一点乞求之盼;最后窦娥意识到“上天,天无路;入地,地无门”时,便让内心的冤屈化作了令人心碎的【反二黄】唱段。
《六月雪》的另一个看点,便是刘树军老师的前张母后禁婆的表演了。虽然看似张母的精彩之处是在喝了羊肚汤以后的身段,不过我似乎注意到了张母目光里那种善良;因为这和后面的禁婆的目光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自然,在禁婆的表演之中,刘树军老师似乎也没有完全的把她演成一个十足的坏蛋,而是恰到好处的把禁婆的“善”和“横”有层次、有比较的塑造了出来,从而增添了舞台效果。
有一点想法,觉得在演绎窦娥对张驴儿的厌恶时,舞台表演似乎还不多。如果增加一点窦娥讨厌张驴儿的眼神或身段,可看性会不会更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