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阶段本论坛上,前有对京剧武戏颇有研究的驽马也网友构思一个新的京剧《八大锤》情节,后有李玲豪小选手出色表现八大锤获金奖的喜讯。我借此机会也漫谈一点京剧八大锤。
我小时候并不喜欢八大锤,嫌它情节长打得又慢吞吞,看了要瞌睡。只有随着年龄增长,才懂得这出戏的吃功夫和有看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象深的有上海京剧院梁斌和江苏京剧院梁慧超的此剧。梁斌是李盛斌的门生,李盛斌此戏在富连成由王连平所授,梁斌按老套路演,中规中矩。梁慧超演此戏是他的拿手好戏,腰腿功夫和枪花堪称一绝,扮相好嗓音亮;彼时演此戏之功夫能跟他匹敌的非李少春、厉慧良、张云溪莫属,李、厉还能“一赶二”连演《断臂说书》。当时戏校学生也常以八大锤作汇报演出展示基本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电视录像欣赏了马少良、王立军、周龙、奚中路的八大锤。马是按厉派演的,着粉色衣与一般的着白色衣不同,脚步和枪花比较花哨和惊险;王也宗厉派,基本功扎实,功架稳健;周很注意演人物--陆文龙的少年得志和青春活泼(演雅观楼也如此),是一个“学院派”,他的师承中有李兰亭风格;奚录此戏时比较年轻,所以演得很冲,剧场效果极好。厉慧良的《八大锤。车轮战。断臂说书》一剧由马少良音配像,要重现厉的范儿很难,但当时也只有文武兼备的马少良能体现“四、五分”了。新世纪里则通过“空中剧院”,看到詹磊在研究生汇报演出中展演的八大锤,说明这位年轻的优秀武生不仅“短打”好、“箭衣”也佳;另有山东京剧院宋柏珑、战友京剧团孙逊等在青京赛中的演出也各有风貌;武生还是后继有人的。另像王平、杜喆、傅希如等的优秀文武人才本也可以“一赶二”八大锤连演断臂说书的,但如今的年龄或武功不知能否胜任了。
驽马也网友提到:“传统八大锤一剧的剧情,可以说是既啰嗦又简单”,因此他构思了一个新剧情。我赞成驽马也网友要改良这出传统戏的想法。现在的八大锤有多种演出形式,可以演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结尾都是陆文龙获胜岳飞免战,但开始则从兀术升帐起或陆文龙家中领命起或陆文龙直接上路增援起,所以时间上不等。我感到京剧传统骨子老戏的改良,宜采取三种形式:一是保留原汁原味的“经典版”,二是删去一过场和碎场使剧情更为紧凑的“精炼版”,三是可以保留部分精华段子但整体重起炉灶的“新编京剧历史剧”。观众有保留喜欢哪一种版本的权利,戏也会因此而“优胜劣汰”。我建议驽马也网友可采取第三种形式,因为既然已将陆文龙改名“金文龙”,不妨就新编一出《双枪金文龙》,过去上海越剧界就曾将京剧八大锤改编成越剧《双枪陆文龙》很受欢迎。原中国京剧院曾将有关情节新编为《朱仙镇》,张云溪的陆文龙李和曾的王佐,堪称珠联璧合老戏新演。
八大锤是“系列岳飞戏”内容之一,京剧岳飞戏可从《周侗教枪》演至《风波亭》,除如今常演的《挑滑车》《小商河》《八大锤》外,将近失传的《枪挑小梁王》《双巡营》《请宋灵》等也都是其中的精彩折子。另外一条线上的“北宋抗金戏”,如李万春的《潞安州》也常常“一赶二”接演《八大锤》。京剧真的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精编、乃至新编的内容极多,这是当前题材日渐枯竭的影视界所望尘莫及的,可惜现在京剧界自己并不很重视并缺乏计划和目标。取材传统戏的“新编京剧历史剧”现在也有两种倾向,一种能去粗取精、尽量保持京剧传统规律,一种想“力求有时代精神”,但实际向“西洋歌舞剧”发展;前者往往受观众欢迎,后者容易屡屡获奖,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以上当然是我不成熟的看法仅供讨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