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亮亮在演出传统京剧《金翅大鹏》。
11月1日,由省演艺集团京剧院排演的传统京剧《长坂坡·汉津口》在南京江南剧院上演。
昔日长坂坡一役,常山赵子龙单枪匹马在曹营杀了个“七进七出”,这段孤胆英雄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戏已有近20年未能完整呈现于南京的舞台之上,不少年轻戏迷更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为弥补这段遗憾,省京剧院特意从天津请来厉派传人、厉慧良的亲传弟子苏德贵,在南京复排这出厉派经典剧目。省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吴亮亮在剧中担纲主角。为学好这部经典,吴亮亮7月起就跟在苏老后面学艺,一招一式得其真传,力争把这出老戏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长坂坡》是厉慧良先生拿手的“厉八出”中的代表作,对一个武生演员来说,能学到这部戏可谓机会难得。而谁能想到,吴亮亮学这部戏竟是“逼”出来的。
谈及此,省演艺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柯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吴亮亮今年28岁,到京剧团快10年了。有一次我问他会几出整本戏,他说只会三出半,其他会的多是选段、折子戏。青年演员中,吴亮亮算不错了,拿过全国青京赛铜奖,如果连他这样的优秀青年演员都只会三出半,整体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正因如此,才有了吴亮亮的厉派《长坂坡》上演。
“全国京剧院团基本都是这个情况。有的人戏校毕业,整本戏才会一出半。这里面有个人原因,也有大环境的影响。”苏德贵在和记者交流时直言,“一些京剧大奖赛在这里起了很不好的作用。在业内来说,京剧大奖赛是演员成名的很好机会。但很长一段时间,各地办的大奖赛都只要求演员唱十五、二十分钟,长了不要。在这样的示范效应下,青年演员自然没了学整出大戏的动力。既然15分钟就能出名,干嘛还要花功夫学整出戏呢?以前的角儿都是演出来的,哪个大师身上没个几十、上百出整本戏?现在的‘角儿’呢,可以说大多是捧出来的。你要问他会几出整本戏,他都不搭理你。”
对此,省京剧院院长王群很有感触。“京剧是国粹,首重传承。戏曲是口传心授的艺术,如果年轻演员学的剧目都不完整,这些戏以后还能传下去吗?”当然,这里还有些客观原因,演出机会偏少就是重要的一点。柯军对记者说,“年轻演员其实也有学习的动力,但问题是演出机会不多——没有舞台,你让他们怎么办?在这方面,院团也要打开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敢于推新人。年轻演员肯定不会很成熟,但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在那里等,而是要创造机会,为他们培育成长的土壤。与其让年轻人‘熬’成角儿,不如现在就把他们定位为未来的角儿,按照角儿的标准来培养。”
“戏好演,功难练。”苏德贵在和吴亮亮交流时语重心长,“是不是角儿,自己说了不算,奖杯说了不算,只有市场说了算、观众说了算。身上必须有‘功夫’,才能让观众信服。”对此,柯军很是认同,“如果你想成角儿,那你会多少剧目、多少绝活,都要量化,要有指标、有数据,不能‘大概齐’。如果总是指着‘15分钟’混日子,一辈子都成不了角儿。我经常对青年演员说,只要你们肯多学、多练、多传承,团里一定会为你们提供舞台的。”此前,柯军曾在省昆剧院担任院长,得益于他的“推新人”计划,省昆在5年间为青年演员办了140多个个人专场,传承了200多出戏,培养了大批昆曲忠实观众。
《长坂坡·汉津口》还没上演,吴亮亮已经给自己加压了。他告诉记者,“我已经和苏老师说好了,下个月就开始学整本的《一箭仇》和《挑滑车》,都是武戏的经典代表。团里给我下指标了,一年起码要学会三出戏。等剧目够了,还要开专场——压力很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