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周四,《空中剧院》直播了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里的展演剧目京剧《楚宫恨》。这是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出演的。主演是大家都熟悉的赵秀君、张克、石晓亮等。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京剧《楚宫恨》这出戏。剧情是:春秋时,楚平王无道,纳子妻。奸臣费无极(一说费无投)为此极力怂恿、谋划,说服公主的侍女马昭仪顶替公主嫁给太子建完婚。三年后,阴谋败露,又定计杀太子。忠臣伍奢怒斥费无极,遭到灭门之灾的报复。所幸,伍奢还有一子伍员(即,伍子胥)存命。与此同时,太子建和马昭仪及其幼子也遭到费无极的兵将追杀。太子建和马昭仪带着幼子在伍员保护下逃亡,太子被追兵冲散。马昭仪在伍员保护下逃至庙宇,被追兵围困。马昭仪知走投无路便托孤于伍员,自己跳井而亡。伍员保幼主突围逃走。
这是我依据戏的情节和一些找来的文字组合成的“剧情介绍”,呵呵,属于伪劣产品。
据一些文字介绍,京剧《楚宫恨》,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翁偶虹先生根据传统戏《武昭关》为程砚秋先生编《马昭仪》一剧,以旦角为主。后来,张君秋和谭富英两位先生又以此改编成《楚宫恨》演出。旦角场次不动,加了一些《战樊城》的情节,成为生旦并重剧目。
这次我们看到的演出版本,是经李瑞环同志再一次的改编,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历经多年打磨而成。
不难看出,京剧《楚宫恨》,正如李少波团长所说,是一出优秀的流派剧目了。我想,不用我再噜苏这回直播的京剧《楚宫恨》是听什么流派了吧?看两位主演——赵秀君和张克,就知道是张(君秋)派和杨派了。
在写看戏感受之前,我想对马昭仪这个人物斗胆的提一点我的疑虑,请各位老师包涵。
我所以会有这样的胡思乱想,是在看费无极对马昭仪威逼利诱时所产生。戏的开始,似乎对马昭仪没有清晰的作一番交代。我认为,费无极已经用了“国家存亡”、“太子生死”等词语来逼马昭仪,无疑,(一)马昭仪知道“国家存亡”对于她意味着什么?这个可以理解。(二)用“太子的生死”做筹码,有点不解了。而在看表演时,马昭仪的身段里是有“触动”的反应的。莫非马昭仪看到过太子并暗生爱恋?(三)马昭仪作为一个侍女知道顶替公主嫁人是什么意义么?在表达上,应该让观众知道什么?
好,说看戏感受。
当晚,在看完播出后,就在“聊戏帖”里写下了“听的舒服、看的累”的疯言。这里的“舒服”,觉得各位戏迷老师都会接受的。单就唱而已,赵秀君或张克两位老师,看戏迷观众的热捧程度,便知分晓;而表演上,石晓亮老师对费无极的塑造,当值得一赞。而且,个人还以为,就刻划人物的深度而已,费无极的形象似乎要比马昭仪或伍员鲜明、有型。
好,接着说“累”。呵呵,真不好意思,害得您也受累。
第一“累”:因为是第一次看这出戏,对剧情的理解有点“累”。这是我的水平低、看戏少,活该。
第二“累”:提心吊胆。怎么说?自打看《空中剧院》播的张克老师的专场以及张克老师主演的大戏后,“怕张克老师的嗓子不溜”就成了“病”了。真的,好几次,听的真带劲时,就等那一嗓子了,得,嗓音就出“故障”了。这一次那“一人一枪一骑马”句,唉,您说,是个啥滋味?我想,以后张克老师上台演唱,降半个调如何?尤其是在这样有舞有唱戏里。虽然在看张克老师的戏时会有某种担心,但似乎又渐渐地适应了张克老师带点“沙”音的演唱。杨派唱腔的含蓄委婉、行腔柔和特色在张克老师的声腔里,却也分明悦耳。
第三“累”:看赵秀君老师的表演,花力气。如果单单就这出戏的人物而言,我认为,赵秀君老师的表情是合乎情理的!您想呀,一个侍女,冒充公主与太子成婚,她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万一不小心被识破,就一命呜呼。所以,马昭仪自然得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不是?表现就要不露声色、淡漠平静。但,马昭仪也是有情感需要宣泄的,她的情感不能单单就就隐含在她的唱腔里。似我这样的看热闹之人,要在演员的唱腔里去体会人物内心起伏,委实是困难重重的。特别是对这出戏了解很少时,又想通过看戏时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窃以为,马昭仪从一个
侍女到“公主”人生这么大的跨度,内心的起伏是比较大的,反映在表演上也应该有表情来表达层次的;演员可以把最后一段【二黄】当作马昭仪的“情感爆发点”来处里,这样,舞台的气氛就不会被“严裹”着,就会弥漫开来。
对了,觉得,最近的几次听赵秀君老师的演唱,越发的感到赵老师自己的演唱特色也明显起来了。同样是在最后一段【二黄】里,有好几处字的收音很利落。叫我想起了她在《状元媒》里的演唱。
倘若说舞台上的表演是演员对剧本的二度创作的话,可不可以认为观众在台下看戏也是对演员表演的一次创作?也想起了论坛里老田先生的一句话,看戏是件累活。哈,我愿意受这个“累”。在“累”中学习,在“累”中体会,在“累”中感受。
一篇滥竽充数的文字,您受累读完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