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周三。《空中剧院》播出了传统京剧《大英杰烈》,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出。主演:闫巍、石晓亮、姬鹏、刘树军、马连生等。
传统京剧《大英杰烈》又叫《铁弓缘》,还有一个戏名叫《豪杰居》。照《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述,《铁弓缘》戏名,是演折子戏时所用,从开场演到陈秀英与匡忠订婚约为止;如果演出全本,戏就叫《大英杰烈》。当然这是专家们的语言。我花了点抄的功夫。
其实,对我这样持“菜鸟级证书”的观众而言,觉得还是《铁弓缘》这戏名容易被接受,《大英杰烈》这名儿听起来就要挠头,太深奥了。想一年前在看小宇希老师的剧评时,如果没有他指点迷津,我就完全迷糊了。可见,一瞧热闹之人要晋升菜鸟,多难。
好了,还是来说戏吧。身为菜鸟,也得尽一菜鸟之职不是?哈哈......
就单从播出的表演来看,我以为,闫巍的表演在戏的前面部分(从“开场”到“长亭送别”)比后面部分要细腻。虽然,戏的后面部分的看点是陈秀英女扮男装的武生身段、技巧;但是,一些情感的发挥,表情的流露,特别是在认匡忠时,让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戏的前半部份,舞台气氛很浓郁,感染力强。演员的出色表现为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舞台上的表演难分彼此。在有限的程式表演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无限的展开。
在陈秀英的上场和打扫茶馆的表演里,虽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熟悉的“闺门旦”的程式,但是,经演员把日常生活里的行为经过艺术处理后,看似平常的动作,到了舞台上就成了不寻常的表演。比如,陈秀英出场时的轻盈的台步,让人有邻家女的玲珑和俏皮的感觉;而陈秀英端着盆及擦桌子等的动作,又反映出了作为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小女子的勤劳和麻利;注意陈秀英要泼水时的神态:刚要倒,又即收住,然后莞尔一个转身,带着点调皮的神情端盆下场,这个动作很有回味。还值得一说的是同场里闫巍的擦弓表演。你看,陈秀英取下弓,慢慢地拭擦,接着再抱了一下弓,此时,脸上略显的一点羞涩里夹着点幸福的微笑,细腻地表达出了陈秀英一种少女的情怀——盼望以弓结缘。
和陈秀英的表演同样精彩的是陈母。陈母的扮演者是刘树军老师。说真的,就以我个人的感觉而言,这台戏如果没有刘树军老师的陈母参与,舞台要逊色不少。在演绎陈母的过程里,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刘树军老师的个人表演风格,又可以在刘树军老师的表演中享受到作为配演为衬托主演而展现的各种演技。比较特出的表演是:母女俩的“彩旦(蛋)、花旦(花蛋)”的对白,人物个性分明,母女俩之间的你来我往既是一种情趣更是舞台氛围的渲染、逗趣,令人忍俊不禁;还有,陈母哄陈秀英出来时的那段唱,那语调、那目光,充分显示出了刘树军老师对人物把握的精妙。
在配戏上,我们还可以从陈秀英在长亭送别匡忠去体会已经成了“丈母娘”的陈母的悲戚,和陈秀英一起出逃时那种急迫想到达目的地的情绪表达。
陈秀英的稚嫩与陈母的老辣,在舞台表演时,对比相当明显。在戏的上半部分表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陈秀英的目光带着一种俏丽,陈母的目光里含着一种“洞察”的市侩,这一“纯”一“俗”,人物形象格外鲜明。
在戏的后半部分,闫巍的表演,在人物情感的发挥上与前半部份比略逊风采,但【娃娃调】的演唱,厚底扎靠武生的起霸,云手显示出的膀子上的劲头,以及耍的枪花和那刀刀生风的演技,“打出手”时的速度和靠旗不乱,可以感受到她作为一个武旦演员的综合功底之扎实;同时,声音的转换,在“男”和“女”之间,念白和演唱,能够给人以区别;或对真王富刚,或对关月英,或对陈母。如此,戏的吸引力就大大地增加。耍枪枪枪惊险,舞刀刀刀逼人;婀娜不输阳刚,柔美亦英俊。
对了,此戏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看点,就是马连生老师的貌似“绕口令”的贯口表演。那气口、那吐字,赞......
不满足的是,戏的结尾有点仓促。在最后,陈秀英、匡忠、王富刚、关月英四个人的“冲突”没有完全展开,所以,陈母的出现就感到有点突兀了。稍稍感到,匡忠的目光少了点英武之气。特别是和王富刚站在一起时,眼神太柔了。
呵,一篇发了酵文字,希望没有发“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