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大风降温,下班奔至南三环,戏校排演场设有纪念学津夫子演出,特来一观。北京戏校在洋桥地多年,曾以孙校长为领,成绩不小,今其身退,挂“名誉”衔。昔有几次到排演场听娃娃戏,今见装潢更显堂皇,所谓“少儿戏剧场”成其为品牌,秋冬季间有演出季,今场纪念演出也在其列。
开场现放学津先生纪录片,场灯暗处,大屏幕上又见学津夫子音容,可见其为朱、高、穆等后学传艺,亲身示范,配说言辞恳切,文稿令人动容。少张先生本北京戏校出身,今有弟子又回校教书,遗属又遵嘱将张艺术资料捐回戏校,正如片中所言,仿佛毕业学生最后交回作业一般。吾等平头观众,多自剧场、屏幕上见先生风采,予早年少到现场,多在电视转播见其乔公形象,再则配像诸般人物,只幼时为父辈带去音乐堂,依稀记得看过《画龙点睛》,也只记得皇帝遭困桥段。而读“松柏庵”文,可见张学艺时之刻苦,不单仗梨园家门,自身修悟。也有张之艺事传记,不曾细读,去岁张身故时,习见家人、艺友、学生回忆其一生,也多坎坷,更有意外得病,几番辗转,幸而终有爱人陪伴,了此一生,善莫大焉。今邀张之遗属来,有小型捐赠仪式,授与北戏校长。刘校长即席讲起,谈及张于59年毕业,经69、79、89至终,几个节点,勾画张之人生轨迹,并表态北戏当珍视张之资料,替师传道。前面尚有“名誉”孙校长和文化部门领导讲话,亦多赞扬。予视张氏,由王少楼等先生倾心栽培,打得基础,又承马先生指教,自有圆润宽亮风格,二目有神,做表精当,得传马先生潇洒飘逸风采,予只憾不曾多见。而其晚年不顾身病,传艺后学,又倾心教导各位弟子,可见拳拳之意。或谓马氏故后,未多有弟尽学其艺;而张之身后,且看哪家能学其长。
片中有提张之专业艺员弟子者,朱、穆等皆在北京供职,此场则以高彤领衔汇报,也即其自剧院入戏校后,正式亮相。予视高早有几年,原在王(和霖)先生传记中识得,更知其家史。后见过其春秋笔“杀驿”、三娘教子、乌龙院、走雪山等戏片段,有过印象,只不曾大红,泯然期间。今知自九月间调入北戏,成为教员,走上讲台,也是功德。
演出开场有高之学生唱《苏武牧羊》“望乡台”一场。小刘同学也是少年英俊,曾参演北戏排戏所谓少年马连良者。今听牧羊,前面见李陵,几句摇板,一番做表,“登层台”导板起,回龙、反调,小朋友歌来一大段,后面虽有气力不济,也有照顾做表,毕竟属于学演阶段,倒也有模有样。只手中节旄排穗脱落,倒影响不大。望小朋友十来岁年纪,且看变嗓如何。去小生者,年纪更小,奶声唱小嗓,更觉尖利。
正戏则为高彤领衔之《打侄上坟》,旧时年间有所谓“状元谱”名,则寓为陈大官败子回头,金榜高中,讨了彩头。予初听此出,则为孙岳同志盒带录音中片段,即余大贤唱盘中所唱段落。音配像节目有少春先生、周(信芳)院长及马(连良)先生解放后录音,九零年代纪马时,学津夫子与少兰同志等位,合作一出,留有音响。今听高老师等人,基本承袭当年风格,整体尺寸稍紧。以做工老生为领,戴黪髯,饰演中老员外角色,非有几分火候,到了一定年纪,才有恨嗣不强,无后自伤之派头。高于学马弟子中,唱不出众,不惯重唱,念做却有深沉,唯白口稍滞,齿音嫌重。外有曾宝玉、张永生、张大环诸教员合作,也都尽职。曾教员承叶师教,清水脸、富贵衣、彩鞋。出场抱肩、趿步之身上,“风搅雪”白口,都有分教,可见传授,或以为学员示范,稍显过火,有失蕴藉。丑角教员,前张公道后朱灿,也是定制,于台上火候更深,尤其后角,更能催起节奏,不使温吞,又不过分。去陈志者,料为学生,态度认真,稍显拘谨,旧文“人物小传”为大官家家生子,才有屡屡护主之意,场上护卫身段,对答念句,可再舒展。
戏自张公道起,鸭尾巾、褶子,带六学生,走圆场,陈府讨粮。陈志老生扮,罗帽青褶,戴二涛髯。请上家爷,高之陈伯愚登台,宝蓝员外巾氅,黪三髯口,持扇而上。被张公道问及子嗣,触动心事。张去后问陈志,又因家人失言,叫起板来,起唱头段“张公道三十五”三眼,高教员歌来却也从容,面带戚色,自是一番感慨,背手而下。小生进府见叔,老生再上,持书卷坐中场,见大官落魄。老生立中,抓小生衣领,陈志立小边劝,三人使相。老生打小生嘴巴,拿把子,让髯口,打小生,小生走滑步,身段种种。陈志搬椅子,老生坐,小生跪地。老生唱“提起了二爹娘”散板,词与余不同,听得教员之唱,未若先前醒脾。再让髯口,板打小生,小生走屁股座子。老旦上,唱原板。训侄时,老生则使一段念白,高教员这段白口,情意深沉。听得气闭,“噢”高声叫起,伸手探鼻息。“不准你哭”,“不准你嚎”,“哪个大胆的敢哭”,尾带哭音。“与我轰,与我赶,轰赶出去”,左右翻袖,转身,洗髯,背身而下。老旦归中,唤醒大官,赠银而去。下场小生拾银、穿鞋,身段种种。老生再上,不唱“老来无子”,则唱“我二老前世里未曾了愿,为什么年半百无有香烟。将身儿来至在西厢立展,又听得安人痛哭大官”。归中坐定,安人提起上坟,待家院走圆场,老生老旦上下句原板,“陈大官二十一却也不小”,下。
上坟一场,小生提篮上,与朱灿逗咳嗽种种,上坟唱哭头,逢二员外来,急被朱灿轰去,二人下场对走身段。老生老旦再上,“三月三日正清明”,二老坟前观景,一句“只恐来年有你无我”,好不凄然。后面唤上大官,丑角、小生两番逗哏,还要辛苦小生走一吊毛,一不细表。终是小生浪子回头,拜在叔父名下,所谓爹娘打骂终无用,成人还需自成人。
状元谱演毕,高彤也讲话一番,告慰先师,谢恩师母,竟自动情。后率学生同唱《画龙点睛》李世民登殿唱段,藉此形式,传递薪火。高氏在院团供职日久,又到戏校教书,传艺于后,更教人台上火候分寸,方是更好。只谈其师生戏中,理须整袖零碎身段,可再少些,显得整齐。
节目单:
《苏武牧羊》(选段)
苏武———刘孟千一
《打侄上坟》
陈伯愚———高彤
陈大官———曾宝玉
张公道———张永生
陈夫人———张大环
朱 灿———张永生
清唱:《画龙点睛》
高彤老师率学生
鼓师:刘洋
琴师: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