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周三。《空中剧院》直播了京剧《望江亭》。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出。主演:赵秀君、李宏图(特邀)、石晓亮等。
在涂鸦这篇文字时正值“感恩节”,所以,在这里,首先要感恩平日里关注我这些不忍卒读的文字的戏迷老师们,感谢你们!因为有了你们的宽容和支持,我才有信心一直涂鸦下来。再一次的感谢!
近段时间,《空中剧院》的舞台上,“天津京剧院”和“天津青年京剧团”的演出似乎轮番的上演,这给全国观众了解天津的京剧演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就以“天津青年京剧团”的演出为例,我们在近期的《空中剧院》的舞台上就先后观赏到了《秦香莲》、《状元媒》、《楚宫恨》和《望江亭》。而通过对这些经典流派剧目的欣赏,我们又对主演赵秀君老师的表演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可以发现,舞台上的赵秀君老师是比较“内敛”的,她的演唱也是“不露声色”的。这对初次接触赵秀君老师的戏的人来说,可能一时会不适应,但是,假如你是第一次听她的演唱的,我想,你一定会被赵秀君老师的纯真、古朴、如山泉般清澈的张派声腔折服。因为在她的演唱里,你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流派的声腔中的神韵,然后,再在这透析着流派神韵的声腔去体会人物状态。可能会有点累,但却是乐趣。
无疑,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戏迷观众喜欢赵秀君老师的戏的一个原因所在。尤其是那些资深的张派戏迷们。
其实,说赵秀君老师的表演比较内敛,人物的情感不是在表情里而是在演唱中,也不尽然。这次,在直播的《望江亭》的里,我就看到了似乎是另一个赵秀君老师了。当然,我只是把赵秀君老师饰的谭记儿与她的秦香莲、柴郡主、马昭仪这几个人物比较罢。
戏的第一场,自然是谭记儿情感转化的一个起点。说真的,这场戏里,谭记儿见到白士中那种“怦然心动”的表演是比较淡的,一些反应人物心态的表演与老道姑的表情比,趋于程式之中了;不过,【南梆子】里的那句“三年来我不曾动过此念”的唱句,将谭记儿澎湃的心情有了一种发自肺腑的表达。
以我拙眼只拙见,赵秀君老师的表演出色之处,或者说让我有“怦然心动”的感觉的,是第二场和第三场戏了。
第二场戏里,谭记儿与白士中的玩笑戏是相当有气氛的。(倘若在这场戏里谭记儿的出场也把内心的喜庆通过台步、表情外化的多一点,就更好)表演时,不仅有谭记儿聪明,也有作为新婚妻子的那种醋意表达,亦庄亦谐;谭记儿的表情好像还有点调皮的神情。之前也看过这出戏,不过,演到这里时,舞台上的那种新婚不久的夫妻情调比较淡,只有看到谭记儿的“委屈”没有看到谭记儿在“玩笑”。当然,李宏图老师的配合也恰到好处。否则,戏的气氛就不浓了。
配合表演,还有的是第三场戏的石晓亮老师。觉得,这场戏的精彩,杨衙内与谭记儿不分上下。这一场戏诱人的突出之处是念白。这念白包括谭记儿和杨衙内。谭记儿的语气语调、表情身段在此时分化成了张二嫂的,且语气语调上有了明显的人物性格;同时,语气语调的变化,一会是张二嫂在与杨衙内对话,一会是谭记儿的“独白”,人物的“出”和“进”带来音色上的转化,让我们感受到赵秀君老师的对角色纯熟的驾驭。以往在看这段时,是张二嫂的“媚”;这一次是张二嫂的“诱”。貌似“诱”的难度还要大点。
这场戏还要说的是,杨衙内的表演。尤以“醉步”“醉话”为最。醉话,有大舌头的特点,不乱;醉步,似在程式里,又很生活,最漂亮的是要倒地的那几步。
自然,作为艺术的表演,允许与现实有区别。不过,我还是以为能够在大范围上接近现实,艺术表演会更有吸引力。比如,第三场戏的笠衣的颜色,还是用草绿或接近草绿的好。这样也比较接近人物的特性。现在张二嫂披的笠衣,成了名符其实的装饰品了。也远离了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