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离开富连成的日子
国粹京剧   2014-05-14 10:33:17 作者:牛春梅 来源:北京日报 文字大小:[][][]

 “富连成学员十几岁演的戏,比现在有些京剧研究生会的还要多”

 

富连成“连”字科学员合影。

为纪念京剧科班“富连成社”成立110周年,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富社重光”艺术展览,通过详实的图文史料、书籍、唱片及京剧大师们曾穿过的“行头”,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富连成社”连绵百年的厚重底蕴。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为纪念京剧科班“富连成社”成立110周年,国家大剧院在“五一”期间上演全部《群英会》。虽然有孟广禄、朱强这样的名角,但剧场并没有坐满,让这个纪念演出显得有些孤独。从大剧院往东南方向千余米,就是广和剧场,这个曾经专属富连成的剧场,如今还在等待重修回归……

        富连成,中国京剧史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曾培养出侯喜瑞、雷喜福、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袁世海等大师,并吸引梅兰芳、周信芳带艺入科。在京剧没有大师、发展乏力的今天,我们纪念富连成到底在纪念什么?又忽略了什么?

    [传统富连成]

    马连良 教室→舞台→开宗立派

        1909年1月,父亲马西园把还没满8岁的马连良送进了科班“喜连成”(初名喜连升,后改喜连成,1912年更名为富连成)。

        在科班,甭管年龄大小,练功都不打折扣。马连良每天早晨6点起床练功,然后吊嗓子学戏,午饭后有演出的排队上戏园子,没有戏份的继续学戏练功,直到晚上10点才睡觉。日复一日,相当枯燥。但正是在这样严苛的培养下,马连良打下相当扎实的基础,成为科班出类拔萃的小童伶。

        1910年,谭鑫培、陈德霖和贾洪林三位大家联袂演出《朱砂痣》,需要一个娃娃生,点名要喜连成派个小演员。几位老师一合计,决定派入科仅一年多的马连良配戏。但见这位10岁的小孩,不慌不忙、从容不迫间,居然就把一场重要演出给拿下了,赢得大师们的交口称赞,认定他将来必会成为一个“角儿”。

        到1914年再度排演《朱砂痣》时,马连良已成为主角之一。随后,他成为富连成的当家老生;1917年3月,入科8年的马连良出科,到福州搭班演出一年;1918年,因嗓子倒仓①,马连良重新回到富连成坐科;1921年底,马连良再次出科,开始走南闯北;1924年,与周信芳在老天蟾舞台合作演出,轰动上海;1927年,马连良开始自己挑班挂头牌。

    (讲述者:富连成创办人叶春善之孙叶蓬)

    [现代京剧教育]

    殷继元 教室→排练厅→研究生→?

        从5岁开始学戏,我觉得最苦的日子是在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上中专的日子。早晨七点多出晨功,每天都觉得睡不够,调皮的时候还会被老师“修理”,动作做不到位,学得慢了,老师都会用刀坯子打。但中专期间也是我成长最快的时间,每个周末都会参加学校的“双休日百场演出”,还随学校多次前往欧洲演出。

        到了大学,日子就好过多了,不用再出晨功,练功全凭自觉。学校一般安排上午上文化课,下午是专业课,晚上则根据学习进度排戏、练功。但上舞台的次数却少了许多,一年不过是数得过来的几次。临近毕业,我选择继续读研究生,京剧太深了,越学就越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我今年19岁,还没想好毕业后干什么,也许进剧团,也许当老师,这些都不会按照我的意志来,我只能尽量努力。

    (讲述者: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大四学生殷继元)

    师父怀揣传道心 练功毯连着台毯

        “今后没有富连成的人,全国的剧团就开不了锣!”富连成成立之初,叶春善夸下的这句海口,在后来被证明并非虚言。创建于1904年的富连成,在中国传统京剧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总结前辈科班教育的经验,结合京剧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体系的京剧教育方法,开启了中国京剧的“富连成时代”,被称为“中国京剧的黄埔军校”。

        说起京剧科班,人们对电影《霸王别姬》中学员挨打的情景记忆犹新。但在中国时局动荡不安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富连成如果光靠“打”不可能仅用44年时间,就培养出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共七百多位顶尖人才,整理、排练、创作剧目四百余出。叶春善的孙子、著名老生表演艺术家叶蓬回忆说:“富连成的演员基本功最扎实,那都是坐科时打的底子。早晨六点开始出早功,训练的场地非常简陋,就是一个大罩棚,冬天里面别提多冷了,可大家练起功来就不觉得冷了。”

        叶蓬将富连成的成功总结为:二宗、十则、一罩棚、一台口、抓厨房、夜查铺。其实就是老师们在掌握了替祖师爷传道的宗旨基础上,制定了严格的班规,提供足够的舞台实践,还有老师对学生十分关心。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认为,富连成成功的前提是它强大的师资力量,所有被富连成聘请来的老师都是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演员,有的先生只有一出戏技压群芳,就为这一出,富连成也会诚诚恳恳地请他来,以此来保证富连成学生所学的每一出戏都是当时的顶级之作。这其中,最关键的人物是京剧史上著名的丑角宗师萧长华,他有“丑戏万派之源”的美誉。年轻时便与谭鑫培同在一个戏班,从谭鑫培这一代再到梅兰芳、马连良这一代,他曾与两代顶级艺人们长期合作。除丑行外,萧长华对其它各行当的最精妙处也了然于心。1905年,27岁的萧长华应叶春善之约,出任富连成总教习,开始长达36年的教戏生涯。其间,为了专心教学,他硬是舍弃了丰厚的演出收入,辍演8年。在叶春善和萧长华等师辈的心中都有一个信条:替祖师爷传道,不谋私利。这使得他们能够放弃丰厚的收入和舞台上的光彩,而专心于教学,也是京剧传统教育以德化人的亮点。

        有了好的老师,还要有好的舞台,必须“踩台毯见观众”,学生才能知道自己的长短。叶蓬说,富连成里都是“大带小”,新学员入科之后不久,就要随学长们一起去“馆子”(到戏园子进行商业演出)。新入科的学员,都必须跑龙套,而这也正是学员们梦寐以求“偷戏”的好机会。潜移默化中,学生们增加了舞台经验,熟悉了台上的场面调度,对今后学习、演戏都有极大好处。

        富连成自组建之初就有自己的台口,从最早的广和楼,到后来的华乐戏院,乃至大小堂会,每年除了封箱的那几天,学生们都要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可以说,富连成学员十几岁演的戏,比现在有些京剧研究生会的还要多。出人出戏其实并不神秘,也没有捷径,关键就是打好基础,多练多演。”叶蓬说。

        “只要进了富连成,甭管你自身条件怎么样,最后都能吃上京剧这碗饭!”傅谨介绍,因为科班训练苦,往往只有穷苦人家吃不起饭才把孩子送来,因此富连成招收的学员水平参差不齐,但人才成功率很高。“现在的学校恨不得招生的时候就按流派招,但富连成的学习内容都是‘通大路’的,学员入科后并不按流派学习,也不学猴戏、钟馗戏这种比较个人的戏,而是让所有学员打下扎实的基础。有没有后劲、能不能成为大师,就要看你出科以后自身的努力了。”有天赋善学习的自然能成角儿成腕儿,即使有的不能演戏了,也可以在后台工作,从富连成出来做“把场”②的,也比外头的要好。

        更难得的是,叶春善和萧长华还都颇具慧眼识英才之能。叶盛兰因为扮相好看,刚入科时学的是花旦,但萧长华看出他身上有一股子英朗之气,指点他改攻小生。就是这么一个调整,不仅催生了叶派小生,还开创了小生挑班的先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老师,许多著名的梨园世家,明知坐科之苦,也像穷人家一样,把孩子送入富连成学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谭、裘两家。谭富英从小便被祖父谭鑫培送入富连成,而谭富英成名后,又将儿子谭元寿送到这里;著名花脸裘桂仙的儿子裘盛戎、裘世戎也都是打小便到了富连成。谭元寿之子、北京京剧院老生演员谭孝曾回忆说,谭元寿刚到富连成时,谭富英特意交代老师要对他另眼相看,“挨打的时候,要是别人的双份。”虽然没少挨打,但谭元寿依然念念不忘科班的好。“要是现在还有富连成,我和儿子谭正岩肯定还得被他老人家再送到科班去。”谭孝曾笑着说。

    戏曲行话

        ①倒仓:青春期“变声”过程,是京剧专业演员职业生涯的重要时期,过渡不好嗓子就“废”了,再不能唱戏了,很多人倒仓失败后从事了其他相关工作。

        ②把场:演员演某一剧目因经验不足等原因,由师长在侧幕照应把关,以稳其情绪。有时演出特注明由某某名人“把场”,既抬高演戏演员的身价,又借此招徕观众。

    基础教育根基差 实践太少难上台

    “我们是学历教育,没有科班班主那么多自主权”

        “为什么富连成一个私人科班能培养出那么多开宗立派的大师?”身为中国戏曲教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们常常要面对这样的疑问。“别说大师了,现在有的戏曲专科大学毕业生,连合格的演员都不能算,学了十几年戏一共就会那么三出半,来到院团还得重新回炉再培养。”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李宏图对许多年轻演员“有学历没能力”的现象意见很大。

        这其中既有基础教育的缺失,也有体制之困,时代之惑。

        今年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表演专业招生,计划招生50人,报名人数才139人,“全国的京剧表演中专毕业生,今年也就180人左右,而全国各高校计划招收的京剧表演专业人数,甚至超过中专毕业生人数。”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前任系主任张尧说,富连成七年坐科其实就相当于如今的中专。因为京剧教育成本高、见效慢,许多中专学校京剧专业近年都隔年招生,或干脆停办,开设舞蹈、表演等热门专业,导致高校京剧表演专业招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了抢生源,有些学校就借助“地方保护主义”来限制学生报考外地高校。

        要从这原本不多的候选人中选出优秀人才进行高等教育,真是难上加难,“今年我们看上好几个条件不错的男孩子,可是基本功却一塌糊涂,有的人连台步都不会走。”张尧说,许多院团都怪戏曲学院毕业生基本功不扎实,应该增设基功课,“可是基本功练习应该是中专完成的,大学是提高教育、精英教育,要还是专门开课练基功,就更没有时间学戏了。”中专教育没完成的到大学来补课,大学没完成的再到院团补课……京剧表演教育从开蒙到中专再到大学、研究生,都是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就会拖累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影响整个职业生涯。对于基本功的缺失,张尧总结还是传统文化不被重视、传统艺术生存困难所导致,“一个戏曲学院本科毕业生,学了十几年的戏,毕业后一个月工资不过两三千块,刚够租房子、吃饭,根本没法成家立业。这样一个注定清贫的行业,能有多少人愿意学?学的人又有几个有动力?没人学这门艺术,水平怎么能提高?”

        此外,用普通教育模式要求京剧教育,则是当下京剧表演教育中被吐槽最多之处。

        富连成科班教育中没有文化课,的确是其最大“软肋”,而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教育中,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时间几乎对等,也令业内发出颇多质疑之声。在2007年的一次评估中,戏曲学院的戏曲专业老师竟然比其他科的老师还少。对于这些,戏曲学院的管理者也很无奈,“我们是学历教育,不可能跳出体制,也没有科班班主那么多自主权。”张尧说。

        “我不知道,一个唱京剧的花那么多时间学英语干什么?”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谭孝曾直截了当地说。傅谨则认为,艺术教育有其特殊性所在,但现在却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要求办学,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师生比例等考评标准都和普通高校是一个标准,“文化课的学习固然是培养大师所必需的,但却挤占了成为合格演员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学校毕竟还是培养合格人才而不是大师的地方。”

        和富连成的学员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历程不同,因为时间、师资问题,许多专业戏曲学校的毕业生,最缺的就是实践。比如在中国戏曲学院,只有每学期考试平均分在90分以上的学生才有彩排机会,而且也就是一折戏。去年刚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到北京京剧院的张茜说,她专业课每次都能达到90分以上,四年下来也不过就四五次排戏机会,很多同学甚至一次机会都没有。张茜今年参加了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擂台赛,虽然是优秀毕业生,但在大学从没有排练、学习过整出大戏,演过最长的戏也不过三四十分钟,一下子要排两个多小时的《锁麟囊》,对她来说简直就像是一座难以攀爬的高山,“你不知道嗓子能不能承受,体力够不够……”

        可喜的是,2010年中国戏曲学院推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更多地像专业课倾斜。原来一周8节的英语课,缩减到4节,一周4节的政治课缩减为两节;同时增加了专业基础课,以及书法、绘画等与戏曲关系密切的科目。张茜说,课程改革后能明显感觉留给练功、排练的时间更多了,而且新增的课大家也都非常喜欢,“从来没见书法、绘画课有逃课的。”

        在殷继元和张茜眼里,富连成时代是京剧演员的黄金时代,他们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穿越到那时,在那样的大舞台上叱咤风云,“虽然科班会挨打,可是我的理性告诉我,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挨打也得承受着。”殷继元说。

        “《文心雕龙》归纳出‘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恐怕我们对待传统还需要再多几分诚恳。”叶蓬认为,出人出戏就是检验京剧表演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富连成的成功已经被肯定,当我们赞叹历史的时候,还需要更好地反省当下。

    记者后记

    传统艺术教育  一条大河怕断流

        “虽然京剧教育对传统的继承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已经是中国艺术教育中对传统继承最多的了,再放眼看看美术、音乐,都几乎与传统教育割裂,大家、名家也是少之又少!”傅谨这一番话听起来是戏曲从业者的一点小骄傲,但仔细琢磨却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对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全面失守的痛心。

        当戏曲告别黄金时代时,中国的传统音乐和绘画其实也在谷底盘桓良久,三者的没落都与教育模式的改变有着紧密联系,都有些“忘本”。戏曲学院按照西方高校教育模式考核已是改革开放后,而中国的音乐教育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以欧洲音乐教育为核心,当时的革新派认为,必须改掉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在内的所有旧文化。近百年延续下来,传统古乐被束之高阁,与“陌生”相连,反之,西方音乐元素被甘之若饴,甚至被误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比如,我们熟知的《两只老虎》,很多人都以为是民谣,殊不知它有着地地道道法兰西血统,根据法国儿歌《约翰弟弟》改编。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甚至将它重新填词改为《国民革命歌》,而这首歌一度还成为“代国歌”。美术教育同样如此,延续了几千年的“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教育模式,曾经催生过何等灿烂的艺术作品,但在近百年来也逐渐被遗弃,而以西方教育模式代替。

        传统就代表落后吗?回望传统音乐教育,自有其先进之处,在教育观念上它强调“礼”“乐”互补,强调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互相渗透,强调以情动人培养高尚德行,强调受教育者对音乐作品的全身心参与体验。这种教育模式是独特的,也是适合中国音乐传统的,还被证明是成功的,我们为什么要放弃呢?如果我们把土壤更换了,耕种的方式改变了,又怎么能够培养出我们自己的音乐人才呢?当然,提倡传统教育不是摒弃、排斥外来文化,任何文化的滋养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只是我们要在坚持艺术本体的前提下,再谈向先进文化和模式借鉴经验,而不是生硬地移植、嫁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就像是一条宽阔、源远流长的大河,几千年来滋养着中国人,中国文化曾傲岸于世,中国画、中国音乐、中国戏曲独树一帜。但这条大河一旦被外力断流,想要重新恢复何其艰难。这是我们的艺术教育今天应必须面对,并加以改变的问题。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国京一团《四郎探母》石家庄上演
山东省京剧院走进临沂系列活动
京剧《楚宫恨》表演人才培训班
贵州京剧院《阳明悟道》巡演收官​
潍坊举办职工京剧晚会庆“五一”
新编京剧《喜峰口》上演​梅兰芳大
沧州京剧团港城产业园四场表演
宁晋首届职工京剧票友大赛​
新疆京剧团《凤还巢》艺术节演出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一片珺艺开”王珺折子戏专场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