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粹京剧 马玉龙半世纪不舍京剧情
 
 
京剧票界
 
 
 
 
 
 
 
 
 
 
马玉龙半世纪不舍京剧情
国粹京剧   2020-05-18 10:13:50 作者: 来源:网易廊坊 文字大小:[][][]

    廊坊老戏迷马玉龙:半世纪不舍京剧情

        戴上髯口,他就是《文昭关》中悲愤焦灼的伍子胥;轻捻兰花指,他又成了《锁麟囊》中善良真诚的薛湘灵,不管是老生唱腔还是青衣唱腔,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西皮流水响起,哪里都是舞台。从年少时学戏,到青年时痴戏,再到晚年时传戏,廊坊老戏迷马玉龙用50余载时光记录了他与京剧的情缘。

        “京剧是我一生的爱好,我会永远坚持下去。”采访中,今年62岁的马玉龙语气坚定,眼神中透露着对京剧的一往情深。

    学戏,收音机就是“启蒙老师”

        1958年,马玉龙出生于廊坊开发区大长亭村。由于父亲喜欢听戏,他从小耳濡目染,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里的一台旧收音机就是马玉龙的“启蒙老师”。从小学三年级起,他开始听广播里的样板戏,一些曲目的唱词,能做到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在课余时间,他还给老师和同学们表演样板戏唱段。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马玉龙对京剧的痴迷始终没变。高中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为学习京剧,他省吃俭用,攒钱买了一台收录机和几十盘京剧名家的演唱录音带,反复听、反复学。

        “我不是从小坐科,手眼身法步不如专业演员,那就在唱腔上努力提高自己。”少年时期的马玉龙给自己定位。工作之余,他没有别的爱好,除了听戏、学戏就是录戏。学校一组织文艺演出,他就和学生们表演京剧唱段。渐渐地,马玉龙小有名气,还参与了广播站的录音事务,他演唱的京剧选段多次在当地播放。

    痴戏,曾被人认为得了精神病

        1982年,24岁的马玉龙来到当时的桐柏镇文化站,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京剧从爱好变成了事业,马玉龙找到了更多知音。

        “当年,文化站工作人员刘占强擅长演奏京二胡,刘士芳会唱花脸,我能唱老生,也能唱青衣,每次镇里组织文艺活动,我们仨人就是一台戏。在桐柏中心小学任教的黄会兴是我们的票友,他拉得一手好京胡,经常指导文化站的京剧乐队。那段岁月真是难忘!”马玉龙回忆说。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京剧演唱技巧,特别是杨派老生唱腔,每次见到京剧名家或专业老师,他都虚心请教。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票界
 
甄淑梭把京剧舞台搬进“直播间”
桃源“戏曲风华” 居民踊跃参与
武昌教师用京剧绝活上演毕业季“最
湖南老干部京剧二班开班
戏苑广宁庆五一京剧爱好者登台表演
裘芸以孝传声,继承裘派风华
李蓓积极从事京剧传承工作
痴迷京剧的“票友”买合木提
烟草营销部周一教京剧
 
  热门文章
 
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十月天津举行
辽宁——锦州——龙江京剧社
深圳文化街京剧“票房”的票友
5月25、26日“陆家嘴金融城-
江苏——无锡——秋韵京剧社
天津——振龙国粹社
天津——宏程京剧社
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
天津市房管局京剧社
上海——国定路京剧票房(已关闭)
沈阳市“茂泉社区业余京剧艺术团”
北京交通大学京剧社
观无锡京剧票房“秋韵社”
聊城大学社体部
武汉科技大学京剧社
江苏——无锡——重友京剧俱乐部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生产厂家福州技校创场号 不锈钢花箱 公司起名天津信用卡垫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