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京剧”深耕传统文化,静安这个街道助“娃娃”们“成角”
(1日)昨天下午,春光明媚的苏州河畔,古色古香的苏河湾万象天地内天后宫戏台上,京剧团、昆曲社、越剧团等多支戏曲团队轮番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如火如荼地演绎着一场文化盛宴——“北站剧有戏”戏曲文化团队展演。
伴随着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一支支队伍先后惊艳亮相。其中,一张张红扑扑的“娃娃脸”尤其惹人注目:他们身着华彩绚丽的戏服,“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一招一式拿腔提调。尽管平均年龄只有10岁,这群“小票友”倾情演绎着京剧《凤还巢》《霸王别姬》等知名唱段,颇有梨园“老戏骨”们的风范,将气氛推向了高潮。舞台下方,趁着假期前来观光的市民游客们被深深吸引,纷纷驻足打卡拍照留念。
图说:“少儿京剧”深耕传统文化。北站街道供图(下同)
30载春华秋实
30年前的1993年,从一间拥挤局促的“练功房”、两名专业老师的“白手起家”开始,发展到如今满屏的国家级和市级奖状,桃李遍及全国、全世界……一路走来,作为“少儿京剧团”团长的于燕芳总是百感交集。
沪剧演员出身的她,心中一直有着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宏愿。她告诉记者,在街道历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北站街道少儿京剧团”每周六“雷打不动”,免费向孩子们授课。30年文化美育,30年春华秋实。据不完全统计,共有4000余人接受了传统京剧教育,其中更是培育出了无数的优秀“小票友”。
街道少儿京剧自创办以来,已自成体系:依托上海京剧院30年如一日的专业支持,由街道文化中心于燕芳老师总牵头,荀派亲传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陆正红、京剧名家熊志霖等“顶流”名师们常年来到社区,给孩子们提供最一流的“一对一”专业指导;静安区闸北一中心小学践行“大美育教育”,开设京剧课程、组织京剧兴趣班,源源不断地给少儿京剧提供优秀的生源;街道文化中心全力保障活动场地,辖区内以华润苏河湾万象天地为代表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建,形成多方面的合力支持,使少儿京剧走向“社会大美育”。
雏凤清于老凤声
周六下午2时,刚走进少儿京剧的排练场,“虎头虎脑”的7岁少年熊凯悦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是今年少儿京剧团“抓”到的“头号苗子”,性格活泼不露怯,京剧天分也极高。尽管比哥哥们矮一个头,他依旧站在“C位”,手拿折扇,气宇轩昂,唱起《珠帘寨》来,声音更是深厚有力、朴实无华。熊凯悦说,他第一眼在电视上看见京剧后,就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熊凯悦的妈妈表示:“交给街道和于老师,我们很放心,他们对待孩子,跟我们一样上心。”
在不少学员们看来,获奖只是“添头”,热爱才是初心。贾想上初中一年级,是团里的“青衣一姐”。她性格温柔而坚定,唱起戏来更是扎实有力,将青衣一角的端庄与含蓄,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是京剧给的,也是街道给的,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非常感激街道能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帮助她找到了‘天赋点’。”孩子的母亲说。
“学有所成的学员里,虽然不是人人都从事戏曲或文艺工作,但是无论走到何处,他们都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的还能回来‘反哺’教学,让我很是欣慰。”作为多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的于燕芳、庄顺海、严海鹰、王洁雯等十多位老师,每次谈及学生,他们的眼神里总是闪过亮光,他们表示,会继续深耕梨园教学,为传统文化培植更多的优秀人才。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北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天正告诉记者,30年来,“少儿京剧”已然成为了北站街道公共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品牌带动效应。“比如,我们有着特色的戏曲‘进社区’‘进楼宇’‘进商圈’和‘进学校’的‘四进’传统。通过整年的方案和计划,并辅以素人训练营、星巴克非遗店、戏曲服装展示,其中还包含能与文商旅融合的化妆、服装和道具等品牌价值与元素,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认可度提升。”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感慨道:“文化连接思想,国家与民族的兴盛,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繁荣。京剧又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孕育出的国粹经典,理应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体现。”
街道表示,北站文化是北站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街道愿意在其中做好更多、更实在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