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痴情京剧,他捐出500件戏服道具打造京剧展馆
7月19日,在乳山市博物馆二楼,月琴奏起、京胡拉开,房间传出悠扬的戏曲,“京剧票房”开始了。
“京剧票房”是每周五的固定活动,创办人是乳山口镇旗杆石村的京剧“发烧友”朱恒杰,今年57岁,学习传承京剧却有50年的时间。每次“票房”演出,这里都能聚上一二十人。
“六七岁时,有艺人进村演出唱戏,从那时我就很喜欢看,久而久之也能哼唱几句。”朱恒杰说。等再长大一些,到了十三四岁,坚定了对京剧文化的热爱之后,他便开始拜师学艺。
“起初是跟着当地老艺人邢少杰老师学习,学《甘露寺》和《打龙袍》,唱老生。后来受嗓音限制,又求学烟台京剧院,改唱旦角。”四处奔波学艺的经历让朱恒杰的唱功日益精进,老旦、青衣、老生都能信手拈来,还在各大京剧票友比赛中斩获了不少奖项。
正因对京剧的痴迷,朱恒杰渐渐在威海票友圈积攒了不小的名气,也集结了一群有才艺、爱京剧的朋友。30岁那年,朱恒杰在当地创办“京剧票房”,家里、闲院、门头房都是他们的演出场地,吸引来不少票友。近几年,“票房”搬进了乳山市博物馆,场地和环境都提升了,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朱恒杰正在即兴演示。
“朱老师特别慷慨,很多京剧绝活都对我们倾囊相授,他对京剧文化的热爱大家有目共睹。”崔志菊是常驻票友,跟着朱恒杰学习京剧多年,每次“票房”结束,他们都要去隔壁的京剧戏服展厅转一转,听老师讲讲京剧文化。
“这是一套宫装,在戏剧中相当于现在的家居服;这是一套大铠,是武士角色的衣服;这套女蟒服有80多年历史,收来的时候衣服已有不少残破,找人手工修补后,才成今天这个样子……”展厅里,朱恒杰如数家珍。他边展示戏服,边介绍其在戏剧中的穿戴讲究及背后故事。讲到兴奋之处,他不禁取下来装扮上,再即兴唱上几句。
登台表演,戏服和道具必不可少。在朱恒杰眼里,戏服是唱戏人的脸面,关乎演出的效果。几十年的时间里,他酷爱购买、淘换各种戏服及道具,几乎将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戏服的收集和保护上。
展厅尽头有几间屋子,里面放着大量置物架及大小木头箱。戏服保存完整、整洁光亮,凤冠、水袖、马鞭、刀枪剑戟等道具被归纳得整整齐齐,开箱甚至还有一丝淡淡清香,足可见用心程度。
朱恒杰有自己的一套收藏标准。比如,戏服收旧不收新,不收机绣只收手绣。碰到有价值、有意义的戏服,即使破了也不要紧,买回来自己再补。几十年过去,朱恒杰家里京剧相关的物件已经达到几千件。
就是这样一个花大价钱、大心血搞戏具收藏的人,竟做出了无偿捐赠戏服的决定。
“这些物件总要有个去处,京剧艺术需要被传承和发扬。”朱恒杰目前已捐赠各类戏服道具500多件,其中有110余件进入了乳山市博物馆戏服文化展厅。
“虽然爱好者每年都在增加,但大多都是60岁以上的,年轻人太少,40岁以下的几乎没有。” 对于京剧文化传承,朱恒杰并不乐观。他有一个小小的心愿,那就是展厅规模再扩大一些,展出的物件再多一些,吸引更多人近距离欣赏戏服的精美,感受京剧文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