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麟童 原名李秉枢,1929年生于北镇皂君庙胡同。曾任沈阳京剧院院长。擅演剧目有《文昭关》《群英会·借东风》《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乌盆记》《清官册》等。2011年,被中国表演家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沈阳京剧院艺术顾问、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提起京剧老生名家李麟童先生,在东北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他大半辈子不但作为专业演员为观众倾情演出,还担任院团领导负责管理工作。昔日表演艺术家唐韵笙曾指教于他,今日京剧界的辽宁籍名家于魁智、迟小秋等曾受教于他。如今年近九旬的他,仍在尽自己的力量为振兴京剧奔走。
旧戏班里走过来的“小跟包”
说起一开始学戏,李麟童的话语里充满了苦涩。“我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我和我哥哥没有办法,就到北镇县的戏园子安庆舞台混口饭吃。”
那时候,李麟童天不亮就得起来,去外面喊嗓子,一出太阳就得回来,他还要给师父买菜做饭。就这样苦练三年,17岁的李麟童学戏已有了不小的进展。
1946年,李麟童和师父一家来到沈阳,到大舞台搭班唱戏,从此他再也没离开沈阳。
沈阳解放后,李麟童成为沈阳市京剧团的老生演员,这才有了稳定的收入。
作为从旧社会戏班里走过来的“小跟包”“小底包”和小演员,李麟童深知艺人在旧社会里的遭遇,他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没有共产党和新中国,我们贫苦艺人是不可能有生活保障,并且拥有社会地位,被称为文艺工作者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李麟童感到,“自己不再是旧时的艺人,应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在抗美援朝期间,李麟童积极组织全市戏曲演员参加游行,抗议美军侵略朝鲜,并组织全市戏曲义演,为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在东北文化部组织的戏曲改革汇演中,他与老演员张韵宸合作改编的《沉香》获二等奖。“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他演出了京剧《楼台会》(饰演梁山伯),获表演奖。在1953年和1954年,李麟童还连续两次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
打破了南北京剧之间的门户之见
新中国带给李麟童的不仅是政治地位的提高,还有艺术上的飞跃。
李麟童当年在随师父学习“麒派”戏的时候,遇到过苦恼。他必须把嗓子憋得又低又宽,有时往往是戏唱到一半,嗓子就“横”了。到了沈阳,李麟童才真正接触到京剧老生行中“麒派”艺术之外的流派。
听说辽宁京剧团请来了名票王亚东先生,专门负责为省京剧团中的管韵华、尹月樵、焦麟昆等老生同行说戏,李麟童便请沈阳市京剧团团长曲瑞琦等人从中介绍,最终请到王先生为他说戏。李麟童学习并演出了《四郎探母》《武家坡》《空城计》和《乌盆记》等一批“余派”和“杨派”的老生剧目。
此间,又值杨宝森先生率团来沈阳大舞台演出,李麟童又向杨先生剧团中的哈宝山先生请教了杨先生晚年经过多次修改的《文昭关》的唱法。
在沈阳市京剧团工作期间,他还得到了“南麒北马关外唐”之一的唐韵笙先生的指点与提携。
1954年2月,还是流动演员身份的唐韵笙来到沈阳,在北市人民剧场(原共益舞台)与沈阳市京剧团合作演出。在《插翅虎雷横》一戏中,唐先生让李麟童反串老旦的角色雷横之母,唐先生在戏中演雷横。正学老生的李麟童不明白为什么唐先生让他演老旦。“当时唐先生看出了我的心事,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作为一名演员,要想学好戏,就得通戏,有条件各样的角色最好都要学着演。”
与唐先生的交往让李麟童受益匪浅,开阔了思想,提高了技艺。
不断地学习并结合舞台实践,李麟童打破了南北京剧之间的门户之见,本着“博采众长,为己所用”的观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辽沈京剧舞台上一名出色的老生演员。
“管理者既要懂行又要公正”
1978年5月15日,沈阳京剧院正式恢复了建制。李麟童恢复了二团团长的职务。
当时各团都在考虑如何恢复排演其他更多的剧目,以争取更多的京剧观众。在充分考虑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观众心理和演员情况后,李麟童决定二团恢复排演《十五贯》。
“之所以选择复排《十五贯》,除了一个历史原因外,还因为这出戏以前辽宁京剧团演出过,这对沈阳的京剧老观众来说,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此外,《十五贯》 是一出以情节和表演取胜的戏,念白、表演多,唱腔相对少,这对当时只看过样板戏、对传统戏了解很少的青年观众来说,相对容易接受。”
由李麟童和田玉林主演的《十五贯》一经上演,便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前后共演了百余场。随后,李麟童又果断地选定了《狸猫换太子》这出艺术性强、家喻户晓却久不上演的连台本戏作为二团恢复的第二出传统戏。
“这出戏恢复后,前前后后演了三年左右。那会儿剧团的演员和观众都说,京剧院吃猫肉——《狸猫换太子》不是有猫吗?京剧院吃猫肉吃了三年!因为观众爱看买票啊!”
1983年,李麟童被调到沈阳京剧院学员班担任班主任,这是一项他从未涉及的新工作。一当班主任,李麟童就搬到学校来,和学生同吃同住,从早晨起由他亲自带着学生喊嗓子。虽然当班主任只有一年多时间,李麟童却赢得了师生们发自内心的敬佩。李麟童离开学员班,有学生说:“李主任来晚了,又走早了。”
1984年,经全院演职员370人先后四次不记名投票选举后,李麟童最终以87%的得票被选为院长。这种由演员担任剧院真正“一把手”的情况,在当时的省里还是头一份。
选择剧目、演戏排戏、培养新人,成为一院之长后,李麟童不分昼夜地忙着。于魁智、宋官林、徐红、李静文、朱强、张晓梅、郑爽、张爱丽、任思媛等一批新人涌现,他们对李麟童的关心培养,至今都难以忘怀。
沈阳京剧院建院时间早,遗留下的问题很多。比如,分房对于李麟童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又是必须面对的考验。为了公正公平,李麟童亲自带人到有争议的职工家中走访。个别人来他家看望,临走前悄悄地把礼品放在不显眼的地方,李麟童发现后让老伴儿原封不动地退回。
其间有人提议李麟童也应分房,事实上李麟童也确实有资格,但他拒绝了。直到退休,李麟童仍住在担任院长之前分的“莲花小区”54平方米的住房中。在这个房子里,李麟童夫妇与六个子女常年挤在一起。
除了福利分房,还有剥离人员、修建剧院大楼等一系列繁重的工作要做,李麟童累倒了,不得不提前退休。
谈及这段担任剧院领导的经历,李麟童深有感触地说:“要想带好一个院团,管理者既要懂行又要公正。一方面,管理者能真正理解艺术规律,还能把握市场需求,去创作群众喜欢的作品;另一方面,管理者既能对自己严格要求,又能公正地面对每一个人。做到这两点,剧团肯定能发展好。”
京剧进课堂先行先试
1989年,李麟童正式退休。2002年,辽宁电视台“戏苑景观”栏目举办戏迷擂台赛,身为艺术顾问的李麟童担任点评嘉宾。参加擂台赛的大都是中老年人,鲜见年轻一代,面对这种局面,李麟童陷入了沉思:“近些年来,随着娱乐方式的丰富,京剧的影响力减弱了,年轻一代离它越来越远,如果继续下去,那这门优秀民族艺术的传承必将出现问题!”
李麟童来到沈阳市教育局,向相关领导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想法。市教育局领导经过研究,介绍李麟童先到市教育局直属的省级重点校“东北育才学校”作教学尝试。
开课前,李麟童专门对学校音乐老师进行了培训,并和他们一起制订了教学方案。正式开课后,通常先由老师介绍当天所学唱段的剧情,然后开始教唱,最后李麟童讲述相关戏曲知识和戏中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将说戏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李麟童还在孩子们学会一段唱段后,根据唱段教孩子们京剧表演程式,亲自示范,一个动作一个程式地教。这种声情并茂的教学,很受孩子们欢迎。
200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部这一举措,也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肯定了李麟童的做法。多年来,李麟童除了在沈阳讲课外,还应邀到全国各地开设京剧选修课,每到一地都受到青少年们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