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贺龙1950》剧照
解放初期的蓉城,盘踞西南边陲的反动势力不断制造事端袭扰新生政权,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以贺龙为首的共产党人团结进步力量,与国民党余部、特务、土匪进行生死角逐。
1950年,贺龙初定成都。
61年后,湖北省京剧院排演大型京剧《贺龙1950》讲述史海钩沉,并筹备参演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昨日,本报记者专访导演谢平安,对这部富于创新的现代戏,谢导颇多期待:“谁说京剧不能玩谍战!”
数易其名 独角戏亦是群英会
从一稿试演的《成都1950》到《1950初定成都》,直至今天的《贺龙1950》,该剧才算正式定名。谢平安告诉记者,从以“成都”为中心,到以“贺龙”为中心,旨在为人物塑造1950年的“断代史”传记,表现贺龙在1950年的革命作为。
与《贺龙1950》共同参加京剧节的湖北本土剧目还有《建安轶事》和《水上灯》,对于自选的传记题材,谢平安并不认为冷门,终稿还特地加入与贺龙观念相左的参谋等多个角色,多侧面表现贺龙的性格。
然而,贺龙的饰演者、著名京剧演员尹章旭却并不自知是绝对男一号,除却不用勒头、带盔、穿厚底、带髯口,甩脱了大袍大褂的古装负担外,角色分配的平均用力也让他轻松不少。“这部戏就像一部《群英会》”,湖北省京剧院三大头牌及张派后起之秀万晓慧的加盟,让尹章旭感慨这担子,挑的真是晃晃悠悠。“京剧舞台上演绎新中国的领导人物极为少见。”没有参照,没有借鉴,尹章旭只能通过影视剧找感觉,却迟迟不在状态,直到谢平安一句“贺龙不是神,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才生顿悟,将老生版贺龙演活。
据了解,《贺龙1950》中,主演尹章旭、万晓慧分别在《建安轶事》中饰演曹操、蔡文姬,“双跨”更加剧了京剧节的分量和压力。
脱胎话剧 武行谍战步步惊心
《贺龙1950》的剧本脱胎于我省著名作家沈虹光的话剧《战成都》,从话剧到京剧,谢平安称“改的有道理”。“京剧的表现手段很多,可以用大段唱词将贺龙的内心矛盾外化,比话剧更丰富。”此外,京剧比作为语言艺术的话剧多出的音乐元素,也为改编增色不少。
谢平安特别推崇的是《贺龙1950》的武戏,“话剧可以开枪、开炮,却不能舞蹈起来,翻打起来”,而新编京剧中,歼灭抢粮土匪的一幕,袍哥、土匪、解放军、潜伏的特务等40余人台上混战,场面十分精彩。
时下影视剧偏好谍战戏,《贺龙1950》也设置了卧底,是有意跟风,还是向新鲜题材致敬?谢平安爽朗一笑,“《潜伏》之后,谍战就是戏剧热潮,说我们跟风也好,谁说京剧不能玩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