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海戏校赴澳门演出 《挂画》 魏幸福 摄
近日,澳门美丽的濠江畔文化中心剧场里,传出了阵阵京剧、昆曲的优美演唱。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暨青年局的邀请,“上海市戏曲学校少年京昆剧团”一行68人来到这座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城市,进行为期一周的演出。
与平日的表演有些不同,这几场演出面对的观众,是全澳门高中三年级的学生。 “对于京剧和昆曲,他们是相当陌生的。甚至包括在澳门常演的粤剧,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些是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看的。”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中心主任陈焕珊介绍说。
虽然在节目编排上下了很大功夫,但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郭宇校长还一度担心学生们会“坐不住”。昆剧《挡马》率先出场,杨八姐与焦光普二人在椅上的几个亮相,惹得台下一片惊叹,将观众的目光牢牢锁定。戏校还专门设置了由双方主持人问答的形式,将戏曲中的“生旦净丑”、“四功五法”及戏曲艺术的特征等基本知识介绍给大家。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洵彭的学生姚徐依演唱了 《牡丹亭·游园》,表现了旦行的唱念与动作程式。《三岔口》一出,孙梦雷由老生客串武生,与陈梦谷一起在台上展现 “黑暗中的打斗”,解释了戏曲的“虚拟性”。万林峰《铡美案》中的包拯,房鹏《游街》中的武大郎,冷锐《挂画》中的叶含嫣,则向观众介绍了净行、文丑、花旦等行当的基本功,引得台下连连惊呼赞叹。
此次演出是 “澳门中学生普及艺术教育计划——鉴赏国粹·细味戏曲”的系列延续。翻开《澳门中学生普及艺术教育计划手册》,手册上要求每个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直至高三要六进剧场,依次接受木偶、戏剧、民乐、西乐、舞蹈、戏曲6项艺术门类的普及教育。之所以将戏曲放在最后,“是因为戏曲艺术是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杂技等门类的综合艺术,而且十分抽象,高年级的学生会更易于理解。 ”陈焕珊说。
自三年前首次赴澳门演出后,上海戏曲学校少年京昆剧团就成了澳门教育局每年固定的邀请对象。演出场地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场也是澳门最大的剧场。 “这样一座堪称华丽的剧场,由上海戏校这样一群少年来承载和普及中国的戏曲艺术,是荣耀更是挑战。 ”郭宇说:“由一流学校学生到一流剧场来展示国粹,是我们的初衷。同时,我们也欣慰看到京昆艺术在本体上的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