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走进南京医科大学,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带来了现代京剧《骆驼祥子》,师生相聚一堂,共同感受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京剧《骆驼祥子》是戏迷们的“老朋友”,1998年创排以来已囊括所有全国性戏剧大奖;而这部《骆驼祥子》又是一位“新朋友”,去年顺利复排,演绎它的演员们大都是新面孔。2022年起,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重启京剧《骆驼祥子》的复排工作,青年演员接过老一辈京剧人的衣钵,传承经典,让传统焕发新生。如今,这部剧又因“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走进学校,来到青年群体中间,拥有了生命力满满的“流量”。
从见证者到“剧中人”
当日上演的京剧《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扮演者是黄金朝,一位从业多年的90后青年京剧演员,应工架子花脸。
2012年,他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后来到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工作,10年来扮演了不少传统戏的角色,《野猪林》里的鲁智深、《李逵探母》里的李逵、《钟馗嫁妹》里的钟馗......他偶尔参演现代戏,多是跑跑龙套。近几年,才开始在现代戏里真正“拥有姓名”,一次是《眷江城》里送外卖的老板,还有一次就是《骆驼祥子》里的男主角“祥子”,这也是进团10年以来,黄金朝第一次在一部现代戏里挑大梁。
作为原版《骆驼祥子》的观摩者、追随者,现如今,他真正走入剧中,在京剧“里程碑”式的作品中饰演主角。“接到这个角色的时候,我已经30岁了,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可这对于演绎祥子来说,远远不够。虽然我能够理解祥子痛苦的经历,却很难把他表演出来,我一度对自己失去信心。”
传承版《骆驼祥子》的导演是原版剧中“祥子”的扮演者陈霖苍,在创排过程中,陈霖苍给了黄金朝很大的帮助,他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后辈。“陈老师塑造人物非常强,我受到了很多启发。怎么用眼神带上周围的人、蹲的时候蹲多低脚到底抬多高,如何用京剧的程式化动作表演出拉车,这些都是我过去演传统戏没体会到的。”
现代戏经验的欠缺,鞭策年轻的黄金朝付出百倍努力。练一遍做不到,就练三十遍、五十遍,直到练会为止,“创排过程中,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当时剧里有一个唱段很长,我心里知道怎么唱,可一到嘴边就会出错,接连几天,我都没能找到感觉。直到有一天,我中午吃着面条,边吃边哼,居然在一个瞬间,哼到了点子上,当时我特别激动,丢下碗筷就去唱给老师听,终于唱对了。”厚积薄发,在长久付出后,才会迎来可贵的突破。在南京医科大学演出当晚,黄金朝演绎的“祥子”嗓音洪亮、表演细腻,一招一式全在京剧身韵之中,给现场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虎妞”扮演者高飞亦经历了从见证者到“剧中人”的过程。她的师父黄孝慈是老版《骆驼祥子》“虎妞”的扮演者,高飞曾亲眼看着师父一步步将“虎妞”立了起来,现在轮到自己独当一面,继承这部经典作品。
“当年看师父他们排练,对演绎的难度没有概念,直到自己接到这个角色。如何把虎妞的人设立住,让观众又爱又恨,这是个难题。我们戏曲演员在演绎一个人物的时候,首先要去了解他、肯定他,再去喜欢他,最后成为他。”在创排初期,高飞常常回到家就会大哭一场,一方面是因为揣摩角色的难度之高,将她逼入“死角”,一方面是因为陷在对已故师父的追忆里难以自拔,“演绎虎妞的过程也是与师父‘相处’的过程,一遍遍演,一遍遍想念,这是一种折磨更是一种激励,我不仅要想念她,更要成为她,甚至超越她,这才是我们年轻一代京剧人要做的事情。”高飞演绎的虎妞既“泼”又“柔”,收放自如,在她的举手投足之间,一个鲜活的人物就这样展现在观众们面前。
以黄金朝和高飞为代表的中青年戏曲演员,在一次次精彩的演出中,向普罗大众传递了传统艺术的魅力。舞台以外的他们,还经常走进中小学校园,为孩子们讲授戏曲课程,为中国戏曲的未来夯实基础。
黄金朝打趣道:“这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我们的言传身教走上戏曲之路,也许,未来在他们中间还能出些角儿呢!”
在高飞看来,戏曲走进校园实则是一种“双向奔赴”,年轻受众会因为这些演出爱上戏曲,戏曲也会因为与学生的互动有所突破,“在高校的巡演中,由于场地原因,我们和学生们最近的距离不到1米,可以说,我们的表演已经走到孩子们中间,是一种‘沉浸式’的演出。我不禁会想,是不是戏曲真的能够借由这个契机,突破传统舞台的形式,打破‘第四堵墙’,做成‘小剧场’模式,这其实也是进入校园带给我们戏曲人的思考。”
从“局外人”到传播者
当晚,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老旦演员边靖婷参与了演出,她在《骆驼祥子》中扮演一位说书人,作为“局外人”串起剧中一幕幕情节。
她的另一重身份是当红网络戏曲文化传播组合“416女团”的成员。2021年,彼时的边靖婷还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的一名在校生,她和几位同窗好友凭借改编的戏腔歌曲短视频爆红网络,仅一曲《探窗》就在某短视频平台收获超5000万的播放量。同年,她从学校毕业后进入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工作,正式成为一名戏曲演员。
“京剧讲究‘守正创新’,如果没有守住京剧的‘根’,把传统把握好,创新也是无源之水,因此在学校的学习中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而真正作为一名演员走到台上,我觉得则是从走出学校那一刻开始的。进入院团之后,老师的督促比在学校里少一些,这对我们演员的自我要求就更高了。如何演绎一个人物,要从身段、唱腔、念白等多个维度去独立思考,除了院团老师的指导,更多要依托于自己的用心揣摩。”
舞台上下,她都是发扬传统戏曲文化坚定的实践者,无论是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戏腔歌曲,还是在舞台上演绎人物。今年,边靖婷第一次参加“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这与她一直在做的事情不谋而合,看着台下有那么多同龄人走进剧场观看戏,她难掩内心激动,“希望年轻的朋友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不要止步于戏腔歌曲,而是多多走进剧场看戏,甚至学习戏曲,打破戏曲的刻板印象,它不仅是老年人的专属,更是经久不衰、属于所有人的艺术。”
同样为传播戏曲艺术而努力的,还有负责主持导赏环节的主持人薄一潇,一位年轻的90后,来自江苏文艺广播,他参与“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已进入第5个年头。这些年,他主要负责的工作是:通过戏曲直播车采访戏曲演员、学生观众,利用电台频率将戏曲之声传递给更多人;主持导赏环节,为在校师生介绍演出剧目,邀请学生们上台学习戏曲的“手、眼、身、法、步”,缩短年轻群体与戏曲艺术的距离。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工作人员,他们不在“剧”中,却已是“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离不开的最强“辅助”。江苏文艺广播主持人一潇现场导赏
在年复一年的参与中,薄一潇明显感受到学校对接工作的日益细致,也能感受到学生反馈愈发热烈,更多同学愿意参与到互动中来。“在我们戏曲直播车上,遇到过好几位同学,对戏曲文化如数家珍,甚至不少同学还能即兴地唱上两句,这一点让人欣喜。”
同时,各个院团对于舞台的那一份尊重也令他印象深刻,“校园的舞台从灯光、舞美等硬件条件上来讲与专业舞台相去甚远,但是每个院团无论面对什么舞台,都尽职尽责完成演出任务。在导赏环节,院团老师们会事无巨细地回答学生们的热情提问,会认真指导学生们,哪怕是最简单的戏曲动作,能看到这些戏曲人很愿意与年轻人们分享传统戏曲之美。”
在演出后台,记者看到一位悉心熨烫戏服的老者——钱兰老师,1955年生人,因为自己的父亲在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工作,耳濡目染之下,她便接了父亲的班,留在团里负责戏服管理。跟记者闲聊期间,钱兰老师指了指旁边管盔箱的小伙子:“喏,他们家三代人都在团里,像我们这样两代人、三代人在这里的很常见,大家对院团有感情。”
1979年,24岁的她进团工作,跟着自己的师父学习整理、收纳、维护戏服的技巧。“演出前,戏服要收拾平整,护领、水袖、鞋底要白。演员上场前,所有戏服得分门别类放好,演出结束后,戏服得收拾整齐装箱,一件都不能少。我师父当年做这个工作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我有幸跟着学了很多年,也没能做到师父那么厉害。”聊到本职工作,钱兰老师有些谦虚。
2010年退休,在院团兢兢业业三十载,她见证了团里一部又一部经典作品走到观众面前,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角儿”长成的过程。如今虽已退休,闲不住的她还是会在团里缺人的时候回来帮忙,去过田间地头,去过高校和剧院,为发扬京剧发挥余热,她的工作成了戏曲艺术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从师父那里习得各种管理戏服的技巧,再传授给徒弟,钱兰老师发挥自己所长,默默陪伴京剧走上巅峰,走过低谷,来到今天。她回忆过往,以前交通不发达,剧团出去演出,常常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最长一次走了三个月,一辆卡车,一辆大巴,载着剧团所有家当就上路了。那时候,连去一次盐城,都得从早上八点颠簸到晚上八点,到了演出地,剧团包括演员在内的所有人一起卸箱子、置景。钱兰老师说:“现在时代进步了,交通发达了,搬运工作有专业的搬家公司来完成。剧团能触及的舞台更多了。”一如今天戏曲进校园的舞台,这些演出机会最终将帮助戏曲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时代的助推下,在数不清的个体的努力下,戏曲不断向上生长。尽管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中国戏曲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