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13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上,由北京京剧院倾力打造的新编现代京剧《宋家姐妹》揭开帷幕,吸引了戏迷观众的目光。该剧也是北京京剧院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剧目。
新编现代京剧《宋家姐妹》以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为背景,以宋氏家族亲情为线索,围绕着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婚姻展开,讴歌了宋庆龄坚决捍卫三民主义的伟大情怀。该剧选取的视角独特,从宋氏姐妹、母女的亲情与矛盾入手,以小见大,揭示了“暗潮翻滚覆九鼎,黑云垂压大厦倾”的革命浪潮,颇具新意。
李恩杰(北京京剧院院长、《宋家姐妹》出品人):
创作《宋家姐妹》这部新编现代京剧,我们总体上把握了三个方面:
其一,创作这台剧目是将日常的艺术生产和向党的生日献礼结合起来,但我们的创作不止步于献礼,不是做一部应景的戏。从剧院角度来讲,我希望将这部戏打造成立得住、传得下的艺术精品。
其二,不拘泥于传统的表现手法,在继承中有所创新。除了主演迟小秋以外,大部分演员都是比较缺乏舞台经验的年轻演员,这种演出任务对他们来说是非常艰巨的,然而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很好。我们知道,现代戏的创作在京剧上是比较难的,不像传统戏有固定的模式。我们也是从探索的角度出发,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表演形式都进行了创新,发挥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考虑到之后要巡演,我们避免了大制作,而着重于让这部戏以情感取胜、以人物取胜,对于舞美和布景都力图写意、力图简化。
其三,在刻画人物方面,我们坚持了历史真实,在此基础上又有艺术创造,使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宋家姐妹》选取了1927年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作为背景,我们党处在非常危难的时期,面临国共合作破裂。我们想表现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但没有直接去说,而是从宋庆龄这个侧面来展现。剧中通过宋庆龄这样一个革命者对共产党的信任和与共产党人的友谊,反映了我们党在革命洪流中的精神意志,这就避免了说教,从情感、人物、历史的角度歌颂党的革命情怀。全剧较好地实现了尊重史实和艺术虚构的统一,始终坚持严谨的创作态度,希望这样一部新创剧目能得到戏迷观众的肯定。
刘侗(北京京剧院副院长、《宋家姐妹》制作人):
《宋家姐妹》的创作体现了集体的智慧。编剧陈国峰为这部戏付出了很大的辛劳,前后修改撰写19稿,9稿提纲,10稿剧本,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总导演宫晓东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把握很敏锐,有独到的视角和成熟的创作经验,无论剧本的成熟过程,还是在整个舞台的呈现上,宫晓东都做了许多贡献。宫晓东把握大局,石宏图做细节的工作,二人相得益彰,让这部戏呈现在舞台上。朱绍玉的作曲赏心悦目,过耳不忘,有浓郁的程派唱腔的风格,而且又没有受到程派的局限。这部戏的演员,从主演迟小秋,到饰演宋美龄的王怡,饰演宋霭龄的张馨月,饰演母亲的赵葆秀、孙丽英,饰演宋子文的张建峰,饰演张太雷的谭正岩,饰演孙中山的朱强,他们都充分调动了自己对所扮演人物的理解,融入了自己所具有的艺术风格,较好地把握住了剧中的人物。我们台上的十几位女学生都是由青年团里的青年新秀出演的,她们都是能够挑台唱一出戏的演员,在这部戏中只扮演群众演员。这都是我们京剧艺术的后备力量。
我想对戏迷观众们说,这部戏非常值得一看,它说的不仅仅是宋庆龄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所具有的胸怀、韬略和气质,更说的是作为“国母”,她在怎么样的一种艰难条件下和自己的姐妹相处、和自己的兄弟相处、和自己的母亲相处。在真理和主义面前,她非常痛苦地做出抉择,为了孙中山先生的真理,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她选择放弃亲情,这对于一个守寡的女人来说是一个很痛苦的选择。她的心路历程是非常曲折和复杂的,值得每一位观众去细细品味、咀嚼。通过迟小秋的演唱,我想观众看这部戏的时候一定会有厚重的收获,我们也期待着戏迷观众继续对这部戏给予关注、关照、支持、关爱,帮助我们让这部戏走得更远。
迟小秋(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宋家姐妹》主演):
《宋家姐妹》是我们一出新创剧目。作为我个人来讲,参演的传统戏较多,加盟北京京剧院6年来还是第一次参与新创剧目。面对这样的新创剧目对我是一个挑战,同时对程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一个探索。通过现场的感受,我觉得广大观众还是非常接受的,也能呼应起来。在演这部戏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各界的关怀和支持,我觉得我们有信心对这部戏进行进一步的打磨。
我对宋庆龄始终怀有一种特别的敬仰,她在那样的年代所表现的精神和力量十分伟大。京剧舞台上表现宋庆龄的形象还不多,这次我想通过程派风格来展现,除了要刻画她的人物形象和表现内心情感,还要注重在声腔方面的呈现。整个创作的过程,就是我对宋庆龄这一伟大女性的学习过程,我觉得非常难得。
在表演中,既要体现程派风格,对于现代戏来说,又要把人物很贴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完全老腔老调肯定不行,特别新又会游离出去。我自己演唱中感觉到是有难度的,比如在宋庆龄心情很激昂的时候,唱腔中具有力度,有那种柔中带刚的劲儿。我们在排练当中,尽力追求唱腔悦耳、好听,为此我们打磨了很多遍,反复多次直到满意为止。
宋庆龄这一人物的情感是很难把握的,她是有层次感的,在戏中,她在家庭亲情与革命道路之间抉择,就需要表现出她的情怀。比如她对共产党人的情怀,她非常坚定地支持和保护共产党人,从一开场就保护张太雷,结尾加以呼应,体现了她与共产党人伟大的革命友谊。而描写家庭亲情的共有7场戏,面对家人给她带来的压力,每一场戏的层次都要有不同的变化,逐渐往上推进,更加体现宋庆龄了不起的革命意志。
石宏图(《宋家姐妹》导演):
创作《宋家姐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作为导演,对京剧比较熟悉,但是驾驭这样的戏,尤其是要塑造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宋子文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创作上并没有先例可考,我整个的工作是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塑造人物的身份是第一位,京剧人物一般都有一套固有的程式。对于宋庆龄性格的把握,我们突出她的稳重,她遇事沉着,讲情感。无论她对兄弟姐妹、对母亲、对国家都是真情实感。但是在原则问题上,她非常坚定,并且有她自己的处事方法。因此在宋庆龄这一人物塑造方面,有很多矛盾需要统一,比如这样的人物行为与戏曲程式的结合、与流派的结合。
迟小秋在表现宋庆龄的几个侧面是比较成功的。宋庆龄革命立场坚定,但是也有她的痛苦。比如在剧中,因为她不同意妹妹的婚姻,面临亲情的决裂,走到一种很孤独的路上。她一直追着要把宋子文叫回来,宋子文却甩手而去,她自己绊倒在楼梯上,无人帮扶。迟小秋将那种孤独感表现得很充分。
这部戏虽然刚演两场,其实是实验演出,听听观众的意见,希望能够在今后把这个戏打磨成能够保留下来的精品剧目。
朱绍玉(《宋家姐妹》作曲及唱腔设计):
《宋家姐妹》这部戏费了我一番心思,创作之初我压力很大。在音乐唱腔方面,现代戏比传统戏要难做得多。起初我有很大的困惑,就是这部戏在音乐唱腔方面怎么做才能吸引当代的观众?
对于这部戏的音乐,总体思维就是中西结合。开始大幕没拉起的时候,乐池先升起,一个京胡一个大提琴,就把主题带出来了。早年我拉过大提琴,对这两种乐器我是了解的,二者的音色怎么组合能够好听,心里大概有了一些底,通过实验证明是比较成功的。这部戏的音乐占的比例很大,我们尝试着在幕间为这部戏做了主题歌,主题歌大胆地用了几位通俗歌手来演唱,随着场次的变化,歌手不断递增,这就使得剧中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据记载,宋庆龄在生活中很喜欢听世界名曲,我们将斯美塔那、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的音乐融入剧中,作为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出气氛,推动戏的发展,而且与京剧音乐配合得很和谐,相得益彰。
对于唱腔设计,因为迟小秋是程派传人,必须在舞台上展现她程派的特点。我们在继承程派的唱腔韵律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革新。比如让她唱出了主题曲,这本不是程派的唱腔,是为了迟小秋新创作的,但她唱出了程派的韵律。这部戏的唱腔,我始终围绕一个情字去展开。(本文图片为《宋家姐妹》剧照 杨少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