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京剧院以儿童剧《哪吒》开启一场京剧与时代的对话
演出现场 供图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8月16日、8月17日,大型京剧儿童剧《哪吒》在沈阳盛京大剧院上演,为沈城观众呈现一幕暑期传统文化盛宴。
舞台上,哪吒、悟空、太乙真人、石矶娘娘以及众小妖轮番登场,舞台下挥舞着手拍板和荧光棒的观众报以热烈回应……这场由沈阳京剧院带来的《哪吒》,是该院团“国粹封神”系列作品之一,以“国粹+封神+西游”的创新融合,吸引观众特别是孩子前往观演。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传统京剧演出不同,为了让京剧也能被小朋友看懂,该剧在剧情上采用了大众熟知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并呼应部分情节,在表现方式上尽量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比较密集的网络热点语言穿插在精选过的京剧唱腔、念白之中,配以舞台两侧字幕提示,大致上保证了观众对剧情的理解,维持观众对舞台的持续关注,而大量炸裂的武戏加入,则让现场观众常常热血沸腾,喝彩声不绝于耳。
演出现场 供图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剧目以《封神演义》《西游记》为蓝本,重构哪吒“灵珠归来”的主线剧情,大胆引入“五百年前孙悟空”石猴角色,形成“双灵CP”。剧中,哪吒与石猴联手对抗石矶娘娘与无量仙翁,传统京剧《乾元山》的武戏精髓与电影级叙事节奏无缝衔接。反派角色塑造突破脸谱化,石矶因灵石幻化背后的悲情命运引发共情,无量仙翁以诙谐台词和谐音“无良”暗讽邪恶,既保留京剧程式化特色,又注入人性化解读,让经典人物更贴近当代观众。
在这种比较现代的戏剧情节中,主创也在剧中设置了“研学三关”——梨园戏境、善恶抉择、唐诗牒文,将京剧程式、脸谱美学与唐诗文化巧妙融合,通过戏曲常识破解机关、辨别忠奸脸谱、对答诗词通关,让观演儿童在沉浸式互动中学到京剧常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