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票界
 
 
 
 
 
 
 
 
 
 
京剧村黄家堡的戏迷们
国粹京剧   2019-04-21 11:08:48 作者:白波 李德仲 来源:北京日报 文字大小:[][][]

    京剧村黄家堡:大戏唱百年

        “黄家堡的小孩,哭起来都是京剧味儿。”71岁的黄家堡村民韩士元说。

        黄家堡是廊坊永清一个外表普普通通的村庄。最近几个月,到黄家堡采访的人越来越多,老韩头儿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从小习以为常的一项村里人的“消遣”,竟然成了新闻,登上了报纸和电视。

        来到黄家堡,迎面走来的无论是粗犷的庄稼汉还是黝黑的农妇,一张口,可能就是满宫满调的梅派青衣、马派老生。黄家堡有2200多口人,半数以上都能哼两嗓子京剧,有过登台表演经验的更达到上百人,戏迷们隔三差五地就要聚在一起唱上几段。廊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史专家武瑞征告诉记者:“永清最受老百姓(603883)欢迎的是河北梆子和评剧,但黄家堡和临近的南大王庄两个村独爱京剧,而且已经爱了上百年。”这是为什么呢?还得从百年前的往事说起。

         清末民国是京剧艺术最繁荣的时期,黄家堡人在那个时候就喜欢上了京剧。1922年,在北京谋生的黄家堡人姜有鑫突发奇想,从北京地安门为老家人请了一位“师父”,这就是至今还在黄家堡和附近村镇鼎鼎大名的孟广纯,乡亲们都尊称他为“孟师父”。

        孟师父是旗人,按老规矩,旗人不准“下海”(演戏),只能“玩票”(业余)。但孟师父是个戏痴,从小就跟家里请的师父学戏,看到黄家堡人像自己一样爱戏如痴,干脆带着老婆在村里住下,专门给村民教戏,生活则靠村民供养。后来,临近的南大王庄和霸州的信安镇、王庄子乡听说了,也把孟师父请过去教戏。如鱼得水的孟师父从此再没回过北京,直到上世纪60年代去世,在当地一待就是40年。

        孟师父来到黄家堡后有四位入室弟子,其中就包括韩士元的父亲韩良和黄家堡人姜有年,今天黄家堡的戏迷们都算是孟师父的徒子徒孙。“孟师父是旗人,吃饭非常讲究,每顿饭必须四碟菜,不能重样儿!包括早饭!”黄家堡人对有关孟师父的种种掌故,仍然如数家珍。

        走过百年,当年孟师父教过的四个村镇,就数黄家堡的京剧氛围保持得最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亲们为了唱京剧,专门排练样板戏,连村里的大喇叭放的都是样板戏。韩士元说,自己唱老生,刚开始学的是马派,唱样板戏的时候改成了谭派。现在担任黄家堡京剧社社长的姜印铁则专攻马派。打从上世纪80年代,韩士元和姜印铁就时不时背着乐器、骑着自行车去其他村镇“支援”。

        “他们‘文场’不行,结婚、做寿想唱戏,都得把我们叫过去。”姜印铁说,比起其他几个村镇,黄家堡的“文武场”(京剧中的管弦乐和打击乐)是最齐全的。

        黄家堡在历史上曾两次成立自己的京剧团,最近,村民们又重新成立了京剧社,由村委会安排固定的场地,每周五、周六晚各活动一次。每到活动时间,姜印铁在微信群里一吆喝,唱得好的登台献艺,一旁文武场伺候着,台下坐满观众,好不热闹。

        武瑞征告诉记者,黄家堡京剧之所以能传承百年,关键在于乐师的传帮带。“村民爱好京剧,但乡村条件有限,大家都不识谱。乐器演奏能提供音准和节奏的范本,光学唱的话却不行。”

        京剧社重建之后,黄家堡再度掀起了一阵京剧热。韩士元带了八个人学武场,都是五六十岁“有闲”的壮年人。虽然从头学起,兴致却不低。“毕竟从小耳濡目染,确实都喜欢。”韩士元说。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票界
 
黄龙山京剧爱好者授课培训
“京剧国粹达人”傅立强
杨青:艺术人生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
翟东升:当传统京剧遇上现代青年
​赵楠 京剧脸谱文化“潮”起来
张怀鹏义务教授京剧三十载
胡津豪拜师杨至芳表演京韵大舞台
武汉95后大学女老师操场耍大刀
非遗展上新疆京剧三姐妹实力圈粉
 
  热门文章
 
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十月天津举行
辽宁——锦州——龙江京剧社
深圳文化街京剧“票房”的票友
江苏——无锡——秋韵京剧社
5月25、26日“陆家嘴金融城-
上海——国定路京剧票房(已关闭)
沈阳市“茂泉社区业余京剧艺术团”
观无锡京剧票房“秋韵社”
江苏——无锡——重友京剧俱乐部
拜访杭州京剧茶座
延边京剧协会会长孙铁汉
上海——春秋京剧票友社
《李健戏游记》之(1,2)
文登天福京剧社
常州市京剧琴师李平获“盛世和鸣”
唐山市将举办京剧票友大赛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