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票界
 
 
 
 
 
 
 
 
 
 
宜宾票友的“京剧人生”
国粹京剧   2011-05-27 11:00:08 作者:冯憬 来源:宜宾晚报2011-05-26 文字大小:[][][]

        大概因为是外来剧种,京剧在宜宾并不盛行。不少人认为宜宾根本就没有唱京剧的人。然而宜宾确确实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仅热爱京剧,更把京剧看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他们曾这样表述自己与京剧的关系:“京剧人生”。

宜宾也出过京剧名家

        虽然宜宾不盛行京剧,但也曾出过一些京剧名家,如陈彦衡、蒋定宜等。

        据资料载,陈彦衡是宜宾人,生于1868年,卒于1933年,是中国京剧乐师,擅长京剧胡琴,对京剧生旦唱腔也深有研究。他与京剧界名艺人谭鑫培、梅雨田、孙春山、林季鸿交往,共同设计创造新颖的唱腔,许多演员的艺术成就也得力于他的指导、传授。他的京胡伴奏技巧造诣很深,配合演员演唱丝丝入扣,相得益彰。梅兰芳、余叔岩、言菊朋、孟小冬等都曾得到过他的指点。著有《戏选》、《说谭》、《燕台菊萃》、《旧剧丛谈》等书。在《戏选》中所收的剧目均附有工尺谱,首创有工尺的京剧唱腔谱。

        蒋定宜是国家一级演奏员、江苏省京剧院首席琴师,闻名于京剧界。他祖籍江苏南京,1955年生于宜宾。1962年,蒋定宜被父亲带回南京,从此就伴随祖父生活,远离父母。受到京戏的熏陶,蒋定宜11岁就自学拉京胡,14岁考入当时的江苏省戏剧学校学京胡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京剧院。他一边演出,一边继续深造,拜名师尤象蓉学艺,是尤的关门弟子。蒋定宜每回宜省亲一趟,家乡票友们就如获至宝,总要邀请他出来表演、指导或伴奏。热情随和的蒋定宜也乐意为之,他精湛不俗的京胡技艺不仅带给家乡人高品位的享受,其给予的指点还使家乡票友受益良多。

        除了名人,宜宾京剧活动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活跃起来。据《宜宾地区戏曲志》记载,从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宜宾相继有忠勇剧团、夏声剧校等外来京剧班社和郜俊卿、王少泉、李紫贵等名家演出,还有友声票社、和声票社、金龙京剧社、中原票社、银社票房等本地业余京剧演唱活动。

        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宜宾有众多京剧票友的情况,于1950年筹组,1953年正式成立了“宜宾业余京剧社”,主要演员有曾国雄(武生)、熊子成(生、丑)、刘竹铭(生)、康健(旦)等。1953年招收6男4女为学员,由张云龙老师培训。同年,经政府批准,将宜宾城区大观楼右侧“胡汉山洗染房”和“醉月轩饭馆”的旧房拆除,新建“大观楼京剧院”(剧场)。当时常演剧目有《失空斩》、《追韩信》、《虹霓关》、《黄泥岗》、《宝莲灯》等。

        1955年,因营业欠佳、业务不振,演员生活无保障,上演质量下降,剧社解散,部分演员和10名学员由泸州市京剧团接收,其他人员和服装道具等都作了妥善安置和处理。

活跃在宜宾的两大京剧团体

        今天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宜宾的京剧团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宜宾市老年京剧爱好者协会,一个是翠屏区工人文化宫职工业余京剧社。

        据翠屏区工人文化宫职工业余京剧社的元老们回忆,该京剧社最初成立于1958年,当时大概叫宜宾市职工京剧社,有20多人,分别来自宜宾多家企业。剧社中,北方人起带头作用,但还是以南方人居多。从1958年到1966年,剧社很是兴盛,能唱很多段折子戏,还经常彩唱(穿服装、化妆唱,粉墨登场)。1966年后,剧社多年没有活动。

        直到1979年,文化宫重新组织起剧社老成员,恢复了剧社的活动。这以后,剧社的活动是一年比一年活跃,不仅老成员们一唱就是几十年,而且每年还会新增成员。剧社成为京剧票友们离不开的家。

        为了吸引年青人加入京剧爱好者行列,弘扬国粹,剧社人想尽了办法,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用表演来吸引年青人。这一招还真管用,现在剧社里的小蔡和小王就是被剧社今年“三·八”节的演出吸引来的。新人进来后,前辈们总是给予耐心指导,从唱腔到身段,一字一句、一招一式。据说,新来者以40多岁的人为主,还曾有20来岁的人来参加过剧社活动。现在,剧社共约50人,其中80岁以上的有7人,70-80岁的有9人,60-70岁的人10人,还有20多名45-60岁的人。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剧社唱传统戏的时间相对过去的年代减少了,更多时候唱的是现代戏。比如,现在剧社能唱的折子戏屈指可数,只有《智斗》、《军民鱼水情》、《打龙袍》、《遇皇后》等几出,其余多数只有唱选段。而另一方面,从2008年起,剧社开始排演京歌,而且还有伴舞,如《梨花颂》、《咏梅》;今年又开始排京剧和舞剧相结合的《红色娘子军》,其中还插入了电影音乐。

        宜宾市老年京剧爱好者协会由市委老干局领导,隶属于市老干部活动中心。1993年,当时的宜宾地区老年大学的几名学员发起成立京剧组,人不多,但却是老干部们发展京剧爱好的天地。次年,京剧组经过发展有所壮大,改为京剧队。正式成立京剧爱好者协会是在1996年。现在,该协会有成员68人,其中60岁以上者为多数,有几人在8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约87岁。多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协会成员携手奋斗,和睦相处,把协会建成了一个可以让大家“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家。

        市老年京剧爱好者协会成立后,每周都有两次清唱活动,节假日、重大纪念活动还积极参加演出。为提高成员业务水平,该协会多次请来专业京剧老师,开班对协会成员进行培训,还常与泸州、自贡、内江、重庆、成都、南京等地的专业和业余戏友切磋、交流。该协会成员表演的京剧选段《深山问苦》、《十七年》、《八一三》及京歌《长征》、《娄山关》等,获得了省、市级奖励。由于活动开展得好,该协会多次被省、市媒体,老年媒体及京剧专业媒体报道。

        除了专业老师教,爱好者们主要是靠老票友指点,还有自学,网络、电视、广播、光碟、磁带等,都是他们的好老师。“京剧的讲究很多,讲究韵味,讲究板眼,讲究字头字尾……我们总是一字一句地学。”该协会的一名爱好者说。

        两个团体都少不了票友们的无私奉献。吕孝明是现在翠屏区工人文化宫职工业余京剧社的社长,不但自己任劳任怨为剧社服务,还发动起老伴、儿子来当后勤。大家都说,剧社的良好运转,离不开吕社长的服务,也离不开所有人的无私奉献。同样,市老年京剧协会的成员也都感觉自己加入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经费不够,有人捐款捐物;凳子坏了,就有人悄悄拿来工具维修。”

给力的宜宾京剧票友们

        几天的采访让记者认识了一批宜宾的京剧票友,他们的故事总是那么令人感动。

        宜宾的京剧票友们都说,熊子成是纯粹的京剧迷。他为了唱京剧,连工作都不要了,宁愿摆地摊,也要唱京剧。几十年,他坚持参加各种京剧活动,唱京剧、打鼓……风雨无阻,热情不减,直到93岁了都还在参加剧社和协会的活动。他曾说过的一句话,让票友们印象深刻:“我看一次京剧VCD,就像打麻将自摸了一样舒服!”票友们称他为活辞典,据说,他会几百出戏。据票友们回忆,熊子成最后一次参加京剧社的活动是在2010年6月,之后他走不动了才没再参加,同年10月,他就去世了。熊子成去世后,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京剧资料全捐了出来,其中170多盘磁带给了翠屏区职工业余京剧社,另外有150多本有关京剧的书则捐给了宜宾学院。

        牟昌玉曾是泸州京剧团的骨干演员,曾到中国戏曲学校(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后来到宜宾文化部门工作。宜宾成立老年京剧爱好者协会后,她积极加入,并作为艺术指导,培养、指导了不少票友,堪称当代宜宾业余京剧界功臣。

        现年81岁的陈继石是宜宾职工京剧社的“老社员”,也是该剧社的第一京胡。他在南溪上中小学时,就常看京剧,“广场上搭起台子,来表演的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团体”。受到熏陶,他悄悄自学京剧。加入京剧社后,他感觉是找到了组织,十分珍惜学习的每一次机会。

        市老年京剧协会的胡天祥在高中时,曾听京剧入了迷,一次上课时,竟然不由自主哼了起来。退休后,他被一名老票友带到京剧协会,但由于缺乏基础,几年没敢开口唱。在一次协会办的培训班中,胡天祥学会了《三娘教子》选段,还能把男女声都唱完。一次,市一中的老校长张文华来协会教大家,胡天祥学会了《为国家》和《大雪飘》两个选段,他下来后又慢慢琢磨,将这两个选段唱得有板有眼。

        李炳芬曾是专业京剧演员,专攻老旦,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时间都在河北沧州盐山县工作。1978年,她到四川工作之后,除了厂里的活动演唱外,基本没有唱过京剧。直到退休后,她才在牟昌玉的介绍下,加入翠屏区工人文化宫职工业余京剧社,很快就成为剧社的骨干。“听到京剧声,我感觉很亲切。”李炳芬说。
   

        黄官茸从小爱好戏曲,但因各种原因没能成为专业演员,只能在退休后圆梦。2006年,她刚刚加入京剧社时就跟着剧社去自贡参加一个联谊会,当时的她基本上没有京剧基础,可剧社领导却鼓励她大胆上台演唱。就是那次,她向重庆来的老师请教,领会到了“字头、字尾”,之后再开口唱,就明显进步了。现在,黄官茸已是剧社骨干。

        何敏成为票友其实才三年左右,但她有良好的嗓音条件,更有刻苦的精神,这些使得她很快成长为优秀票友,成为年轻票友中的佼佼者。

        黄家林是今年3月才加入市老年京剧协会的。他年青时在乡下,觉得京剧好听,就带上京胡,带上乐谱,参加了宣传队。他说,来到老年大学,听到京剧声,就感觉找到了组织。

        以上这些京剧迷,只是给力的宜宾京剧票友们的部分代表,正是因为这些给力的票友们,才让宜宾的京剧得以传承和发展。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票界
 
“95后”小姐姐海河畔唱京剧
黄龙山京剧爱好者授课培训
“京剧国粹达人”傅立强
杨青:艺术人生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
翟东升:当传统京剧遇上现代青年
​赵楠 京剧脸谱文化“潮”起来
张怀鹏义务教授京剧三十载
胡津豪拜师杨至芳表演京韵大舞台
武汉95后大学女老师操场耍大刀
 
  热门文章
 
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十月天津举行
辽宁——锦州——龙江京剧社
深圳文化街京剧“票房”的票友
江苏——无锡——秋韵京剧社
5月25、26日“陆家嘴金融城-
上海——国定路京剧票房(已关闭)
沈阳市“茂泉社区业余京剧艺术团”
观无锡京剧票房“秋韵社”
江苏——无锡——重友京剧俱乐部
拜访杭州京剧茶座
延边京剧协会会长孙铁汉
上海——春秋京剧票友社
《李健戏游记》之(1,2)
文登天福京剧社
常州市京剧琴师李平获“盛世和鸣”
唐山市将举办京剧票友大赛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