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票界
 
 
 
 
 
 
 
 
 
 
镇江戏迷们的艺术情怀
国粹京剧   2019-01-27 10:30:12 作者:马彦如 来源:京江晚报 文字大小:[][][]

    不忘初心,戏迷们的艺术情怀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曾经深受市民喜爱,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度辉煌的戏曲艺术风光不再。但是,在公园、广场,或是社区的文体中心、文化站,还是可以看到不少戏迷朋友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排练演唱,有故事、有表演的戏曲,以其独特的魅力,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想当年到处蹭戏看

        今年75岁的盛木兰是酒海街社区木兰京剧票社的创建人,也是镇江方言学会的会长,因为父亲喜欢听戏看戏,她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爱上京剧。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常被父亲带去看戏。“父亲牵着我的手,当时没有路灯,他提着灯笼带我去看戏。”

        盛木兰记得,上世纪50年代梅兰芳曾到镇江演出,演出的剧目是《白蛇传》,“当年的梅葆玖还很年轻”,她说:“梅兰芳扮演白蛇,梅葆玖扮演的是小青,那时他长得像根豆芽菜一样。”那个年代,看戏的观众非常多,盛木兰甚至还看到过戏迷没钱买票用鸡蛋在剧院门口换票的情景。

        到了“文革”期间,各种古装和才子佳人的戏都被禁演,近十年的时间,只“样板戏”一枝独秀。这一时期广播和收音机里,从早到晚都在播放样板戏。今年74岁的王福君说:“没有戏可看,只能追样板戏,为我喜欢京剧奠定了基础。”她家当时和两位叔叔同住在一幢房子里,大家都喜欢京剧,三家人隔三岔五就聚在一起,利用房内有限的空地唱戏,床边、桌边和小板凳上坐满了大人和孩子。叔叔唱座山雕,王福君唱李玉和,弟弟拉琴,家里的小弟弟们则敲着锅盖和饭勺跑圆场,一家人自娱自乐,其乐融融。

        过去没钱买戏票,只能到处蹭戏看,“到前进印刷厂礼堂、中百公司礼堂等地方,只要得知哪里有表演就去蹭戏。”上世纪70年代末,镇江放映李少春、袁世海主演的京剧电影《野猪林》,这是王福君第一次看京剧电影,“我和小伙伴们排队去买票,剧院内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好听极了”,时隔多年,王福君仍然觉得李少春的余音似在耳边。

    追“星”是一种幸福的回忆

        过去镇江专门演戏的戏院有好几家,新华剧院、解放剧院、黄金大剧院,都常常有演出。演出中卖零食的小贩挎着篮子在戏迷里走来走去,还有拿着托盘卖茶水的小贩在剧场里转,散场时则很多黄包车夫来拉客。

        戏迷赵洽利从小常去新华剧院看戏,“新华剧院是当时镇江最好的剧院,梅葆玖、李玉茹、童祥苓,当时都来演出过。”从12岁就开始跟着广播学唱《红灯记》的马建丹,今年已经64岁,上世纪70年代,他下放在江心洲,公社放映队常放电影样板戏,“八大样板戏当年看了不知多少遍。”钱浩亮、童祥苓、沈金波都是他最喜欢的京剧名角。“他们唱得好,是真功夫。”

        “文革”结束后,恢复传统古装戏,盛木兰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在剧院看到的第一部戏是《十五贯》,场场爆满,戏票很快就卖光了,很多人都通过“走后门”才能弄到票。

        出生于丹阳陵口的连玉麟从小就是戏迷,68岁的她小时候常跟父母看演出。“最喜欢看越剧,最喜爱的徐玉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挺着大肚子在工人电影院站着看越剧电影《红楼梦》,电影院里挤满了观众,很多人买的是加票,没有座位,只能站着看。”她还特地坐车去南京看越剧《莫愁女》,去无锡看锡剧《珍珠塔》。

        据戏迷朋友们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戏曲的黄金时代,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港台流行歌曲盛行,文化娱乐方式增多,看戏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各地剧团逐渐解散,紧接着,戏曲演员的青黄不接,加上生活节奏的变快,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头牌的地位,也不复存在了。

    镇江戏剧曾经红火过

        戏迷张小钧,12岁就考进戏剧学校,曾在镇江京剧团担任演员,他说:“镇江戏剧事业曾经繁荣兴旺过。”据了解,1954年,镇江就成立了扬剧、京剧、淮剧、越剧以及木偶剧团,涌现了一批优秀演员。这几家专业剧团中,无论是演员的阵容,还是影响力,扬剧团无疑当数第一。1954年秋,由金运贵、筱荣贵领衔,该团在中山桥畔的人民电影院展演了近一个月,轰动镇江。由金运贵自编自导,控诉封建礼教的扬剧《三打节妇碑》受到观众的热捧。1959年,筱荣贵参加了省扬剧团赴北京汇报演出团,在怀仁堂演出《挑女婿》,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镇江京剧团主要演员有洪云艳、王雨田、曹四庚、陆正梅、袁汉云等。1962年,京剧大师周信芳之子周少麟,上海京剧院的言派名家李家载以及夏慧华、霍鑫涛等名角受邀加盟镇江京剧团的演出,使该团名声大噪。当年秋天首演时,周信芳夫妇专程来镇在谏壁东风剧场观看了由周少麟主演的《宋士杰》,随后该戏在解放剧场又连演半月,一票难求,盛况空前。

        镇江的淮剧团、越剧团同样表现不俗。1957年,镇江淮剧团挖掘整理的淮剧《状元梦》获得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优秀剧本奖和优秀演出奖,主演李少林获演员一等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该团整建制调往盐城,组建了江苏省淮剧团。越剧团曾先后改编演出了《筱丹桂之死》《黑浪山》等不少新戏,1959年改编演出的越剧《小忽雷》在沪演出时大受欢迎。

        因种种原因,这些剧团先后解散。

    “黑头发”接班人培养不易

        不可否认的是,戏曲在今天依然面临着观众稀缺,特别是年轻观众不感兴趣的严峻局面,可仍然有一帮戏迷痴迷着看戏、听戏和唱戏,戏曲已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市先后涌现出一批戏曲社团,吸引了一大批热爱戏曲的戏迷参加。

        成立于2001年的菊吟京剧社,现有成员近60人,是镇江最大的票社。不管春夏秋冬,他们坚持每天上午在老年活动中心排练。去年国庆期间,他们赴京演出,获得“和平杯金牌京剧票房”称号。目前,该剧社有12出全本大戏,几十出折子戏,多年来为市民公演达500多场。

        木兰京剧票社成立于2007年,最多时成员近三十人,定期在老年大学、社区排练学唱。多年来,票社积极参与市、区各类演出活动,每隔两周在西津渡尚清戏台演出,还不定期在社区和老年公寓等处义演。

        老戏迷们虽然自己玩得开心,但对戏曲今后的发展,大家都不无忧心,许多老戏迷由于身体原因逐渐退出了,而年轻人中对戏曲有兴趣的却越来越少。我市康盛剧社社长吕国泰多年来一直倡导“黑头发战略”,注重培养更多“黑头发”戏剧接班人。

        2017年11月,由康盛剧社与桃园小学、金山水城幼儿园、镇江一外、江大大学生共同组建“镇江黑头发戏剧战略联盟”。剧社与桃园小学“小杜鹃京剧团”联手打造的神话京剧《八仙过海》应邀为省环保大会演出,成为了“黑战联盟”成立后的第一实际行动。

        “黑头发战略”为我市培养业余曲艺表演队的后备人才,提供了支撑。据了解。目前,康盛剧社团队成员中“黑头发”占到一半,甚至还有大学教授和慕名而来的学生加盟剧社成为“铁杆票友”。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票界
 
静安这个街道助“娃娃”们“成角”
丹桂舞台开台五周年演出
“95后”小姐姐海河畔唱京剧
黄龙山京剧爱好者授课培训
“京剧国粹达人”傅立强
杨青:艺术人生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
翟东升:当传统京剧遇上现代青年
​赵楠 京剧脸谱文化“潮”起来
张怀鹏义务教授京剧三十载
 
  热门文章
 
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十月天津举行
辽宁——锦州——龙江京剧社
深圳文化街京剧“票房”的票友
江苏——无锡——秋韵京剧社
5月25、26日“陆家嘴金融城-
上海——国定路京剧票房(已关闭)
沈阳市“茂泉社区业余京剧艺术团”
观无锡京剧票房“秋韵社”
江苏——无锡——重友京剧俱乐部
拜访杭州京剧茶座
延边京剧协会会长孙铁汉
上海——春秋京剧票友社
《李健戏游记》之(1,2)
文登天福京剧社
常州市京剧琴师李平获“盛世和鸣”
唐山市将举办京剧票友大赛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