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末年,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京剧,亦称“京戏”、“国剧”、“皮黄”。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我国之首。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二百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剧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