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知识
 
 
 
 
 
 
 
 
 
 
《京剧谭门(卷一):一代宗师谭鑫培》人民出版社出版
国粹京剧   2019-08-03 10:25:55 作者:解玺璋 来源:光明日报 文字大小:[][][]

    走近京剧一代宗师谭鑫培

        陈本豪先生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京剧谭门(卷一):一代宗师谭鑫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献给谭家、谭派和京剧的一件非常丰厚的礼物。

        被尊为京剧界鼻祖的谭鑫培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伶界大王和第一个京剧大王,梁启超为其著诗“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梅兰芳对人说“谭鑫培的名字,代表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谭鑫培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他创造的“谭派”艺术多方面地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传统风范,使京剧逐渐趋入精美的境界,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在京剧历史上,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相比“四大名旦”家传至今大都不过三代的历史,梨园世家谭家却成为京剧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个世所罕见的艺术家族七代都从事同一戏种、同一行当,且一脉相承,整个家族共40多人从事京剧事业。

        《京剧谭门(卷一):一代宗师谭鑫培》中,作者用纪实手法辅以文学白描,以人物为中心,突出故事性,详述了一代宗师谭鑫培出生于武汉江夏、学艺于天津、唱红于古都、扬名于上海的传奇一生。本卷书不仅忠实记录了京剧大师谭鑫培的精彩生平和演艺经历,同时介绍了京剧在清末民初的形成发展、逸闻趣事,以及日后享誉天下的“谭派”的创立和革新之路,可以说是一部精彩的京剧史。

        我读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陈本豪先生确实很有勇气。大凡写京剧演员的书,如果没有勇气是不敢承接这个活的。全书读下来,我认为陈本豪先生不仅有勇气,而且非常用心,这确实是一部用心之作,这特别不容易。

        首先,像谭鑫培那个时代的京剧演员,都很难留下一些文字性的记述,加上谭鑫培本人又不识字,不可能留下什么文本记载。如果他是文人,总会有一些日记、书信,这是最主要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档案。对谭鑫培而言,基本没有这些丰富的东西,想把这个人的一生写得丰满,靠什么来支撑呢?这就要看作者本人文化上的积累,加上非常扎实的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比如说档案资料。我看作者在书里提到过清宫档案,这些东西是书写一部传记、一个人物最扎实的东西,没有这个就无从着手。一部传记要表现一个人的一生,不是如流水账一样记载生平,而是要写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谭鑫培这个人的精神世界,是靠什么来体现的呢?不能完全依据我们今天的想象,必须要用过硬的材料来说明,才能把人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陈本豪是一个有勇气和有胆识的人,在几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下,却能做出这样一桌好饭。

        其次,京剧的专业性确实特别强,不容易写。《京剧谭门(卷一):一代宗师谭鑫培》中提到了很多的京剧作品,京剧的声腔、板式、程式等写得很内行。在描述这些东西的时候,最容易出问题,很容易出现硬伤,但是作者基本上写得很清楚,每一出戏是怎么唱的,怎么演的,怎么学的,交代得很清楚。包括北京话里面很特殊的一些用法,给我感觉写得很清晰,有些极特殊的用法都用得很对。例如,京剧界现在说“饰演”一个角色或“扮演”一个角色,在那个时候却不这么说,而是说你“去”一个角色,书中这个“去”字用得让我特别吃惊。陈本豪先生是武汉人,他对北京话这么微妙的地方都注意到了,而且用得很准确,这是我特别佩服他的地方。

        第三个是,作者通过谭鑫培这个人物,写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世象,生动展现了北京、天津当时的社会风貌,包括京剧的发展史。谭鑫培这个人是一个京剧全才,他不仅仅是唱老生,之前他还学过武生、武丑,包括须生也很全面,光是须生这一门,他对三种须生艺术都掌握了,写他的学艺、从艺经历就写出了京剧的发展。徽班进京之后,京剧才慢慢地形成,这个过程在书里也写出来了。谭鑫培不仅仅是习学老生艺术,他在创造谭腔过程当中,甚至吸收了青衣的一些唱法,吸收了北京曲艺中单弦排曲的唱法,包括京韵大鼓,还有当时的高腔,他把很多腔都融在自己的谭腔里面。所以,谭腔很丰富,并不是单一的,这个在本书的叙述当中也有涉及。特别是作者写到谭鑫培虽然是拜在程长庚门下,却又外学余三胜,与老师和义父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处理,作品中写得都很好。作者把整个时代氛围,都融入在谭鑫培这个人物里。为什么谭腔和他的老师程长庚不一样,这和时代的风貌相关,谭派艺术是时代塑造的产物,这一点作者也写出来了。

        另外,书中还写到了谭鑫培艺术之外的很多东西,比如逗蛐蛐、拜佛,包括他和慈禧的关系等,这让整个人物显得很生动,有血有肉,也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本书后面还有三卷,我在此也提出一点建议和希望。我建议在传记中评论的、抒情的语言尽量少用,主观性的东西尽量少用,务求保持叙述的客观性。作者写作过程中参阅过很多有价值的材料,一些重要的资料和文献在叙述当中可以适当注明和突显出来,这样可能会提升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文学读本。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知识
 
《温如集:马连良师友记》出版
《牛子厚与中国京剧百年》记录京剧
《京剧人的美德故事》中央编译出版
儿童京剧题材小说《国色天香》
《大美京剧连环画》: “静距离”
北京京剧院《社会艺术水平测试京剧
《梅兰芳菲》新书发布会​
《富连成藏戏曲文献汇刊》梨园一叶
京剧故事《好戏开场了!》
 
  热门文章
 
大嗓与小嗓
京剧的文武场
京剧前后三杰
《气冲霄汉——童祥苓传》
《京剧常识》首发
同光十三绝
京剧的唱腔
梅派弟子陈正薇出书传承《天女散花
《周信芳全集》全部出齐
史依弘携绘本《给孩子的京剧》作客
京剧的流派
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乐器
京派和海派
京剧的起源
《富连成藏戏曲文献汇刊》梨园一叶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灵芝孢子主治功效用法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