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传承既要重视技艺更要重视创造精神
国粹京剧   2019-09-10 10:01:48 作者: 谢雍君 来源:文艺报 文字大小:[][][]

    京剧传承既要重视技艺更要重视创造精神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担并组织实施的“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自2018年9月启动迄今,包括12个京剧项目在内的25个剧目传承的现场记录、录音录像、后期文字整理等工作业已基本完成。其中京剧子项的传承内容涉及表演、琴师、鼓师和音乐设计等领域。

    剧目传承要打破只关注表演的局限

        京剧是融文学、表演、音乐、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京剧艺术的繁茂依赖各门类艺术的均衡发展,无论哪一门类的缺失甚至退化、弱化都将影响它的整体良性生长。因此,本次人才培养计划在遴选传承剧目时,着重对京剧艺术各门类的传承现状进行了综合考察,力图以系统发展的学术理念推动京剧艺术的整体传承。这些入选剧目分别是《谢瑶环》《红楼二尤》《霍小玉》《三击掌》《失空斩》《八珍汤》《对花枪》《党的女儿》《艳阳楼》和《探庄》。传承导师共11位,由主要来自中国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职业学院等单位京剧表演和音乐领域的代表性传承人及艺术名家担任,他们是杜近芳、孙毓敏、李文敏、燕守平、赵葆秀、袁慧琴、赵建华、李金平、朱绍玉、马玉璋和杨长秀。

        此次入选的传承剧目中传统戏、新编戏和现代戏兼备。如传统剧目《红楼二尤》《三击掌》,新编戏《谢瑶环》《对花枪》,现代戏《党的女儿》等,不同时期的入选剧目体现了不同时期戏曲创作、演出的状况。剧目的选择也对流派、行当、文戏武戏的均衡搭配作了考量。流派方面既考虑到如荀派、程派等著名流派的传承,也注重了对当代表演艺术家如杜近芳等名家的表演艺术的传承。在行当方面,既考虑青衣、花旦,也不忘老旦行。老旦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迅猛的一个行当,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如赵葆秀、袁慧琴等,她们创作的新戏从唱腔到表演都丰富和推动了京剧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在文戏武戏方面,以文戏为主但并不忽略武戏,尤其是在武戏逐渐衰微的当下,以厉派武戏《艳阳楼》和武生开蒙戏《探庄》为代表的武戏剧目的选择纳入具有战略性意义。

        此外,本次传承入选的剧目除考虑了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作外也涉及其他领域艺术家的代表剧目,像琴师燕守平的《失空斩》等,还有琴师赵建华的《对花枪》、鼓师李金平的《对花枪》、音乐设计朱绍玉的《党的女儿》等,这些选择打破了以往京剧传承项目往往只关注表演艺术的局限,倡导以表演、音乐、舞美等领域的全局性传承推动京剧艺术的整体发展。同时,在剧目选择上除考虑表演艺术家的个人代表作外,还注意到了由多位艺术家合作、共同创作的经典剧目,强调了演员与琴师、鼓师精诚合作的重要性。如入选剧目《对花枪》就是由袁慧琴、赵建华、李金平三位艺术家从表演、司琴、司鼓不同领域联合传授的一部大戏。

    京剧人才培养需构建立体新模式

        此次京剧项目的人才培训过程主要分为前期文化培训、中期传承学习和后期文字整理三个阶段,且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手段。其中,既有传统的一对一传承,也有现代的集中授课教育方式;既有文字记录,也有录音、录像等手段。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相融的同时也将京剧传承、京剧教育和京剧研究融为一体,构建出了一种复合的、新型的京剧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集体授课形式对学员进行专业课程培训和剧目解读。在文化培训阶段,项目聘请了知名戏曲专家、学者为学员讲授戏曲史论,内容涉及戏曲文化、戏曲史、戏曲理论、戏曲现状研究等,以扩大学员的文化视野,为剧目传承作铺垫。剧目解读课程则立足分析传承剧目的创作背景、主题立意、人物形象等,辅助学员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唱词内涵,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夯实基础。

        二、一对一“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有效实现精准传承。作为京剧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不管是表演,还是京胡、鼓板、音乐创作的传授,导师们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一对一的传授方法。如在表演教学中,首先由导师介绍剧情内容,分析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讲解唱词含义,然后再由导师逐字逐句教唱,等学员能够准确、熟练地唱念后,再进入身段教学;身段教学时,每一举手、投足,每一抬头、下腰也先由导师亲自示范,学员再一一跟学直到准确熟练地掌握后,才算完成一出戏的传承任务,一本部的每出,都按如此顺序反复教学、训练。京胡、鼓板、音乐创作方面的教学方法与表演教学类同。

        对导师现场传授的课程进行详细记录也是本次项目的内容之一。现场记录主要采取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完整、全面地记录剧目传承中的具体细节。这种摒弃单一手段的集合式记录方式将有望推动京剧传承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使“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变成可听、可视、可读的现代教材,以利于京剧经典剧目的持久流传。

        三、在文字整理阶段,组织者引入了学术研究的理念对传承内容进行理论“提纯”,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传承文字如何整理?学界尚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因文字记录与用录音、录像记录表演艺术不同,需要记录者对直观、形象的表演艺术进行语言加工、理性提纯后才能准确形象地表达出唱腔、身段和琴鼓的特点。加工、提纯的过程是规范、提升的过程,也是表演艺术理论化的过程。项目借鉴了前辈艺术记录的优秀成果,提出戏曲表演艺术经验的记录要遵循三个原则:一要有名家视角的记录,二要记录艺术技法与表演经验,三是记录要有全面性。具体到每个传承项目,文字整理内容要求既包含传承导师的自述、特定传承项目的基本情况说明,也包括技艺要素的说明、艺术经验的细节说明等,力图在表演艺术的记录和总结中积累出一套新的经验。

    艺术创新更要传承创作理念和方法

        以教育促进实践、以实践推动研究,使教育、实践和研究三者彼此互动,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将为高水平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有益启发。

        首先,京剧表演经验是迭代累积的,值得不断总结、提升。在京剧界,梅兰芳、荀慧生、周信芳等京剧大家个人表演经验的总结(如《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荀慧生的舞台艺术》《周信芳舞台艺术》等)一直在滋养着后来者。仔细检阅上世纪80年代之后出版发表的关于京剧表演艺术的论文、专著可发现,新时期京剧表演理论是在前辈艺术家表演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的。如孙毓敏将其师荀慧生的手指表演法归纳为“稚指”“眉指”“胸指”“颊指”“摇指”“栽指”“双摇手”“划指”等程式,将荀派表演艺术的特点提炼为“三化三感”(生活化、个性化和趣味化,时代感、真实感和幽默感),这些表演特点连荀慧生本人都未及总结。不仅如此,孙毓敏还根据个人表演经验总结出了花旦表演的20种表情,并在传承《红楼二尤》剧目时为学员亲授了这些表演技法和自己的理论思考。

        其次,京剧琴师、鼓师、音乐创作的经验亟待总结和推广。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后备力量,但在戏曲传承实践的过程中却容易出现理解错位。比如人们往往会从传统的角度认为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因此传承京剧艺术就是传承京剧表演艺术。比如新世纪以来,有不少京剧人才培训项目就是以演员的培养为重点,一些保护、传承工程也优先考虑京剧表演艺术大家。久而久之,表演之外的领域如京剧音乐、舞美创作等渐被忽略。本次人才培养计划中则增加了对这些领域的艺术传承,这既是对京剧传承弱项的调整和弥补,也是对京剧艺术整体传承的强调和弘扬。比如京胡、鼓板的演奏法对不少爱好者而言并不陌生,但会拉京胡、会打锣鼓不代表就能上台为京剧演员伴奏。在舞台上,京胡和鼓板并非独立的表演乐器,而是配合演员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表演工具。如何用器乐演奏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是京剧文武场乐手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既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遗憾的是,业界有关司琴、司鼓的伴奏理论却并不多。燕守平、赵建华、李金平等艺术家手把手地传承这些艺术,其意义亦在于实现对京胡、鼓板表演理论的探索和提升。此外,一部大戏中的音乐唱腔设计也非常重要,甚至其品质之优劣会直接影响到整台戏是否会成功。但在当下,戏曲音乐创作尚属短板,尤其是高质量的音乐创作少之又少,其理论总结亦不丰厚,朱绍玉等艺术家对京剧音乐创作的理性梳理将有助于引起业界对京剧音乐传承及理论研究的重视。

        最后,高水平的艺术传承更在于传承创作理念和方法。本次人才培养计划中,导师在重申传承的重要性之外也提到了创新的问题。如杜近芳谈到了《谢瑶环》中的“创腔”,马玉璋讲授了厉慧良《艳阳楼》的创新,朱绍玉则介绍了《党的女儿》中 “一曲贯穿全剧”新手法的运用。传承和创新本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高水平的艺术传承更重要的就在于传承创作理念和方法。燕守平曾说,“京剧是有规则、有规范、有秩序、有歌舞、有音乐、有节奏的综合艺术,但在演员表演、琴师伴奏的过程中,在以上的规程下,又有着一些变动”,京剧是“有规则的自由运动”艺术,这段话清楚说明了在京剧艺术中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从某方面来说,所有的传承都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传承就是在为创新打基础,因此传承既要传承技艺,更要传承创造精神,我认为,这也是此次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带给我们的艺术启迪。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灵芝孢子主治功效用法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