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新编现代京剧《梅兰芳·蓄须记》研讨会观点
国粹京剧   2019-10-23 09:42:14 作者: 陆婧 张筱菁 来源:泰州日报 文字大小:[][][]

    ——新编现代京剧《梅兰芳·蓄须记》研讨会观点摘登


     一个好本子 一部好作品
    ——新编现代京剧《梅兰芳·蓄须记》研讨会观点摘登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我到泰州是来朝圣的。这里是梅兰芳的故乡,梅兰芳是艺术大师,我是一名普通的艺术管理者,自然要敬畏大师,敬畏经典。梅兰芳是全人类的,他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典型体现者,是中华审美传统的传承者,是坚持培根塑魂、守正创新的典范。梅先生演戏是着力于精神世界的,他自己重视自己的根,自己的魂。同时,他既继承了前辈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又不断地创新,为京剧审美方式增添了新的东西。《梅兰芳·蓄须记》也生动地证明了梅先生的艺术精神,这部戏是有梅先生的人生哲学的,显现了他的灵魂冲突,呈现了他的人生故事。

        梅先生不仅在美学上有贡献,在艺术上有贡献,在一个艺术家的人生哲学上也是有贡献的。所以他不仅是泰州的,江苏的,中华民族的,而且他是全人类的。策划《梅兰芳·蓄须记》这部戏,是泰州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明智之举。一定要擅于发现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文化资源,并加以深入开掘,梅兰芳的家乡是泰州,这是一份可贵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利用好。此前,梅兰芳的戏已经拍过不少,但是在我看来,这一次的《梅兰芳·蓄须记》超过了之前的很多作品。演出结束后,我和其他观众都久久不愿离开现场。一部上乘的优秀作品要远胜几部平庸的作品。

        我认为,接下来,咱们泰州要将这部戏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组建、培养一支自己的京剧团,利用我们自己的演员团队来表演,这样外地人来到咱们泰州,就可以看咱们自己的团队演出这台戏,能够更好地宣传这部戏。希望咱们的梅兰芳艺术节能够一直坚持办下去。


    江苏省演艺集团董事长
    郑泽云

        我是怀着十分崇敬和感激的心情观看这次演出以及参加今天的研讨,泰州梅兰芳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今年相比以往来说,更加丰富充实。因为有两部大戏在今年亮相,一部是京剧《梅兰芳·蓄须记》,另一部是昆曲《梅兰芳·当年梅郎》。泰州市委市政府把对梅兰芳先生的致敬之情变为舞台上的艺术作品,弘扬梅兰芳精神,传承梅派艺术,塑造梅兰芳的舞台形象,这是泰州人以及江苏人应有的担当。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还是很忐忑的,能不能把梅兰芳大师的舞台形象很好地展现,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打造好梅兰芳品牌,发挥它更大的影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开幕式演出后,《梅兰芳·蓄须记》得到了许多好反响,它首先是一个好本子,也是一部好作品,我们集中了所有好资源、精力来准备这部作品,在泰州梅艺节开幕式首演之后,即将到南京参加江苏省紫荆艺术节,我们也希望,这部戏成熟之后,能够拍成电影或者其它艺术形式,在梅兰芳纪念馆等地进行宣传,让更多人看到。
    

    《梅兰芳·蓄须记》编剧
    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副院长
    一级编剧
    罗周

        写“梅兰芳”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在进行结构剧本的时候,我思考的是形成两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一方面是梅兰芳先生虽然是世界性的艺术家,但他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所以在抗战的背景下他绝迹舞台表现出自己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让正当盛年的梅兰芳离开心爱的舞台,其内心承受的极大痛苦。剧中,梅兰芳为了保持旦角形象对长出的胡渣进行剃须和他必须要绝迹舞台两者之间产生的冲突是让我感动的,其实我们有时候在选择放弃一部分时,往往会陷入一种迷茫、困顿和精神的自我约束,但是梅先生没有这样,他真的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梅兰芳不仅是创造了艺术,同样艺术也包裹着他的生命和灵魂。所以他能够在人生最黑暗的那一段时刻,仍然保持着他崇高的人格。我看到一些记载,当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梅先生的艺术没有因为此前绝迹舞台而陷入低谷,反而更上了一层楼,这既是艺术的力量,也是人格的力量。创作的过程中,我真的对梅兰芳先生很崇敬,这次真的也是一次致敬之作。


    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馆长
    著名戏曲研究专家
    刘祯

        一直以来,有许多艺术作品都聚焦梅兰芳。但是,说实话梅兰芳的题材不太好处理。梅兰芳的艺术是中正平和的,涉足他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在此之前,舞台作品、电影都有涉及梅兰芳先生。这一次,咱们的这部《梅兰芳·蓄须记》还是比较有自己的特色的,它以梅先生回乡祭祖为切入点,围绕他在上海的生活展开。

        要写好梅兰芳,我觉得不仅要有才,还必须有思想,必须对梅兰芳有深入的了解,在这一方面,《梅兰芳·蓄须记》的编剧、导演都做了很多工作。编剧罗周写的这个本子,我读到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整个剧本都具有诗的韵味,词特别美。这一点,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导演徐春兰在二度创作中,也发挥得特别好,整部戏的舞台空间的转换、腾挪非常自如,整个舞台的呈现方面现代感非常强,主演的表演也十分投入,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整部戏的融合度、成熟度都很精彩。

        这部戏最大的成功,我觉得就是选择从艺术入手写梅兰芳,此外还创作了中岛这么一个特别的人物。中岛是一个日本人,但又与艺术有关,这样一个人物就与梅兰芳形成了一种冲突、具有了一种张力。除此之外,整部戏还将梅兰芳先生的主要演出剧目都自如地贯穿其中,每一个剧目的出现都与梅兰芳当时的心境、思想十分契合,感觉很自然,这也是这台戏的观看过程中一个很大的印象。

        如果要说有什么建议,我觉得在艺术真实性和生活真实性之间的问题,主创人员们还是可以多关注,比如《梅兰芳·蓄须记》中写梅兰芳在香港期间带了两个孩子,分别是葆玥、葆玖,但真实历史中他带的两个孩子则是大儿子与二儿子。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说,这样的调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历史角度来说,这是值得推敲的。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主任
    研究员
    著名评论家
    李春喜

        《梅兰芳·蓄须记》首演,我有两处享受级别的感受:一个是主演傅希如的表演艺术,一个是编剧罗周的编剧艺术。傅希如是一个多方面才能的演员,他在舞台上把京剧的“中规中矩”和具有现代感的人物,两者结合得特别好,他在台上控制自如,带领整个剧组呈现了一个很让人钦佩的创作状态。罗周的编剧有很多地方可以圈点,包括她对历史的解读、挖掘以及运用舞台的表达方式。她行云流水般的文辞、五彩斑斓的表达给京剧带来特定的风格和色彩。

        此外,我认为这部剧中日本人的角色处理也是值得肯定的,日本人的角色在戏曲舞台上形象塑造的一种范式我是认可的。在《梅兰芳·蓄须记》里有一些半日语半中文的对白,可以考虑在特定的情景下尝试全日语念白的方式。现在,同声传译已经司空见惯,我们的观众已经接受听原声看字幕的习惯,而且特定语言造成的真实感,所传达的人物和心理是翻译所不能解决的。

        关于舞美灯光,我很欣赏此次大体量、大板块的舞台结构,所创作的空间流动感和纵深感都非常好。不过,我认为开场的封闭式水墨画背景与全剧有些不协调,可以考虑做一些调整。最后,我衷心希望这部戏能够不断地演下去,让更多的人观看受益。


    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马也

        《梅兰芳·蓄须记》让我眼前一亮。演员傅希如的表演潇洒、飘逸、俊美,唱腔流畅,欣赏他的表演是一种享受。最让我惊喜的是他在剧中演绎《天女散花》的那一部分,傅希如老生跨行旦角,可以看出他的表现已经是一名出色的旦角演员。导演徐春兰的舞台处理看起来舒服干净,“空舞台”的变化运用使得演员的表现更加突出好看。一个棉花团把三个时代结合在一起,不落痕迹,清楚至极。

        剧中对日本歌舞伎艺术家中岛这个人物塑造淡化了反革命立场,淡化了日方军方背景色彩,但是我觉得他的身份角色不清晰。他有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实际是客观地站在整个人类对立面的,但他本身是个艺术家,可以多写出他的纠结甚至是他的选择,这样这个戏价值就更大。

        梅兰芳这部戏或者梅兰芳本身应该是现代都市、现代化过程当中的中国的“锚“或者“魂”,“魂”要附体,“锚”要靠岸。没有“锚”,遍地都是“帆”,什么是“帆”?就是碎片化、欲望化、快节奏,这种“帆”漂流下去,一定是灵魂超脱,无家可归。我们享受现代文明,但总应该有“锚”和“魂”。泰州这座城市有了这个“锚”,它会大于文化资源,这座城市才能是真正现代的。


    《剧本》副主编
    著名文艺评论家
    武丹丹

        整部作品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首先是整部戏呈现出的文辞之美,不但是词汇之美,还体现了作品的文学性、书卷气、历史感。其次是结构之美,圆融的结构,从整部戏的关键物品——棉花团,就可以看得出。整部戏以棉花团这一物件开启回忆、叙述,让原本家喻户晓的蓄须明志这一历史事件,赋予了更多的故事性。然后是中岛这个人物形象,我认为是除了傅希如饰演的梅兰芳之外,最成功、最吸引人的设置。整部戏通过一些关键人物的矛盾处理、舞台的细节设置,给观众展现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活中的梅兰芳。而且编剧在台词设置上下了功夫,并没有过于直白地说梅兰芳先生如何爱国,而是通过每一句对话,每一个细节表演,都能让人感受到梅兰芳先生的爱国情怀。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中国戏剧》原主编
    赓续华

        《梅兰芳·蓄须记》这部剧像戏,像艺术品,精致讲究。其中对日本人角色的形象塑造写得好,看到日本人身上人性的一面。导演将戏表现得很细腻,秉承一贯的风格。梅兰芳表演者傅希如本身具有很多才能,在剧中得到充分展示。梅兰芳处世之道,小事不计较,大事有态度,绵里藏针,表面很柔,但内心是非分明。我认为,音乐唱腔方面,唱腔可以再洁简一点,突出一点,最好能有一段让人耳熟能详的可以传唱被记住的唱段。

    原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
    著名文艺评论家
    汪人元

        泰州终于成功地把梅兰芳这样一个题材以京剧现代化的方式搬上了舞台,意义非常重大。这不光对中国当代的京剧有一个新的贡献,让我们持续做了十一届的梅兰芳艺术节达到了一个新高。梅兰芳蓄须明志是一个独特的创意之举,在梅兰芳的一生之中也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梅兰芳·蓄须记》以蓄须这个点作为题材,如何能够写出更加广泛更加普遍的意义具有了重大挑战,现在这个作品是以让人非常兴奋的姿态呈现在舞台上,就证明我们直面挑战,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并且做出了独特的点,创造了价值。这部戏避免了用写实手法来表现在抗日战争中的那种直接冲突,而是更多着墨于表现梅兰芳的心理和情怀,将梅兰芳的蓄须抗日和中日友好的复出演出两者结合起来,避免了对这样一个主题做简单化的书写。

        在建议这块,我认为这部戏层次感、节奏感不太清晰,所呈现出的精彩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这部剧是一个复杂的回忆过程,特别是回忆中还有回忆,舞台的处理是需要动更多的脑筋,让它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精彩;对梅兰芳人物气质的塑造把握还值得推敲,梅兰芳是一个温润如玉的人,他在自己的艺术当中从来都是突出强调一个“美”,他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要表现以美的姿态,在生活中也几乎是见不到他发脾气的,因此在这部戏中梅兰芳形象的塑造上,他的表演应该有相应独特的表现方式。在唱腔音乐方面,这部戏中有三个老生,如何让三个同台的老生的唱腔在创作上更具有清晰的性格化区分还需努力。希望这出戏可以进一步打磨,做到尽可能的最好状态。


    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
    理事长、秘书长
    著名文艺评论家
    郦国义

        剧中棉花团的设计,不但是剧本结构上的成功,而且为塑造梅兰芳这个世界文化艺术大师做了一个很好的铺排。剧名《梅兰芳·蓄须记》本能地就会让人想到是一个爱国主义题材的戏。这部戏不是一个平民百姓的爱国主义,也不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是一个世界著名艺术家的爱国主义,就是通过棉花团的三次出现来表现的。过去有很多表现那个时期的作品,有没有关于一个艺术大师通过文化交流来沟通民族感情,沟通人类共同争取和平的理念的?我觉得这是编剧罗周积淀和天赋上的一个表现,也是非常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剧中一段是日本记者带信邀约梅兰芳先生再度赴日演出,目前剧中处理得轻描淡写,其实我想如果能更加深刻地展现梅兰芳的内心世界,他的矛盾以及他所感悟到的作为世界艺术家所承担的这种使命,可能更有现实感。剧中的文辞非常美,尤其好的是梅兰芳和中岛赏析画作的那一段,把梅兰芳的画作笔触和在舞台上艺术呈现做了一个很好的沟通。


    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馆员
    梅兰芳先生曾孙
    梅玮

        整部剧很有艺术性,扣人心弦。蓄须明志这个主题家喻户晓,这次剧中将这个故事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丰富了很多内容,没有简单地平铺直叙,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让人感觉很亲近很自然,使得观众对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理解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让更多人可以更好地了解梅兰芳先生不屈的气节。但因为跟史实还是有一点出入,所以我也建议在戏剧前加入“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这样可以避免不了解梅兰芳先生的观众产生一些误导。

        家族对这部剧非常重视,也希望日后来泰州看一遍这部剧。泰州和梅兰芳的关系毋庸置疑,梅纪馆里珍藏了梅兰芳先生抗战时期亲自绘画的作品,可以考虑直接运用到戏剧第三折梅兰芳书画的那个部分,这样更具有说服力、权威性,对整个剧也有全面的提升作用。我和家人以及梅纪馆的专家将会一直全力支持这部戏,帮助不断充实剧中的细节,让这部剧变得更好。

    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
    副院长、一级导演
    李明华

        对这部剧的总体印象,是用充满诗意的方式将梅兰芳这个人物与戏中人融合,折射现实人生,让艺术的聪慧天资来遭遇现实的挤压践踏,以一人操守来彰显民族的节气,这样一种以柔示刚的浩然正气和他的那份做派,那种腔调,那种高贵,让人联想到屈原《九章》里所表达的那种劣势中的精神不死,那种挺拔和优雅的孜孜以求和期待。我认为该剧是以梅兰芳为载体,以回望和追寻的方式来探讨和实践现代京剧如何实现自我超越,如何实现京剧现代化的实践性作品。这也是一部让我们可以通过梅兰芳来重新认识和梳理京剧何以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化的作品,这种机缘太有价值,太有意义,也太有说服力了。

        编剧罗周用诗化的方式以回乡祭祖引发十五年前剧情进行演绎,最终通过蓄须这一历史事件完成了一个民族精神的亮相,做得非常漂亮。导演徐春兰在看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的外表之下,以积蓄、积蓄、再积蓄的极大克制,完美表达了剧本的精神内涵、气质。舞台呈现灵动大气,贴合中国戏剧美学精神和表现力。演员傅希如的表演让我终于看到一个能够从人物出发、而不是从行当出发来套用人物惯用模式的表现方式。

        此外,我认为剧中最大最有冲击力的两次人物动作值得再推敲。一个是三次注射伤寒疫苗,这里再好好处理一下,能给这部剧的整体节奏起一个推动,还有一个最后梅兰芳蓄须亮相,还需再渲染。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艺术处副处长
    许其兵

        祝贺这部戏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以梅兰芳为题材打造的两部戏剧作品对江苏的戏剧、对泰州、对京剧都具有非常难得的意义。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江苏现在不缺戏,甚至可以说不缺好戏。希望这部戏不满足于现在的状态,能向更高的层次前进。


    《梅兰芳·蓄须记》主演
    “梅花奖”得主
    傅希如

        这部戏是我渴求和梦寐的一个题材,能够让我出演非常地荣幸。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给予我们这部戏的支持、鼓励和爱护,好几次我感动得想哭。我知道大家的赞美都是一种鼓励,让我有更好的状态进行下一步的舞台创作。目前,我把这个戏当做自己生命中、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去打造。以后只要泰州这边有演出需求,我一定会尽最大的力量去配合


        10月19日,新编现代京剧《梅兰芳·蓄须记》研讨会在泰举行,国内数十位著名文艺评论家、学者、演艺界人士,与《梅兰芳·蓄须记》的主创人员一起,围绕《梅兰芳·蓄须记》这部戏曲作品展开交流研讨。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京剧《谢葆真》:革命女性的传奇人
京剧《东方大港》展时代新意
​现代京剧《长空烈焰》:天涯海角
小剧场京剧《鹿鸣》音乐探索中令人
评新编京剧《梅兰芳蓄须记》​
京剧《等待》大胆的思考与尝试
看京剧《汉明妃》有感
京剧《进京》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
《兴汉图》演出记 | 金风玉露喜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