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梨花颂”起泪盈盈 梅韵不息情绵绵
国粹京剧   2019-11-28 11:24:57 作者:郭 宇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字大小:[][][]
    “梨花颂”起泪盈盈 梅韵不息情绵绵 

        2019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大型京剧《大唐贵妃》重登沪上舞台,也是其第三次在上海演出。作为该剧曾经的参与者,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大型京剧《大唐贵妃》因一曲《梨花颂》享誉舞台,受到观众喜爱,也证明戏曲不仅是导演的舞台调度,还要注重对声腔的锻造,这需要编导与作曲配器等部门通力合作,既需要时间更需要独到的艺术功力。当然,作为此曲的重要创作者,杨乃林先生的音乐奉献值得赞赏,词与曲的密切配合,成就了这段唱腔。

        《梨花颂》享誉海内外令人高兴,而每当听到有人传唱时,我便会想起梅葆玖先生。多年前,因工作与他结缘,亦师亦友,对于他的逝去我常心怀“不满”。

        记得当年在上海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工作,某日接到协助上海京剧院等单位打造大型交响京剧《中国贵妃》(《大唐贵妃》早期的暂定名)的任务。我是京剧科班出身,曾粉墨于舞台多年,后从事电视综艺和戏曲节目及舞台剧编导方面的工作,能够协助参与这样一部大制作的京剧剧目,自觉为幸事。没想到刚开始预备不久,上级就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了东方电视台,个人虽感遗憾,但感到有一个更大的团队来协助支撑,定当更好。接着大家就看到这部戏由雏形到成熟以完美的样式上演了,由于有梅葆玖、张学津、于魁智、李胜素、李军等生旦顶级名家阵容,还有花脸名家安平先生的加盟,更添色彩,成为一段新创京剧之佳话。

        由于是专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打造的剧目,除开幕演出外,当时也就演出了两场,实属遗憾。所以在2002年,上海市相关领导提出好戏要多演的精神之后,继续由东方电视台全权操办,组织复排与落实演出。当时电视台的改制已经结束,本人刚刚担任东方电视台戏剧频道总监,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对我而言,这个戏似乎是一种“失而复得”,尽管感到有压力,但心中也有暗自窃喜之感。

        因为对于前一次首演的运作只是略知一二,与北京的几位名家也只是见过面而已,事关重大,只得亲自前往北京谈合约、定时间。

        由于与在上海的梅家好友吴迎先生很熟悉,借由他介绍,赴京后就直奔梅家与葆玖先生会面了。梅先生的卧室堆放着许多个人爱好之物,电器、书籍、唱片等,干净中显得随意、散漫,是京剧人的风格。

        与先生相谈甚欢,他要我转达对市领导再度复演《大唐贵妃》的感谢,我心想,只可惜我见不着,向集团领导转达是肯定的。但对于曾参与策划并主演,且为此剧付出很多心血的梅派掌门人而言,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感。也对上海领导把梅派的几出经典折子戏加以整理、调整,成为一部有现代表现感的梅派大戏心存感激。这是一次商业演出,但梅先生未提太多要求,更多的是听取预案建议,这件事很顺利就定了下来。第二次的几场演出是在上海京剧院的协助下,在编剧翁思再与导演郭小男的配合下,顺利排练与演出的,观众踊跃、票房全满。电视同仁们的相帮,领导指挥的给力,使东方电视台完满地完成了交办的重任。

        这次演出之后,我与葆玖先生成为了朋友,虽然他年长我许多,但由于都是京剧人的底色,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就由工作上升为个人友谊。梅先生来沪,大家常小聚,他总是主讲者,在温润的话语中不时冒出几句冷笑话,使得聚会气氛融洽。那种既有事业担当,又随和与人交往,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令人敬仰。

        我重回上戏工作之后,与梅先生的关系更紧密了,建立梅派工作室、出版和梅派相关的文论与著作,促进了上戏本来就颇有成绩的梅派基础教学,从沈绮琅老师到陆义萍老师,都是梅派教学的中坚力量。

        更重要的是选择了当时在读学生中比较优秀的炼雯晴拜梅先生为师。当我大胆提出这样的想法之后,梅先生只说了一句,相信你的判断,让我见下这位学生,于是就有了梅先生与小炼同学的会面,学生深得老师首肯,从此结下梅派师生缘,也开了在校大学生入梅门的先例。之后梅先生还不顾年高,在2015年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京剧学生赴香港演出时,在叶金援老师的陪同下前往香港把场,在演出前登台介绍他的这位小小徒弟,拱手请观众多多关照,这样的为师姿态令人感动。

        光阴荏苒,时光飞速迈进未来,记忆仿佛就停留在昨天。我们在庆贺《大唐贵妃》复演之时,又为葆玖先生的缺席感到遗憾,但令人欣慰的是,梅派弟子已成气候,后继者大有人在,蔚为壮观!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贵族票友成京剧艺人
回眸风雷京剧团
为让西方看懂京剧,梅兰芳准备了七
燕去长空艺韵存
梅兰芳上海行影响了京剧艺术革新
京剧戏班封箱是什么 戏班开箱仪式
梅兰芳90年前的苏州义演
上海京剧改良,66年走了500米
梅兰芳上海滩一炮打响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谈言慧珠之组班​
老谭的髯口
清宫唱戏轶事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勾脸武生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生产厂家福州技校创场号 不锈钢花箱 公司起名天津信用卡垫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