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塑阳明 歌舞演故事
近日,贵州京剧院的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深邃的文化内涵及大胆的融合创新,赢得了现场近千名观众的满堂喝彩。这不仅是一次传统戏剧的展演,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
“我最喜欢苗族人民一起给王阳明盖房子、上房梁的那个情节,苗族人民穿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又热闹又好看,唱得也好听……”10岁的小观众依依第一次到现场看京剧,该剧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依依的妈妈梁女士说,她自己之前曾阅读王阳明的相关传记,对王阳明的经历和思想都比较熟悉,“用京剧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感觉更加震撼。”
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以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为蓝本,通过艺术化的处理,生动再现了王阳明与贵州乡民相处、反省悟道、讲学布道的人生经历,形象化地阐释了阳明心学的精神内涵,展现了“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诞生历程。编剧陈泽恺、导演钟海、唱腔设计王世明等主创团队及贵州京剧院的演员,共同将这部作品打造成为集教育、启迪于一体的作品,是传统京剧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佳作。
表现哲学思想的戏在京剧舞台上非常少见。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哲学思想的创作方式,本身就难度大、风险高。一开场,演员冯冠博塑造的王阳明形象便让观众眼前一亮,与大家心中“成仙得道的老生戴髯口”形象完全不同,冯冠博“参照”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扮演的林冲形象,以正气凛然的武生形象开场。形象的反差颠覆了大家对王阳明的传统认知,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一步步被带入王阳明一生的跌宕起伏中。整剧没有泛泛地演绎王阳明的生平事迹,而是将焦点集中在“龙场悟道”这一王阳明人生的特殊时期,充分调动京剧唱念做打舞的创作手段,浓墨重彩地展现了王阳明“长思顿悟”的历史瞬间。规整的唱词、巧妙的剧情构思,给予了导演、唱腔设计、演员充足的二度创作空间。
“题材好是这部戏能够出彩的关键。”钟海介绍,该剧在呈现上从哲学思想的形成入手,在传统音乐中巧妙融入交响乐、民族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观众并不觉得隔阂。
冯冠博以其精湛的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将一个充满智慧与坚韧的王阳明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从开场的“杖刑”到“龙场悟道”的高潮,他通过一系列程式化动作和内心独白,展现了王阳明受辱不屈的精神风貌和内心的坚守。这种表演不仅展现了演员的技艺,也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唱到高潮处或展示京剧“硬功夫”的地方,全场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叫好。
同时,该剧的创作也是对新时代京剧创新“知行合一”的践行。剧中的唱段设计巧妙,融合了西皮、二黄等多种声腔,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新颖。特别是“龙场悟道”的西皮流水加苗歌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仿佛置身于贵州民族联欢现场。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宋官林表示,《阳明悟道》通过唱念做打舞、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三方面完成了“歌舞演故事”。“这让我感觉到这部作品是京剧的、是艺术的,更是观众喜爱的。”宋官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