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动态
 
 
 
 
 
 
 
 
 
 
叶少兰:京剧“不了情”
国粹京剧   2014-10-31 10:53:40 作者:张正贵 来源:中国政协传媒网 文字大小:[][][]

14cf92e9688115a3392a02


  他是一名艺术家,也是一名军人。他曾荣立二等功,却从未配戴过那些金光闪闪的军功章。他说那会让他心生愧疚,“有些在战场上负伤的战士,荣获的也只是集体三等功。我只是一名演员,从事的是艺术表演工作,演好戏就是我的本分。”

  他就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叶少兰。作为艺术家,叶先生数十年在国粹园圃中辛勤耕耘、传扬国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在人民政协的舞台上不遗余力地为弘扬京剧艺术鼓与呼。

  当委员 为戏曲保护鼓与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每当叶少兰读到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时,那份对祖国炽热的情感总会从他的心中升腾起来。

  成为政协委员,叶少兰的欣喜自不必说,但更多的是感到沉甸甸的责任。从“新”委员一路走到“老”委员,叶少兰用了20个年头。20年中,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政协委员的理解。

  翻看叶少兰提交的提案,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仅2014年他就提交了19篇提案。《加大对少数民族戏曲艺术继承发展扶植力度的提案》、《建立中国濒危戏剧剧种音像资料库的提案》、《重视和加大京剧等戏曲艺术扶持力度的提案》、《立项实施“国家京剧院京剧数字电影工程”的提案》、《将九曲黄河阵灯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提案》……这些提案多数是关注文化领域,身为一名京剧演员,推动京剧事业发展是他的责任。

  1999年5月,叶少兰曾随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进行外事访问。代表团一行访问了韩国、阿联酋、阿曼、埃及等国家。作为团中唯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受到了当地华侨华人的欢迎。华侨们对中国京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阿联酋,访问团与华侨华人举行联谊活动。叶少兰起初还担心观众听不懂、不接受,会感到厌倦和乏味。当一曲《群英会》唱罢,当地的老华侨激动地握着叶少兰的手,眼中噙着泪水不住地说,“每次听到你唱的京剧就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叶少兰感受到了华侨们对京剧的热爱,对自己的喜爱。“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作为中国京剧人的自豪。那种情愫是一种爱国情,华侨们把京剧当成了乡音。”叶少兰感慨地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纵然隔着千山万水,依然能心手相牵、心灵相通。”

  从那以后,叶少兰将为戏曲的鼓呼作为自己履职关注的主要方向。

  在履职中,叶少兰坚守着“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深入基层、深入实践,绝不空谈、乱谈。

  11月的云南已有些寒意。为了了解民族文化发展、生态保护及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叶少兰来到云南实地调研。叶少兰早就知道云南有很多地方戏曲保护得不错,这一次到云南他就是想亲自了解一下云南地方戏保护的做法和需要帮助呼吁解决的问题。

  叶少兰探访云南民族村,走进官渡古镇花灯滇剧传习馆,深入大理州白剧团,一路跋山涉水、不辞辛劳。

  清晨的官渡古镇花灯滇剧传习馆里一派繁忙景象。有的人在吊嗓子,有的人在拉筋骨……一群年轻人在师傅传授下体悟着唱、念、做、打的要义。在这里,叶少兰看到了少数民族传承的希望,也感到少数民族戏曲保护仍面临许多挑战。

  一路前行,一路思。

  在调研中,叶少兰看到由于体制政策创新,一些少数民族的剧种被合并了,使特色民族艺术的建设、继承、发展、实践、人才培养和观众需求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创伤。文化是各民族的灵魂、血脉,各民族的文化均有不同的文化属性。“怎么可以这样?这是对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伤害。改制转体民族戏剧艺术不可合并。”叶少兰大声疾呼。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风俗、历史、文化和艺术。文化促进了我国百花齐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才能促使民族的合作与团结、文艺的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叶少兰从保护民族艺术的角度感慨地说。

  回京后,叶少兰将此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撰写了《加大对少数民族戏曲艺术继承发展扶植力度的提案》,并针对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文化管理部门应多到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使相关政策和措施能落实到实处;出台特殊政策,慎重对待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院团的硬性转体;重视对民族艺术的保留、传承、保护、挖掘和发展,不能让其自生自灭;加大经费、资金的投入,支持、落实少数民族戏剧建设。

  叶少兰的这一提案得到许多文艺界委员的认同,迅速汇集了30位委员的支持,形成了委员联名提案,提交至全国政协。

  叶少兰为戏曲艺术的鼓呼又何止这一次!

  ———2005年3月,在全国政协参加文艺界联组会上,叶少兰代表京剧界做了《京剧的现状、问题和建议》的发言,陈述了他个人对京剧艺术较为全面的、整体性的思考,并提出建言;

  ———2006年,他在联组大会上做了《为京剧的改革创新、继承发展谈几点建议》的发言,继续为京剧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2007年,叶少兰参加“建设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考察,与全国政协京昆室委员共同提交了《关于建设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考察报告》,这一报告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文化部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商谈和论证;

  ———2009年,叶少兰参加全国政协京昆室地方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考察团,对福建和广东地方戏进行考察。回京后就闽粤地方戏曲生态的基本情况、闽粤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的经验与成绩、闽粤戏曲艺术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等四方面提出建议,并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报送了考察报告;

  ———2013年,叶少兰代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作了题为《培育“国粹”京剧的高级人才必须重视基础教学》的发言,再次呼吁要高度重视京剧基础教育;

  ……

  正如叶少兰所说,“政协委员就要关注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关注所联系界别发展的问题。发挥政协委员在人民群众和党中央之间沟通、联系、团结的桥梁作用。”

  音配像 忠孝如今亦可慰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是在李瑞环同志创意和指导下实施的一项宏伟的文化工程,历时21年,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其中,录制剧目460部。

  叶少兰是较早参与音配像工程的艺术家之一。早在1994年第二次试录的三出剧目中,叶少兰就与袁世海、张学津、薛亚萍等参加了《四进士》的录音、录像工作。

  叶少兰回忆道,“第一个正式的‘音配像’是四个折子戏,其中一个就是我为父亲叶盛兰配的《罗成叫关》,这也是我配的第一个戏。从一开始参加‘音配像’,我就非常珍惜、非常重视,总觉得时间宝贵,应该争分夺秒。导演、全剧演职员、摄像师反复录制,大家都挺辛苦,为了争取时间,我上午排完了,虽然很累,为了不让大家久等,我坚持不卸妆,到饭店吃饭,下午再来。困了就在休息厅找个长条板凳,裹一件胖袄躺会儿,饿了就吃点馒头。”如今音配像的经历依然让叶少兰历历在目。

  在十几年的音配像工作中,叶少兰担负了国家京剧院里叶盛兰、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等艺术家的配像和上海京剧院周信芳剧目的配像组织实施工作。除亲自为父亲叶盛兰、老师姜妙香配像外,还指导弟子为叶盛兰、为自己早年录音配像,经手剧目共40余出。

  音配像工程对于参与者来说实际上是一项细致、繁杂和艰苦的工作。首先是前期收集录音的准备工作。从各单位、私人处直至海外收集来了许多稀世的珍品录音。很多录音是得之不易的,比如李少春与叶盛兰的《打侄上坟》,两位大艺术家一生只合作过这一次,而李少春一生也只演过这一次。

  说起这个录音,叶少兰讲起一段小故事。在文革末期,一位名叫翟迎春的部队剧作家曾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支左,他熟悉电台内部的京剧录音,知道有这出《打侄上坟》,便告诉了叶少兰。叶少兰非常惊讶兴奋,诚恳地托他打听,看看这份录音还有没有。翟迎春通过电台的朋友进行仔细搜查后发现这份录音竟然还在。那一时期,传统戏已经全部禁演,更别说是传统录音资料的随便外传。叶少兰通过关系,经过非常曲折的过程,终于复制了一份盒带。他如获至宝一般,反复聆听,直到这盘磁带磨平。时隔20多年后,在叶少兰的建议下,从天津电台找出了这出戏的原始录音进行了配像,成为了一份极珍贵的精品。当时音像店卖音配像,一碟十元,一出两三碟的戏一般卖二三十元,唯独这出《打侄上坟》的音配像定价为72元,可见其价值。

  叶少兰清晰地记得,当瑞环同志看到《打侄上坟》的音配像后高兴地说“听这个录音都能听出戏。什么叫大师?什么叫表演艺术家?就是不一样!”

  进入到真正的录音制作阶段,工作内容更加繁复。全出的实况录音,创作团队必须一块听着录音回顾、研究整出戏的唱念做打、舞台调度、服装、化妆、道具、舞美等。比如,根据锣鼓的变化推测把子的套路,通过锣鼓风格而判断出是哪一流派。特别是那时的实况录音多半是电台所录,在播放时只保留了大部分唱念,像过场戏、武戏、上下场、行弦等音乐、锣鼓都被删剪,使得录音很不完整。

  后期做录音时要除噪降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录音效果一般较差,音响剪辑师需要下很大功夫来进行编辑调整。“我录的我父亲和程砚秋先生的《玉堂春》,是1945年父亲在上海天蟾舞台的演出录音,这个资料非常宝贵。用的是钢丝录音带,一是不清楚,二是声音太小,另外还有金属声。我们做录音的时候非常艰苦,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调音。先把音提起来,提大以后噪音也更大,再去噪,做到既要去掉噪音,还不能让演员的声音失真。现在再听,还会觉得跟今天的录音相差很大,可这已经是千方百计费了很大功夫才达到的。”叶少兰说。

  除了降噪,还要补充缺少的锣鼓、唱念和音乐。补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尽量恢复当初的风貌。比如,在原戏或相同时期的戏中找出合适的锣鼓,根据此戏的要求进行编辑,或者是大段的场次进行全部的补录,要求演员的唱念、音乐锣鼓等都要与原录音和谐协调。

  “我父亲跟杜近芳的《白蛇传》,现在听‘音配像’的录音,和剧场实况一样,那可是多少张唱片接成的!”叶少兰不无得意地说,“当年录唱片不可能全剧都录,而是以唱和主要的念白为主。有些锣鼓比如上下场的、武打的,还有念白多的场次就被掐掉了,像其中的《盗仙草》、《金山寺》,这两场除去前面白蛇和法海的对话念白外,没有什么唱,结果整场的录音就没有,‘游湖’的结尾,‘结亲’、‘说许’、‘逃山’唱片中都没有,还得由杜近芳老师和我补录。可又要做到尽量听不出来是后补的,这就要自己去下功夫。好在我见过父亲是怎么演的,也跟父亲学过,对父亲的念、唱,我有一定的把握。可是,即便这样,我还是得反复听父亲的录音,领会念白的劲头、语气、感情,声音、声调的轻重缓急等等。剧目不同,念白也不同,得从人物出发、从剧情出发。为了补好一段录音,我要不断地用功、反复地训练。”而从配像的情况来看,这出戏无论声音、表演都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叶少兰为其父叶盛兰的配像被公认为是京剧音配像中质量最高的配像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近代史专家、著名京剧票友张伯昭当年曾在现场看过音配像中许多剧目的实况演出。他据自己所见录音者和录像者“两种演出”版本的经验做出了判断。“京剧的音配像作为一项传世工程,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个人认为,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孙明珠为尚小云的配像、叶少兰为叶盛兰的配像和张君秋弟子为张君秋的配像。叶少兰演武小生,英俊不亚乃父,也是一位‘活周瑜’。演文小生,其风流潇洒则超过了演《雅观楼》出身的叶盛兰。而且,他无论是演主角,还是演配角,都能全力以赴。”

  音配像不仅仅使叶少兰为京剧事业尽忠,为父辈和师辈们尽孝,更为他自身的艺业精进提供了取法源泉和以身临摹的实践,在推进其艺术水准的提升方面产生了独特而重大的影响。

  如今叶少兰已是古稀之年,他深感肩头的使命与责任。他曾多次谈到责任感的重要性,“我们所强调的使命感来源于责任感,有责任才会产生工作热情,对工作才可能去认真地钻研……”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叶少兰,一个有情、有义、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民艺术家。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动态
 
张慧芳:梨园芳菲 香自苦寒
王蓉蓉谈传承:要保持住京剧该有的
史依弘: 心里涌动出来的,才是有
魏海敏 梅派在宝岛开枝散叶
​陈少云是怎样炼成的?​
张萌20年伴随福建京剧院一起成长
马良:重老戏,也需开新路
王珮瑜 “南京是京剧演出的重要
魏海敏盼更多年轻人传承梅派艺术​
 
  热门文章
 
尚长荣的戏里戏外
8月9日青岛市京剧院上演《四郎探
史依弘:我在美国演京剧《霸王别姬
马派传人朱强
万晓慧:80后“蔡文姬”台前幕后
走进《杜鹃山》柯湘扮演者--王润
管波 “小刘长瑜”大连唱《红娘》
尚派《四郎探母》5月28日CCT
琴师周佑君“她拉琴,好听又好看”
专访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郭玮
廊坊走出的京剧程派美女新星张茜
北京京剧院3月1日开始好戏连台
丁晓君做客《中国大舞台》
丁晓君9月23日长安上演电影版《
专访杨春霞 “柯湘”忆当年
范乐新 四十岁靓丽“穆桂英”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