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动态
 
 
 
 
 
 
 
 
 
 
周卫兵:一个丑角儿的苦恼
国粹京剧   2011-08-03 11:11:09 作者:杨咏 秦玉 来源:大连日报 文字大小:[][][]

周卫兵扮演的媒婆 
 

        周卫兵是大连京剧院丑角演员,今年已经53岁的他一直留着《柜中缘》里陶气的阿福头:光光的脑袋上,仅在颅前留着桃形一撮儿发。

        很多年前,演陶气时都是戴头套,需要在大灯泡下将膏药油子烤化了,然后戴到脑袋上。“膏药油子太烫,经常是一戴上去烫得我呲牙咧嘴。后来索性将头发剃了,自备阿福头。”周卫兵笑着说起往事。

        刚留时他被称为“京剧院里的一撮毛” ,二十多年过去了,还是这个造型的周卫兵有些自嘲地说:“五十多岁的人一直在装嫩扮演十几岁的孩子,现在都成了大连一景啦。”

        其实,周卫兵现在还留着这个阿福头,实属另一个无奈之举。

    在岗唯一的丑角儿

        上午9时,当记者准时来到被大连人习惯地称为“大庙”的麒麟舞台时,三楼的排练厅里,院团里的十几个年轻演员开始练早课了,这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固定开始。这些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已经形成了互相“摽着膀子”练功排戏的氛围,有的一早六七时就来了。

        屋外的雨连线式地下,排练厅显得有些潮湿闷热。可是看他们,就知道什么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了。简单地热身之后,他们还要穿上长棉坎肩式样的胖袄儿,外面再扎上大靠和靠旗,头上箍上重重的盔头、踩着厚底鞋开始围着场子跑圆儿。

        一直到晚上9时,吊嗓儿、响排、跑圆儿……一样都不能少;耗腿、踢腿、下腰、劈叉、拿大顶、旋子小翻……不计其数地练;练功、拍戏、演戏,只要他们爱着京剧,生活的内容就是这么简单,与纷纷扰扰的外面世界必须有一面心墙相隔。

        这些年轻演员可以说是大连京剧院未来发展的希望,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赤担任大连京剧院院长以来着力储备的成果。十多年来,京剧院一边从全国各地戏校吸纳苗子,一边是全团上下的中老演员们一起给年轻人说戏、傍戏。

        周卫兵是其中的一员,对像他这样的老演员而言,傍戏、傍角儿是职业演员必须的,更是一种责任。

        像师傅教他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周卫兵对排练厅里年轻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好好练功,演不好,别说是我们教的。”

        和年轻人一样,练功仍是周卫兵每天生活的重头戏。“有句行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内行人知道;三天不练,外行人都知道。”周卫兵一边活动着身子一边说。丑角儿独有的用来表现人物天生矮小、以蹲式行走的“走矮子”也是每天必练的功课,仅此一个动作周卫兵每天都要练上一两个小时。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还有7年就要退休了,周卫兵还没能找到自己的接班人。“过去学戏有时还要偷戏,现在我是求着年轻人学。”周卫兵苦笑着说。

     从“无丑不成戏”到“有戏无丑”

        “丑角儿是好汉不愿干,孬汉干不了。”一提起接班人的话茬儿,一向笑呵呵的周卫兵立刻皱起了眉头,他认为其中原因很多。

        周卫兵是大连艺术学校京剧班1977届毕业生,“我们当时可以说是万里挑一,那时候一说是学京剧的,家里人都是非常自豪的。”花脸杨赤、刀马旦李萍、青衣王玉兰三位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得主都出自这一科。一科就出现这么多的角儿,曾被中国京剧界称为“大连现象”。

        青春期变声期的“倒仓”,反而让周卫兵发现自己身上的天赋,极具表演天分的他改攻丑角儿。从1975年起,在老师张二庄、孙瑞省、李永亮与张和圆等前辈的指导下,周卫兵分别扮演了《拾玉镯》中的媒婆、《铁弓缘》中的陈母、《钓金龟》中的张义、《凤还巢》中的大小姐和朱千岁等传统戏和现代戏中的丑行角色。

        “京剧是一门‘红花绿叶’的艺术,青衣、老生、武生等生、旦是红花行当,丑角就是陪衬的绿叶。要好,还不能搅戏。”周卫兵说。

        丑行是京剧最早出现的行当之一,有类似唐玄宗李隆基、后唐庄宗李存勖粉墨登台的传说。过去演出京剧时,每场演出必有丑角登场,可说是“无丑不成班(戏班)”、“无丑不成戏”。丑行虽大多是戏中绿叶,但对演员的要求却很高,需唱、念、做、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著名戏曲理论家、曾为梅兰芳先生做编剧的齐如山先生就曾说过:丑行必须通十门角色——生旦净末丑、妇外武杂流,且能说各地方言,才能演好丑,因此,丑行演员渐渐成为了梨园行的稀缺人才也就不足为怪。

        “特别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同样的条件,自然不想学成了也只是绿叶,不如攻其他行当将来还可以在舞台上挑梁。”有能力的不想干,没能力的又学不好,先别说“无丑不成戏”,摆在眼前的快要“有戏无丑”的现状,让周卫兵不禁着急地大呼:“快来个年轻人接我的班吧!”

    振兴京剧,丑角儿大有可为

        从艺三十多年,对京剧舞台的不景气,周卫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丑行艺术,完全可以为争取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有更大的作为。”

        “小品、二人转兴盛的核心优势就是丑角的喜剧效果引发了观众们的观赏乐趣,赵本山和小沈阳也是靠喜剧色彩的丑角风格的表演才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我们京剧中的丑角艺术源远流长,有着非常丰厚的历史积淀,京剧丑行的表演艺术在小品面前毫不逊色。”周卫兵一边说一边演着滑稽风趣的老人、天真活泼的儿童,为非作歹的官吏、尖刻刁钻的商人以及走卒贩夫的表情神态……

        周卫兵说小时坐科学戏时,老师常说丑角是戏中的“味素”。这些年大连京剧院经常送戏下乡、下部队、走进校园,安排些观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小生、小花脸、小旦的“三小戏”,周卫兵发现丑角何止是调味品的功能……

        “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看戏’,以喜剧道白和表演为主的丑角儿恰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 周卫兵举了《柜中缘》的例子,“这出戏是我们送戏时演得最多的戏,剧中憨头憨脑的陶气被妹妹玉莲误解打了两下,不依不饶找母亲告状。陶母溺爱女儿,数落陶气说:‘妹妹打两下有什么呐?’按原剧此时陶气应该回答:‘打两下?她打了我五下啊!’为了增加喜剧效果,我将台词改成网络语言:‘打两下?她打了我N下!’” 周卫兵还经常向台下的小观众求证,结果小朋友兴奋极了,一起举着小手喊:“打了六下!” 随着娃娃的喊声,台下掌声笑声响成一片。

        小戏《拾玉镯》是大连京剧院经常对外交流时演的戏,周卫兵扮演的刘媒婆有一段模仿孙玉姣嗲声嗲气假意唤母亲的台词:“啊母亲,天到这般时候,你怎么还不回来呀——” 周卫兵将台词处理成了日语。这段日语台词一出口,顿时引来日本观众的阵阵掌声,一下子就拉近了台上演员与日本观众的距离。

        周卫兵说,他利用丑角儿现场抓哏儿的艺术特点,勾起了许多人对京剧的浓厚兴趣。演出结束后,不少青年人迟迟不肯离去,纷纷拉着演员们的手称赞说,没想到京剧这么有趣,这么好看。很多年轻人还由此爱上了京剧,成了京剧戏迷。“每到这个时候,我真是非常的自豪。”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动态
 
王蓉蓉谈传承:要保持住京剧该有的
史依弘: 心里涌动出来的,才是有
魏海敏 梅派在宝岛开枝散叶
​陈少云是怎样炼成的?​
张萌20年伴随福建京剧院一起成长
马良:重老戏,也需开新路
王珮瑜 “南京是京剧演出的重要
魏海敏盼更多年轻人传承梅派艺术​
对话史依弘、李军:观众认可,才是
 
  热门文章
 
尚长荣的戏里戏外
8月9日青岛市京剧院上演《四郎探
史依弘:我在美国演京剧《霸王别姬
马派传人朱强
万晓慧:80后“蔡文姬”台前幕后
走进《杜鹃山》柯湘扮演者--王润
管波 “小刘长瑜”大连唱《红娘》
尚派《四郎探母》5月28日CCT
琴师周佑君“她拉琴,好听又好看”
专访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郭玮
廊坊走出的京剧程派美女新星张茜
北京京剧院3月1日开始好戏连台
丁晓君做客《中国大舞台》
丁晓君9月23日长安上演电影版《
专访杨春霞 “柯湘”忆当年
范乐新 四十岁靓丽“穆桂英”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