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动态
 
 
 
 
 
 
 
 
 
 
马玉琪: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那就是京剧
国粹京剧   2016-12-27 09:18:46 作者:文/王双 摄/陈健男 来源: 千龙网 文字大小:[][][]

6D8A3248

  11月17日,马玉琪怀抱着咪咪,跟记者聊起了过去的事(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朱红色的铁门两侧各蹲着一只半米高的石狮子,这是著名京剧演员马玉琪的家。

  马玉琪专攻京剧小生,偶尔也反串旦角,12岁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市戏曲实验学校。学艺八年,他先后师从陈盛泰、肖连芳、赵桐珊等老艺人,并拜小生泰斗叶盛兰为师,成为叶先生入室弟子。至今,马玉琪仍每日吊嗓子、踢腿、排戏,活跃在京剧的舞台上,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件他喜爱的事,那就是京剧。

  十一月上旬,马玉琪结束他在正乙祠戏楼的又一轮演出,便接受了千龙网的采访。上午九点,记者踏入马玉琪的家,刚进大门儿,差点被冲天的狗叫声吓出去。来之前就听说他养了好多动物,有猫,有狗,还有孔雀,想着都热闹。等真见着了,发现何止是热闹,在高门小院内,黄透的落叶睡在地上,一个人和许多动物安静又嘈杂地生活在一起,像是世外桃源。

  成为梅兰芳、成为马连良、成为周信芳,就是我们的信仰

  穿过热情又喧闹的动物们,三只狗追着记者随马玉琪的工人上到二楼,家里的装修布置都是北京老房子的样子,一进屋一个大条案一张八仙桌两张椅子,落地罩、格栅、架子靠,一样不少。满屋子的老照片、字画和古董,满室古韵。

  “你稍坐,我喂喂猫。”马玉琪招呼着记者,一边叫着猫的名字,唤它们吃食。喂完了猫,马玉琪怀抱咪咪坐了下来,聊开一段过去的时光。

  耳濡目染,十二岁那年,马玉琪突破重重选拔,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当时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市戏曲实验学校学习。进了这个学校,学了戏剧,都想站在中间儿,谁也不想跑龙套。

  “我们那时候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唱老生的要成为马连良、周信芳,唱旦角的要成为梅兰芳,唱小生的要成为姜妙香、叶盛兰,都有这样的目标。做到做不到是一回事儿,但我会往这个方向努力。”

  那时候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好。当时的院长是梅兰芳,副院长是程砚秋,校长是王瑶卿,副校长是刘仲秋、史若虚,学校里的老师也都是全国著名的戏曲艺术 家,水平很高,如谭小培、贯大元、鲍吉祥、肖长华,还有茹富兰、于连泉、黄永霓(雪艳琴)、池月亭、尚和玉、郝寿臣等,他们中有许多人长期活跃在当时的戏 曲舞台上,甚至还有一些清末经常进清宫给慈禧太后表演的演员。

  马玉琪学艺八年师从五个老师,进行多方面的学习。那时六点半起床,活动活动喊喊嗓子,早饭后就是专业课——身段课、把子课、短剧课、基本功课,然后 再上两节文化课。当时的授业完全是口传亲授:“老师会先给我们讲剧情故事、本剧艺术特色、人物内心形象以及出场心情。这之后,我们背唱词儿,背熟之后学习 上韵,然后学唱,老师唱一句学一句,我们学唱时特别注意老师的口形和发音吐字、偷气换气方法,唱熟了后就可以下地学身段、表演,熟练后,各行合组排练。至 此,一出戏完成。那时学校有教研室,学生们在学一出戏前,老师已经基本把全剧剧本改好,比如碎场子等,不影响剧情可去掉就去掉。完成一出戏一个学期,大概 半年。所以那个时候教得精,学得也精。

  当时的师生之间关系也非常好,马玉琪跟叶盛兰先生学习,没给叶老先生一分钱,叶先生还得管饭。叶先生对马玉琪各方面都很关心,希望弟子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和成长。陈盛泰老师还会带着包括马玉琪在内的几个学生到饭馆吃饭,吃完饭还会留影,对学生们真是非常好。

  生活是戏曲,学习是戏曲,娱乐也是戏曲

  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其他成熟的艺术形式,最高的艺术就是京剧,也是主要的娱乐项目。20年代末30年代初,电影片酬最高的是胡蝶,一部片子是2000块,一般的演员一部片子是500块,而当时余叔岩到上海登台,未及一旬挣了7500块,当时整个时代的选择还是倾向于戏曲。

  生长于那个年代的马玉琪说:“我的生活是戏曲,学习是戏曲,娱乐也是戏曲。”

  当时学生上学早,一天的课程安排得特别紧,每天就是学戏,拿来消磨时间的就是背戏,此外还要练私功,学生们都是自己主动去学,放假或者自习的时候,每个教室都站满了人,经常有人去晚就找不到位置了。

  马玉琪和同学们会寻找一切机会观摩名家演出,不落下一点儿机会。“要是逢上叶盛兰先生演戏,我跟肖润德就会从陶然亭坐车去护国寺人民剧场看戏,没票 就在后头站俩小时看,看完戏没车了,就从护国寺那里走到陶然亭去。”但走着回去也很兴奋,一路都在探讨当晚的精彩表演。“当时外头有好戏,我们会变着法儿 的去听,半夜还得翻墙,被发现还得受处分。”

  他们那年代的学习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从个人到教师,到所处的社会氛围都不一样,所以最终学成的结果也相差甚远。

  20岁毕业后,马玉琪分配到鞍山市京剧团任主演,生活和工作依旧围着戏曲转,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天门阵》《战洪州》《四郎探母》《群英会》《白蛇 传》《罗成叫关》《西厢记》《辕门射戟》等,深受欢迎。马玉琪和同事们过年从不熬夜,因为从大年初一到初七,有14场戏要演,他们要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 在舞台上。

  “1978年恢复老戏,8月1日到9月1日,我们一个月唱40场;紧接着从10月1日到元旦,连唱三个月150场《白蛇传》,我场场要跪搓,至今膝盖还有一个发黑的痕迹,但那时没一个人叫苦叫累的。”马玉琪当年39岁,“抢背”“吊毛”,一天要摔上三回。

  1979年,马玉琪定居香港,仍醉心于戏曲表演。从1979年到1983年的历届中国戏曲节(香港),马玉琪都参加并演出了一系列叶派名剧。不止表 演,他还传艺,在香港居住期间,他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以及一些艺术团体,教授京剧和武功,麦嘉、张艾嘉、马景涛、罗家英、汪明荃、郑少秋等都是 他的学生。

  1986年,马玉琪初到台湾。京剧里有一出热闹事儿,那就是演员的“双出”。马玉琪到台湾后,就是凭着双出《穆柯寨》的穆桂英和《辕门射戟》的吕 布,先武旦后小生的精彩演出轰动台湾。后来,他在台湾成立了盛兰京剧团,教授京剧。同时,他和台湾的其他京剧团经常合作演出,尤其是和台湾著名的梅派青衣 魏海敏合作了多出剧目,如《红楼梦》《玉堂春》《奇双会》《白蛇传》《清宫秋雨》《春香传》《牛郎织女》等。

  马玉琪今年78岁,依旧保持练功。每天吊嗓子,保证上下午至少各踢80腿,天儿好的时候在院子里跑跑圆场,还练习单脚站,十年一日从未间断。

  “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他的价值就在于舞台生命,只有舞台生命延长,生活的才更充实和有力量,有一种力量支撑着你。”马玉琪一字一顿地说。

6D8A3514

  11月17日,马玉琪展示《梅玉佩》中华贵而精致的戏服(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6D8A3580

  11月17日,这件戏服的花样子是马玉琪自己绘了后让人照着样子做的(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6D8A3387

  11月17日,戏剧是马玉琪一生的喜好,老照片中的马玉琪风华正茂(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京剧的传承:“现代人专心不够恒心不够,这两个就麻烦了”

  京剧落没了吗?

  “也不能说是没落,振兴得有人啊!“马玉琪说,“再难有像厉慧良那样有着很高造诣的演员,包括像富连成、中华戏校培养出来的众多名家,也都不可能再有了。”

  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拥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地位,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代发展,艺术门类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京剧作为一门珍贵的艺术,仍需活跃在舞台,而不是陈列在博物馆中。

  “要想学好京剧,基本功必须扎实!”马玉琪说,“学京剧难那!如今青年们要面对的诱惑太多,放在学习上的时间就少,专心程度也不够。京剧的声韵、情态、动作,那都是需要扎扎实实学好的艺术,想要舞台好呢就得练,练呢就得苦,还得持之以恒,有人就坚持不住。”

  除了吃得了苦,还得有些灵气。“每个派别都自有特点和风格,不能死学,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唱”,绝不能刻板地去复制某个大师的声腔和动作。马玉琪 说,“程砚秋要求的立音,就是把你最好的音色亮出来。程先生说过,‘杨秋玲嗓子宽亮是梅派的音色,用来唱我的腔很好!’现在的青年演员如果是唱程派,就得 听听创立程派的程砚秋先生的曲目,听听他各个时期的录音,才能抓住精髓。我师姐张曼玲是高音但一听就是程派,唱得非常好。我学程派时,跟曼玲师姐学发音唱 法受益匪浅。”

  灵活而创新地传承,才能好好地发展京剧。为了将京剧传承和发展下去,1996年国家成立了以为京剧艺术培养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为己任的中国京剧优秀 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走出了如耿巧云、于魁智、张火丁等许多优秀的演员。同时,老艺术家们也在为传承京剧不遗余力,马玉琪就是其中一位。

  近些年,马玉琪频繁地自掏腰包排戏演戏,从服装到造型都是他一手调度,将每个细节都做到更好,尤其对于戏服有着精致的追求。2014年的《梅玉 配》,马玉琪在服装上下足了功夫,名贵的缂丝、清江南织造的布料、精良的平行刺绣、清代的百褶裙和麻衣、松石的朝珠、和田玉的梅花头饰、纯金嵌蜻蜓眼的掐 丝簪子和苏绣手帕、精致香囊……它们都来自马玉琪多年的收藏。 

  尽管“赔钱搭戏台”,但马玉琪认为值得。这一切源于对戏剧的热爱,尽管现在戏剧演出市场缺少观众,从业者收入较低,有生存压力,但他还是希望国萃后 继有人,希望青年演员看看真正的老演员怎么控制舞台、跟观众交流,希望年轻人看了之后能够喜爱戏剧,并学习戏剧。马玉琪也想借机给京剧留下一点可研究的资 料,让其得以传承。“我们那一代都是党培养起来的,从1951年入校没花一分钱。毕业后分到鞍山市京剧团,政府相关部门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所以我们应当 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观众。”

6D8A3824

  11月17日,无需准备,马玉琪张口即唱,深厚的功底可见一斑(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6D8A3356

  11月17日,膝盖上深色的一块印记,就是马玉琪三个月连唱150场《白蛇传》时跪搓留下的痕迹(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猫、狗、孔雀和藏品们

  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夏天太热,又没有空调,老师们就拿把很讲究的扇子拂暑,一到休息的时候,互相传看,学生们也在旁边看着,也就受到影响。马 玉琪14岁的时候开始买扇子,当时花了5毛钱买了第一把王雪涛的扇子,自此钟情于文玩收藏。他的收藏中,有超过10万颗珠子,还有许多各个时期珍贵的书 画、扇子以及器物。收藏,对于马玉琪来说,更重要的意义,是对生活情致和品质的追求。

  马玉琪喜爱动物,他家里豢养了16只狗,15只猫,1只白孔雀,4只蓝孔雀,他给它们制备了舒适的家。马玉琪家二楼的卫生间是猫们的地盘,那里放置 了许多纸箱,还有食物盘子,为了方便流浪猫觅食吃,他特意搭建了一个连通地面和二楼卫生间窗户的梯子。如今,有三只狗在室内散养着,一只做过手术养了十多 年的老狗妞妞,一只年龄大的咖啡,还有一只体弱的小白,另外还有点点、咪咪、水晶、和阿黄四只猫也是随时黏在”爷爷“身边。每一天,家里都非常热闹。

  午后两点,记者辞别马玉琪,他站在庭院的落叶上笑着挥手送别,此起彼伏的狗叫声还是那么嘈杂,那三只闲散的狗跟着我们下了楼,摇着尾巴叫着,记者迈出朱红色大门,关上满院热闹,作别院内简单、静谧的生活。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动态
 
王蓉蓉谈传承:要保持住京剧该有的
史依弘: 心里涌动出来的,才是有
魏海敏 梅派在宝岛开枝散叶
​陈少云是怎样炼成的?​
张萌20年伴随福建京剧院一起成长
马良:重老戏,也需开新路
王珮瑜 “南京是京剧演出的重要
魏海敏盼更多年轻人传承梅派艺术​
对话史依弘、李军:观众认可,才是
 
  热门文章
 
尚长荣的戏里戏外
8月9日青岛市京剧院上演《四郎探
史依弘:我在美国演京剧《霸王别姬
马派传人朱强
万晓慧:80后“蔡文姬”台前幕后
走进《杜鹃山》柯湘扮演者--王润
管波 “小刘长瑜”大连唱《红娘》
尚派《四郎探母》5月28日CCT
琴师周佑君“她拉琴,好听又好看”
专访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郭玮
廊坊走出的京剧程派美女新星张茜
北京京剧院3月1日开始好戏连台
丁晓君做客《中国大舞台》
丁晓君9月23日长安上演电影版《
专访杨春霞 “柯湘”忆当年
范乐新 四十岁靓丽“穆桂英”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