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动态
 
 
 
 
 
 
 
 
 
 
对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
国粹京剧   2018-12-10 11:13:16 作者: 文/张艳 摄/宋枕涛 来源:楚天都市报 文字大小:[][][]

    来戏码头武汉演出是对我的检验

    ——对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 


图为于魁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图为于魁智和李胜素在汉演出《帝女花》

    人物简介

        于魁智,1961年出生于沈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老生演员。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中国金唱片奖等多项重量级奖项;也曾荣获中国京剧之星、文化部优秀青年、中央国家机关十杰青年等称号。被誉为“中国第一老生”。

    对话背景

        这两天,在洪山礼堂,于魁智先后出演由粤剧改编的历史京剧《帝女花》及“名家名段演唱会”。

        12日下午,抵汉不久的于魁智接受了楚天都市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首次吐露对老父亲的愧疚。而在说到武汉时,他掏出手机一张张给记者翻看与戏迷的合影:“武汉是戏剧重镇,戏迷很有素质,全国的重头剧目一定都会来武汉演出。”

    谈父母孩子
    父亲影响了我,我也引导着儿子

        记者:于老师,我注意到您前不久提到过父母年事已高,您又特别忙,您很想多尽一点孝道,少一点遗憾。

        于魁智:中秋节前一天,我父亲还是走了。他是4月7日在家中昏倒的,当时我刚到剧院,正准备排练第22次赴台湾演出剧目《西施》,接到了电话。老人家一直昏迷不醒,最后还是因为大面积脑梗、心梗、肾衰走了,刚过79岁生日。老母亲也快八十了,两年前就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半身不遂。20多年来,我国内国外不停地演出,总以为时间还多,会有机会好好陪伴照顾父母的。老父亲病重那半年,我在香港、台湾、北京演出《帝女花》,强迫自己在舞台上不能分心。所以从他病危到去世,我触动很大,我每年都有不少于100场的演出,20年没陪父母过过一个年,很愧疚,但回天无力,真是应了戏文中唱的“自古忠孝难两全”。

        其实,我最喜欢的场景是这样的:不管从哪里回到家,不管多晚,推开门,能吃上一碗面,有二老在一旁坐着,再喝喝茶聊聊天。

        记者:说一声迟到的“老人家一路好走”!

        于魁智:没有父亲就没有现在的我,是他一直在全力支持着我,在最困难的时候都在筹钱给我交学费。

        我出身于工人家庭,父亲精通模具制造,做事坚韧不拔、精益求精,对我影响很大。我小时候是在他工厂里耳濡目染,所以后来也能够在艺术之路上精心打磨作品,很多时候在戏场上也很较真,就像他做模具一样,要做就做到最好,做到极致。

        1978年,我中专毕业后进入了沈阳京剧院,但我一心想报考京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这就意味着我要放弃每月34.5元的工资,不仅不能帮父母一起供养妹妹,还要父母继续养我。但我父亲没有丝毫犹豫,支持我赴京赶考。

        记者:您的父亲影响了您的一生,您又是怎么对儿子言传身教的呢?

        于魁智:就像我小时候父亲给了我启迪一样,我在儿子小时候也常带他看我演出,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儿子今年20岁,在国外读大三,他将来的事业选择尊重他自己的意愿,只要人品和性格好、走正道就行。他心目中还是以我这个父亲为荣的,觉得我工作很辛苦,从事的是传统严谨的艺术工作。让我很欣慰的是,孩子阳光懂事、学业也优秀。

    忆从艺之路
    吃馒头没有菜,从未动摇对京剧的追求

        记者:您说到“忠”,是指身上肩负的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吧?

        于魁智:是的,我10岁开始学习京剧表演,46年来没有离开过舞台半步。

        中国戏曲学院当年面向全国招收两名老生学员,我以优异成绩成为其中一名。当时我的生活费每月只有10元,但十六七岁正长身体能吃啊,还要练功,所以我经常一顿吃3个馒头,没菜怎么办?蘸白糖!在戏曲学院4年8个学期,我都是三好生,功课成绩全优。1982年毕业时,我又一门心思想进入中国京剧院(后改为中国国家京剧院),在毕业表的三个志愿栏中,全部填的是中国京剧院,老师很疑惑:填错了吧?不留条退路?然后感叹:怪不得这4年你这么拼命。最后,中国京剧院只挑选了两个人,我又是其中之一。

        那几年,不少同行改行、出国或下海经商,对我干扰很大。但即便如此,我从未动摇过对京剧艺术的追求和信念。我后来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很多都是在那几年、那种环境下排演的。我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从事这项工作的,也深感责任重大。

        记者:戏曲包括京剧一度遇冷,现在传承上有什么变化?

        于魁智:过去曾经流行《黄土高坡》等“西北风”歌曲,现在人们又关注古诗词和阅读经典,这都是很好的回归,我们戏曲工作者也要抓住机遇不断扩大传统戏曲的影响。通过十年的“京剧进校园”活动,我在90后、00后身上已经看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京剧新的时代来了。

        对了,我手机里还存着一群全国各地的戏迷前几天的照片。你看,有一个武汉年轻人,从西宁追到南京,又跟我们坐同一个车回武汉,还说过几天再跟着我去长沙,太令人感动了。

        记者:您和梅派演员李胜素老师合作20多年,堪称黄金搭档。

        于魁智:胜素对艺术的追求也是非常执着和认真,我从没看到她在舞台上有一丝懈怠。她在生活中安静谦和,为人低调,但一上台便散发出夺目的艺术家水平和气质。我们配合严丝合缝,十分默契。她对我的帮助也很大。以前有几次票房好、观众多,作为老生的我在舞台上激情过头,她事后就直言不讳提醒我:带“火气”了啊,注意分寸。

    赞武汉戏迷
    武汉戏迷审美水平高,全国少见

        记者:武汉有很多您的戏迷。

        于魁智:我永远都记得,1983年,我第一次来到武汉,在汉口的江夏剧院(如今的民众乐园)演出。那场戏是《锁麟囊》,演出结束,卸了妆,一出门,看到武汉的票友们就在那里咿咿哦哦地唱《锁麟囊》,让我很震惊也很感动。

        武汉戏迷不一样,有的城市的戏迷是你在台上唱,他在台下跟唱;武汉的戏迷是你在里面唱,他们就在外面吹拉弹唱起来了。武汉戏迷除了欣赏水平很高,还十分包容和支持演员,不管你有名无名都给予鼓励,这也给初出茅庐的我增强了信心。我几乎所有的剧目都在武汉演出过,来武汉演出,对我们京剧演员的艺术水准也是一种检验,因为戏迷很懂行啊。

        记者:您当时在《锁麟囊》演什么角色?

        于魁智:哈哈,跑龙套!演的是一个“青袍”角色,没有台词,“哦——”了几声。那是我进入中国京剧院的第二年,还在跟着前辈们学习,扮演的多是群众角色。再后来,我就给武汉观众演出了《打金砖》《文昭关》《空城计》……

        记者:用武汉人自己的话来说,武汉是个戏窝子,也就是戏码头,欢迎您给武汉带来更多更好的剧目。

        于魁智:戏曲界素来有“京津沪汉”的提法,武汉是京剧重镇、戏曲大码头,京剧的群众基础之雄厚、审美水平之高,全国都少有,这也大大地推动了京剧的发展。所以我总是说,一定要把重头的剧目、最好的演出拿到武汉来。我知道湖北京剧院也是超厉害的,很多作品在全国都叫得响。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动态
 
王蓉蓉谈传承:要保持住京剧该有的
史依弘: 心里涌动出来的,才是有
魏海敏 梅派在宝岛开枝散叶
​陈少云是怎样炼成的?​
张萌20年伴随福建京剧院一起成长
马良:重老戏,也需开新路
王珮瑜 “南京是京剧演出的重要
魏海敏盼更多年轻人传承梅派艺术​
对话史依弘、李军:观众认可,才是
 
  热门文章
 
尚长荣的戏里戏外
8月9日青岛市京剧院上演《四郎探
史依弘:我在美国演京剧《霸王别姬
马派传人朱强
万晓慧:80后“蔡文姬”台前幕后
走进《杜鹃山》柯湘扮演者--王润
管波 “小刘长瑜”大连唱《红娘》
尚派《四郎探母》5月28日CCT
琴师周佑君“她拉琴,好听又好看”
专访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郭玮
廊坊走出的京剧程派美女新星张茜
北京京剧院3月1日开始好戏连台
丁晓君做客《中国大舞台》
丁晓君9月23日长安上演电影版《
专访杨春霞 “柯湘”忆当年
范乐新 四十岁靓丽“穆桂英”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