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动态
 
 
 
 
 
 
 
 
 
 
叶蓬:梨园世家走出的戏曲教育家​
国粹京剧   2022-12-16 10:03:48 作者:王小宽 来源:网易 文字大小:[][][]
叶蓬:梨园世家走出的戏曲教育家

        叶蓬,京剧老生,现为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教授。乳名金柱,艺名叶伯英,安徽太湖人。出生在梨园世家,祖父是成绩斐然的戏曲教育家,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创始人叶春善,父亲是闻名遐迩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

        章诒和先生在《伶人往事》中这样写道:“提起京剧,就要提到富连成;提到叶盛兰,也要提到富连成。”其实,提到富连成,也要提到叶蓬——叶盛兰之子、中国戏曲教育家叶蓬,秉承“为祖师爷传道”的教训,教出了于魁智、杜镇杰、王平、杜鹏、黄炳强等老生演员,撑起了京剧生行的一方天空为中国京剧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戏曲学院的一间教室里,叶蓬先生讲述了富连成与叶家的渊源。


梨园世家与富连成

        富连成是啥?行外的人可能有所不知。而在行内,只要提到“富连成”,每个人都能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言语中透露出无比的敬重。富连成是按照传统规程和习惯来培养艺人的京剧科班,始于清末民初,结束于20世纪40年代,学生都来自于梨园世家或者苦寒人家。短短的几十年中,科班以管吃管住、边学边演的独特方式,为中国京剧培养了700多名表演技艺很高的演员,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京剧的骨干力量或者举世闻名的艺术家。富连成是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科班。当时,也有许多剧社和学校与富连成并存,却无一能与之抗衡,至今亦是如此!

        叶春善先生是叶蓬的祖父。祖上原本十分富有,后来家道中落,生活比较艰难。叶春善自小就进入杨隆寿开办的“小荣椿”班学习,得到杨隆寿、姚增禄、范福泰等先生的悉心教导。叶春善先生工老生,旦净末丑的戏也会,兼通昆曲,可以说是六场通透。出科以后曾经搭四喜和福寿班唱戏。除了演戏之外,叶春善先生也教授学生,已经名声在外了。

        1902年冬,叶春善搭班赴吉林演戏,途中不小心受了风寒,发不出声音了。戏班到了吉林富商牛子厚的家中,叶春善想把包银退还给东家。牛子厚看了看叶春善,说:“不退包银,不返京。既然不能登台唱戏,那就留下来在后台管事!”有一次,东家牛子厚和叶春善先生谈起自己办个科班的想法,让叶春善先生来当班主。叶春善婉言谢绝,说自己技艺有限,怕误人子弟。后来,架不住牛子厚接二连三的约请,叶春善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组织办科班。

        1904年,由牛子厚出资,叶春善做班主,在北京开办科班,先取名“喜连升”(因牛子厚所经营的店铺,字号中均有“升”字),后定名“喜连成”。至1921年,东家易主,转让沈姓接办,改名“富连成”社。时人评述云:“此三十年中,所经波折与失败,不可胜计,而叶君与班中同人,始终能本大无畏之精神,与恶劣环境奋斗,卒因奋斗而庆成功。”

        叶春善之子叶盛兰先生入富连成社学戏,排在四科,艺名盛兰,总教习萧长华为他取号芝如。叶盛兰学的是旦角,与同科的王盛意、仲盛珍,在社里被称为一时瑜亮。当时,小生人才一度缺乏,萧长华提议,让叶盛兰改学小生一角。除了跟教习学习之外,叶盛兰先生的姐夫茹富兰也是对其倾囊相授。出科以后,又拜程继仙为师,进一步深造,成为程继仙以后的第一小生。

        也算富连成门徒的梅兰芳,格外关照这个小师弟。1933年秋在上海大舞台与之合演了一场《奇双会》,使叶盛兰红遍上海滩。上海观众说:“好些年了,没见到这么好的小生呀!”


拜京刷大师为师

        1939年6月,叶蓬出生于北京。得天独厚的艺术环境,让叶蓬自幼就喜爱京剧艺术,并拜京剧大师杨宝森先生为师,得其真传,学习了《武家坡》、《四郎探母》、《文昭关》、《击鼓骂曹》等经典剧目。

        1944年,叶盛兰、杨宝森二位大师的艺术实践均已步入巅峰,名噪大江南北。由于叶家人丁兴旺,海北寺街老宅已显得拥挤。叶盛兰在宣武区棉花五条胡同购置了一所里外院新宅,并延工维修。恰好杨宝森此刻也在找房,正受流离之苦。叶盛兰便对杨宝森说:“我的房已修缮完好,我家有房住,不必急搬。您若不嫌弃,请先生在这所新院住下,然后找房不迟。叶家搬进之前,杨宝森主动腾出上房,搬到已修缮好的外号南房。叶家乔迁当大,杨宝森作为先搬进来的客人,买了一对古瓷花瓶送到土房来,反客为主,为叶盛兰“贺居”。

        叶、杨两家同居一个寓所,给叶蓬带来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就在贺居当日,叶盛兰兴奋地对杨宝森说:“我终于可以每天聆听您调嗓了!”杨宝森坐稳后、叶盛兰招呼叶蓬过来,说:“给三伯父磕头!”懵懂的小叶蓬就照做了。杨宝森微笑着说:这非节非寿的,怎么磕头起来了?叶盛兰说:“我想让这孩子学老生,就跟着您吧。”杨宝森笑着扶起叶蓬,认下这个徒弟。那时叶蓬环顾四周,在场的只有自己父母,姐姐和几位亲朋好友,这也算是京剧史上最简单的一次拜师仪式了吧?

        非常奇巧的是,就在两家共住同一寓所前后,叶盛兰和杨宝森各自挑起了头牌,艺术上更臻完美,事业上如日中天,可以说是二位大师最佳的一段时光。不久,杨先生在麻线胡同买到新房。叶蓬那时白天听恩师调嗓,晚上随师父乘黄包车到后台观摩,受到难得的熏陶。

        叶蓬严谨地继承了杨派的精髓,虽然后来离开舞台,一心致教,但为师父传香递火,也是功不可没的。

        在京剧表演艺术上,叶蓬既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又永不满足,不断进取。他牢记祖训:“以师为基,归功归路。”其父曾说:“学杨(宝森)必须打好学余(叔岩)的基础。”

        在杨宝森之后,叶盛兰又让儿子拜李少春为师。之所以这样,除了对其艺术全才的钦佩之外,还有一点考虑:虽然叶蓬早年拜杨宝森为师父,令很多人望尘莫及,但是杨宝森并未正式拜师余叔岩,拜杨宝森为师并未贯通老生嫡传的血脉。京剧老生行从程长庚算起,经谭鑫培、到余叔岩,而李少春在1938年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门入室弟子之一,符合叶盛兰的“贯通血脉”之说。

        至于李少春痛快地答应下来。可以说,是父辈之间的情意,直接促成了叶蓬的第二次拜师。

        1962年8月2日,前门饭店热闹非凡。叶蓬的拜师庆典上,戏曲界来了40多人。其中包括马连良、萧长华、侯喜瑞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司仪是尚小云的女婿任志秋,此人性情幽默、口才极佳。

        拜师仪式顺利进行,轮到师父李少春讲话了,他语重心长的提出两点:其一,拜师为了学艺,不图虚名;其二,要真学、真练、真演,反复实践。11年之后的1973年,李少春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院做教师时,给在沈阳音乐学院的叶蓬写了一封信,在真学、真练、真演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条:真教!


“把”着学生攀登艺术高峰

        叶蓬1951年进入中国戏曲学校工老生专业。当时,中国戏曲学校的校长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田汉先生。学院招生时,叶盛兰也想让从小学戏的叶蓬入校学习,就打电话给田汉先生。田汉先生只说了一句:“把孩子送来也就是了!”事实上,当时叶蓬的戏曲水平已远远超出同龄的学生。入学之后,叶蓬更是得到安舒元、贯大元、萧长华、宋继亭、赵贯一、王瑞芝等众多名师的指点,学习剧目达60余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年轻一代的京剧老生的佼佼者。

        1959年,叶蓬从中国戏曲学校毕业。本来是分配到中国京剧院里的,可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受其影响,叶蓬进人辽宁鞍山市京剧团任领衔主演,并担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经常上演杨派代表剧目,同时排演了一大批新创剧目,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积下了丰厚的艺术经验。

        正当他在京剧舞台上大展艺术才华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了一切演出活动,但叶蓬对京剧艺术的痴情不改。1972年,他服从领导调动到沈阳音乐学院从事京剧教学。期间他认真编写讲义教材,举办专题讲座,普及京剧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在近6年的时间里,他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吸收,相互碰撞借鉴方面再次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从教经验。

        1978年,中国戏曲学校改制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当时教师力量青黄不接,急需补充,首任院长史若虚上报中央文化部批准调叶蓬回母校任教,这也正好实现他继承祖业,培育京剧人才的心愿。

        富连成社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严打底功”。叶蓬认为,培养京剧演员就像建筑一座大厦,如何保证大厦质量?只有一个办法:把每一块砖砌好。叶蓬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不同文化修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对低年级小学生着重以“口传心授”形象示范为主,就你教孩子写字指红、背用唐诗一样,他强调要死学死记”,打好底功,日后逐渐理解消化。对高年级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以启发、写引导为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塑造舞台形象的能力。

        叶蓬在教学中创造性地提出“教唱中的“把”的理念。“把”原指京剧武戏中,教翻筋斗的老师用双手扶持托举,帮助学生进行翻转腾越,才能翻得准确、到位,不出偏差,又保证身体安全,不出事故。叶蓬借用到教唱文戏中,就是教唱同样需要“把”。因为在唱上一旦出现偏差,以后很难纠正。他每教一个唱段都十分考究。如今已是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的杜鹏回忆说:叶老师对一个字、一句腔都说得特别仔细、清楚。一遍不行,再来二遍,从不怕麻烦。

        叶蓬则说:只要教好学生,有利于成才,我不怕费力、不怕累。他全心全意地“把”着学生往前走,“把”着学生度过一道道艺术关口,“把”着学生不断地攀登艺术高峰。

        在近30年的京剧老生教学生涯中,叶蓬始终如一,竭尽全力,教戏育人。叶蓬培养或教授过的学生有:于魁智、杜镇杰、杜鹏、赵永伟、李阳鸣、陈俊、黄炳强、范梅强、夺剑、韩胜存(北京),王平、张克、杜喆(火津),李军、杨淼(上海),范以程(江苏),尹章旭(湖北),梁汉森(云南),张少春、贾劲松(河北),刘建杰(山东),张宏伟、孙慧珠(辽宁),凌柯(湖南),冯辉(河南),李宝春、盛鉴、朱陆豪(台湾),深见东州(日本),张远宁(美国)以及陆地园、由奇、徐滢、张凯等一批青少年老生新秀。


揣摩杨派艺术的精髓

        叶蓬自1944年拜杨宝森为师,学习、钻研杨派艺术至今已60余年。他除了学、演杨派代表剧目,更不断潜心揣摩杨派艺术的精髓所在。他认为,杨宝森先生是在悉心钻研谭鑫培、余叔岩二位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嗓音特点另辟蹊径,杨先生在演唱中利用鼻音和胸腔、腹腔共鸣又融谭、余唱腔于一炉,不断衍变,不断发展又有所创新,在余派声腔的基础上,则在细微处创造出异曲同工之新腔,终于自成一家,成为京剧史上老生韵味派的领军人。今天,我们学习、继承杨派艺术,亦应随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叶蓬在不断钻研、探索杨派行腔规律与演唱技巧方方面付出了鲜为人知的劳动,取得了可惜的成果。他认为:杨森宝先生运用板腔体的核心就在于巧妙而自如多变的驾驭了螺旋音。这一观点得到了同行的赞许。

        实践证明,他不仅忠实地原汁原味地继承杨派演唱艺术,而且不墨守成规,还敢于创造性地发展杨派演唱艺术。这在他编演的一批表现当代人民生括的现代戏中均有所展示。他以醇厚深沉的杨派声腔讴歌、塑造了农民诗人、铁路工人、西藏农奴等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舞台艺术形象。在20世纪60年代东北大区会演中受到极大的好评,其主演的《公私之间》、《尖兵》等被评为优秀剧目。

        叶蓬对杨派代表剧目的录音、录像、录唱片以及剧目教材的整理等均做了大量工作。如与赵荣琛合作录制的《四郎探母·坐宫·别宫》填补了程(砚秋)派与杨(宝森)派音响资料的空白;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为杨宝森配了《战樊城》、《长亭会》、《捉放宿店》等剧目的舞台形象;再如《法场换子》是杨先生生前准备整理、录音、演出而未能实现的一个剧目也由他完成了。

        叶蓬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国际大文化世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典·华人卷》、《世界优秀人才大典》、《戏曲艺术》等,多次荣获文化部、北京市在教、科研、论著各领域的各种奖项,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动态
 
王蓉蓉谈传承:要保持住京剧该有的
史依弘: 心里涌动出来的,才是有
魏海敏 梅派在宝岛开枝散叶
​陈少云是怎样炼成的?​
张萌20年伴随福建京剧院一起成长
马良:重老戏,也需开新路
王珮瑜 “南京是京剧演出的重要
魏海敏盼更多年轻人传承梅派艺术​
对话史依弘、李军:观众认可,才是
 
  热门文章
 
尚长荣的戏里戏外
8月9日青岛市京剧院上演《四郎探
史依弘:我在美国演京剧《霸王别姬
马派传人朱强
万晓慧:80后“蔡文姬”台前幕后
走进《杜鹃山》柯湘扮演者--王润
管波 “小刘长瑜”大连唱《红娘》
尚派《四郎探母》5月28日CCT
琴师周佑君“她拉琴,好听又好看”
专访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郭玮
廊坊走出的京剧程派美女新星张茜
北京京剧院3月1日开始好戏连台
丁晓君做客《中国大舞台》
丁晓君9月23日长安上演电影版《
专访杨春霞 “柯湘”忆当年
范乐新 四十岁靓丽“穆桂英”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