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动态
 
 
 
 
 
 
 
 
 
 
专访尚长荣: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
国粹京剧   2023-10-26 10:57:02 作者:姜慧梓 来源:新京报 文字大小:[][][]
专访尚长荣: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

        9月28日,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鸣锣开唱。开幕式上,压轴登场的尚长荣带来了新编京剧《贞观盛世》选段,一曲唱毕,台下响起长时间的掌声。

        尚长荣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40年7月生于北京的一户梨园世家,父亲尚小云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称京剧“四大名旦”。受父亲影响,尚长荣自小便浸淫在京剧的氛围里,至今已走过80载戏曲人生。他曾三次获得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并成为首位“梅花大奖”得主。

        如今,尚长荣已经不再演出,身体也开始发胖。偶有登台的机会,只要一站到台上,他还是戏文里的霸王项羽、枭雄曹操,特别是那双眼睛,有着老年人里少有的清澈明亮,锐利得像一只鹰,是受过训练的、戏曲演员才有的眼神。

        说到京剧当下的发展,尚长荣认为,创新要在符合逻辑、遵循规律、敬畏传统的基础上采取应时代之举,决不是把一些毫无关联的时尚元素生搬硬套,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采访最后,尚长荣又一次强调,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

9月28日,尚长荣与年轻演员同台表演。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父亲对艺术极端认真和严格,几乎不近人情

        新京报:回忆当年学戏的过程,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

        尚长荣:1945年,我第一次登台,在大栅栏三庆园,那时候我才5岁。当时是年底,荣春社决定在农历腊月二十五演出封箱戏《四郎探母》。当时是我的父亲推荐我去扮演“杨宗保”。

        演出当天,我父亲亲自压阵饰演铁镜公主,轮到我出场的时候,前面是八个一式“红大铠”的大个儿龙套。我第一句唱完,台下喝彩声就起来了。后面演到杨四郎让杨宗保“一旁坐下”,我不够高,挨不着椅子,是检场师傅把我抱上椅子的,我的两只脚就荡在半空中。观众可能觉得小孩挺有意思,就往台上扔花生、糖果。

        新京报:学戏的过程中,父亲给过你怎样的影响?

        尚长荣:小时候每次演出结束,父亲都会给我一些鼓励,夏天是一瓶冰橘子汽水,冬天是一碗甜奶酪。

        父亲对艺术极端认真和严格,甚至严格到几乎不近人情。我跟老师学完了戏,得到我们老爷子跟前去汇报。我父亲是科班出身,生旦净丑全通,学过武生、花脸、老生,哪个怎么唱,当初谁谁怎么唱,太通了。我现在唱戏这个“哇呀”就是老头儿给我说的,开始说我太蔫,得虎实着。他见过的太多了,太丰富了。


        京剧作品要表现真实的现实主义生活

        新京报:京剧如何永葆青春?如何看待京剧的创新?

        尚长荣:京剧作品反映和表现时代精神,但决不能只做时代的传声筒,艺术想象、手法、风格可以多种多样,关键是要表现真实的现实主义生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观众的审美需求、欣赏标准不可能一成不变。每一个时代的戏剧代表人物都会在继承前人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和时代需求进行探索和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创新融合就没有京剧的诞生,更不会有其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艺术格局。

        但是,鼓励创新,融入时代,满足观众需求,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妥协,决不能把一些毫无关联的时尚元素、流行艺术生搬硬套地拿来使用,那就背离了创新的初衷,搞成了“四不像”,也就注定不会长久。

        新京报:你对京剧创新有什么建议?

        尚长荣:要在符合逻辑、遵循规律、敬畏传统的基础上采取应时代之举,既不保守、也不冒进。历史证明,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成功的、有生命力的。

        要通过学习、借鉴、移植、发酵,在自己的思路下把程式用活,塑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加强戏曲艺术的表达力和展现力,带给观众更好的艺术作品。同时,还要发挥戏曲的教化功能,强化对中华文化魅力的自信自强。

        无论怎么变,只要坚持’“创作要首先考虑时代和观众的需求”这一个“不变”,就能“应万变”。

京剧如果远离时代,只会陷入孤芳自赏

        新京报:京剧艺术如何走近年轻人?

        尚长荣:任何艺术要想有生命力,都不能失掉年轻观众。京剧艺术是古典艺术,但不是老年人的艺术,也永远属于青年。这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文化传播与艺术普及的意义更加重要,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中。

        1995年,上海京剧院发起了“京剧走向青年”活动。我们在北京海淀影剧院为首都大学生表演了《曹操与杨修》《盘丝洞》《智取威虎山》等剧目。这次活动有一个副标题,叫做“未来的国家栋梁,当品味民族艺术之魅力”。

        演出前,上海京剧院专门召集了北京各个高校的学生会主席和文体部长开座谈会,得到的反馈是,京剧虽然是国粹,可太古老了,年轻人要欣赏的是流行歌曲、街舞。

        头一出戏是《曹操与杨修》,开始很忐忑,上场前,我还跟剧组的同事约定,即便观众退场一半,也不要有情绪,一定要表演到位。

        然而实际情况是,当天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相反,第一场戏一落幕,观众席就爆发出掌声和喝彩声。谢幕时,我和饰演杨修的何澍约定好走到观众席中去和大家交流。观众热情地围着我们,现场氛围太热烈了,至今难忘。

        当时,同学们要我讲几句话,我说了两句。第一,是感谢同学们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看我们的演出。第二句是,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

        那次进京演出逼着我们深入到青年当中,去做传播普及戏曲的工作。那一晚的经历给我很多启发,京剧倘若远离青年、远离时代,必将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反之,只有热情地向青年学生传播京剧艺术,京剧才能拥有青年,才能拥有未来。

立志做“好唱戏的”,不能只做“唱好戏的”

        新京报:你教戏最先教什么?对现在学戏的孩子有什么建议?

        尚长荣:第二届“尚研班”结业仪式上,我曾跟学员说,人生赢在格局,输在计较。做一个角儿不难,但是要把整个京剧事业燃烧起来不容易,我们要在京剧文化这个课堂上下功夫,仍然任重而道远。

        具体到个人,就是希望大家始终保持自强、自律、自爱、自信、自重的艺术品格。我说,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所以咱们还是天道酬勤,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是想说,演员自身的修为是最重要的。前辈老艺人常说一句话——要立志做“好唱戏的”,不能只做“唱好戏的”。“好唱戏的”,可以理解为业界常说的“人保戏”,也就是演员自身技术过硬,能把一个平淡的剧本、无奇的人物演活演好。“唱好戏的”,是“戏保人”,也就是戏本身能吸引人,即使一般的演员出演,观众也爱看。比较来说,自然是做个“好唱戏的”对演员的艺术功底要求更高。

        对现在学戏的孩子的建议,我认为,从艺者要做到“发于内而形于外”。发于内,必须先充实内在,苦练“内功”,扎实掌握传统功法技巧;形于外,就是必须先熟知外界,练好“外功”,在熟知的基础上影响带动周边人和环境氛围。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动态
 
王蓉蓉谈传承:要保持住京剧该有的
史依弘: 心里涌动出来的,才是有
魏海敏 梅派在宝岛开枝散叶
​陈少云是怎样炼成的?​
张萌20年伴随福建京剧院一起成长
马良:重老戏,也需开新路
王珮瑜 “南京是京剧演出的重要
魏海敏盼更多年轻人传承梅派艺术​
对话史依弘、李军:观众认可,才是
 
  热门文章
 
尚长荣的戏里戏外
8月9日青岛市京剧院上演《四郎探
史依弘:我在美国演京剧《霸王别姬
马派传人朱强
万晓慧:80后“蔡文姬”台前幕后
走进《杜鹃山》柯湘扮演者--王润
管波 “小刘长瑜”大连唱《红娘》
尚派《四郎探母》5月28日CCT
琴师周佑君“她拉琴,好听又好看”
专访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郭玮
廊坊走出的京剧程派美女新星张茜
北京京剧院3月1日开始好戏连台
丁晓君做客《中国大舞台》
丁晓君9月23日长安上演电影版《
专访杨春霞 “柯湘”忆当年
范乐新 四十岁靓丽“穆桂英”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