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四大名旦”开封留佳话
国粹京剧   2014-02-15 10:00:59 作者:刘海永 来源:开封日报 文字大小:[][][]

        京剧是中国国粹,上个世纪,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曾多次来到开封,一度活跃在河南的戏剧舞台上,为中原戏迷留下了一段段佳话。多年之后,那些开封老戏迷无不感叹“四大名旦”的表演,韵味悠长的京腔犹在耳边,历久弥新;优美的身段还在眼前,令人神往。

        1934年,河南先后发生水涝与旱灾,大旱之后又遇蝗灾,农作物绝收,可谓“灾情奇重,民不聊生”。河南省赈灾委员会委派人发函邀请梅兰芳来开封赈灾义演。正在上海的梅兰芳接到赈灾义演的邀请后,推迟了到其他地方的演出来到开封。

        1934年6月21日8时许,河南赈灾游艺会全体会员在开封火车站迎接梅兰芳一行。那一天,从火车站到梅兰芳下榻的西大街街道两旁,围观群众夹道欢迎、气氛热烈。

        当天下午,开封当局为梅兰芳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参加该会的有各报社、通讯社记者40多名。当时河南省赈灾委员会主任杜扶东兼任河南赈灾游艺会主任,他首先向记者们通报了邀请梅兰芳来汴演戏助赈的经过。梅兰芳介绍赴美演出的情况后,作了《戏剧与中州之关系》的主题发言。接着,他们公推《河南民报》社长致答谢词。梅兰芳最后表示此次演出“愿尽义务,不收包银”。晚上,他亲临人民会场视察现场环境,对灯光布置和桌椅的陈列作了改进。

        梅兰芳来汴前,当时开封市内的报纸都提前发了消息。演出前,头3天的票被抢购一空。《河南民报》从义演的前一天起,每天刊登剧目预告、剧情说明、全部唱词以及评介文章,报道梅兰芳演出情况。开封的其他报纸也纷纷发布广告,吸引了河南省内乃至周边省份的戏迷们争相前来观看。一时之间,交通拥挤。为满足观众看戏的要求,从郑州至开封,从黄河以北道口至开封还专门增加了专列火车,以解燃眉之急。当时流传有顺口溜:“不要爹,不要娘,不可不看梅兰芳。”

        演出过程中,梅兰芳受到媒体的盛赞,原本计划义演3日,后因观众的强烈要求而增加了8场。因是义演,票价较高,很多市民虽囊中羞涩却想一睹梅大师风采,于是就联名致函报社和赈灾游艺会要求降低票价。梅兰芳得知消息后立即表示同意降价,降价后,使更多的戏迷一饱眼福。当时的政府官员为梅兰芳对河南百姓的一片诚意所感动,他们纷纷退掉可以免票观剧的“游艺会指导员”徽章,表示“愿购票观剧与平民同等”。梅兰芳更是恪守诺言,除将演出收入的6万余元捐赠灾民外,还将最后一场与王又宸合作演出《四郎探母》的全部收入捐赠给开封京剧界的穷苦艺员。

        梅兰芳虚怀若谷,从不恃才傲物。此行开封,他遵从“行客拜坐客”的风俗,在正式演出前,除对当地要员、记者的走访回拜外,还对开封演艺界知名人士都进行了拜访。开封的京剧、豫剧青年演员多拜他门下,亦多得其庇护援助。

        “又一村”是当时汴垣八大名餐厅之一,康有为游学汴京,对其饭菜赞赏有加。梅兰芳在开封义演时,杜扶东首选“又一村”的厨师为梅兰芳“落作”(由饭庄派厨师和堂倌携带做菜的原料、炊具,到机关、团体或私人寓所承办宴席)。听说是为梅兰芳做菜,老板便选派技艺高超的李春芳前往。李春芳的手艺得到梅兰芳的赞许。当时,开封各界人士争相宴请梅兰芳,而他对宴请仅是应酬,不等宴席结束,便回住处吃李春芳为他准备的饭菜。李春芳特意给梅兰芳做出了一道菜叫“炒桂花江干”,梅兰芳吃得非常开心,并问用鸡油炒制是否会更鲜,李春芳说试试看。试后品尝,果然风味更佳。时人盛传:梅兰芳、李春芳“同台”献艺,艺术家、烹调师“芳名”流传。

        在开封演出11天,梅兰芳的精彩表演给开封人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同样,他无私的品格也感动了开封人民。梅兰芳将这次在开封演出的收入捐献出来救济灾民,并从徐州购买数千立方红色石头,运到黑岗口坚固堤坝,确保开封免遭水患。

        另外,梅兰芳在戏剧改革和移植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还与常香玉、阎立品等豫剧名家切磋技艺,如豫剧《穆桂英挂帅》移植为京剧就是其中之一,演出效果很好。

        程砚秋是满族人,原名承麟,为学唱戏从了汉姓,改承为程,取名菊侬,后改名艳秋,成名后改名砚秋。他6岁时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荣蝶仙脾气不好,对徒弟练功学艺要求非常严。程砚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1岁就登台演出,四座惊叹。他给老生前辈孙菊仙、刘鸿声都配过戏,在台上很有光彩,加上年纪小,很惹人喜爱。登台不久,便声名鹊起。

       当时名士罗瘿公慧眼识珠,在得知程砚秋变嗓后还要继续为师父赴沪演戏,毅然借款为其赎身。罗瘿公为培养程砚秋煞费苦心,专门租了房,把程砚秋的母亲、兄嫂们接来,请中医为他调治嗓子,请乔蕙兰教昆曲,请九阵风(阎岚秋)教武功和大小五套刀枪把子。据张次溪《燕都名伶传》所述,罗瘿公教导程砚秋“闲则为讲述古先贤轶事及立身立法,又教以诗、书、画,陶冶其性灵”,安排他看戏和看电影,提升他的艺术鉴赏能力。在罗瘿公的引荐下,16岁的程砚秋拜王瑶卿为师。经过悉心调教,程砚秋果然是越唱越红。后来,他嗓音恢复,又拜梅兰芳为师,在梅兰芳的多部戏中饰演配角。

        1935年6月12日,程砚秋率戏社40余人来到河南开封,正式演出从17日开始,前期主要是拜访开封城名流和政要以及新闻媒体。6月18日,广智院在《河南民报》刊登戏报,宣称当晚程砚秋要为开封人民演出《牧羊卷》,此为程剧重头戏,精彩异常。全城轰动,街头巷尾无人不谈程砚秋,戏票很快告罄,很多没买来票的戏迷只得在戏院外徘徊。程砚秋的唱腔委婉细腻,低回、婉转、感情丰富;扮演的角色典雅娴静,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一些开封观众多年后提起此事仍是赞不绝口。

        荀慧生祖籍河南洛阳,祖上曾做过河北省东光县县令,后全家移居河北定居东光县。荀慧生原来是梆子花旦,19岁时才改演京剧,曾拜王瑶卿为师学习京剧青衣。1925年,从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荀慧生。继1934年梅兰芳来开封演出后,荀慧生也在开封醒豫舞台表演了拿手剧目《金玉奴》,《金玉奴》老名叫《鸿鸾禧》,其中有鸿鸾星照命、婚姻天定等情节。荀慧生当初演这出戏的时候,把这些迷信情节删去,改名《金玉奴》。在开封演出的时候,全场爆满,荀慧生在舞台上把金玉奴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男子扮演一个女子迈着潇洒飘逸的台步,翘着兰花指,娇柔嗲气的满口京白、甜美圆润的唱腔,无不充满女性的娇媚,一颦一笑,都体现出一种艺术美感。随着剧情的发展,金玉奴这个角色由喜转悲,荀慧生像换了个人似的,念白由京白转换成韵白,唱腔也由喜庆变成悲情。红颜薄命的金玉奴被荀慧生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立体呈现在舞台上,震惊了观众。

        两年后,荀慧生带他的京剧团又到开封演出,这一次他表演的是拿手好戏《红娘》。1936年创编《红娘》剧本,同年10月22日首演于北京,苟慧生饰红娘,何佩华饰崔莺莺,高维廉饰张君瑞,演出获得成功。此后数十年,《红娘》经过不断修改、加工、完善和提高,已成为“荀派”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剧目,盛演不衰。这一次,由于开封戏迷对豫剧版的“西厢”非常熟悉,荀慧生遭受巨大的考验,他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他的表演身段动作变化多姿,眼神丰富多彩,身体的一举一动、面部的一颦一笑、手部的一指一抬、眼眸的一眯一看、嘴巴的一张一合,都具有鲜明的节奏,都有具体的表达指向,喜怒哀乐的每一个表情、言谈举止的每一个动作,无不闪现女性的妩媚、动人、可爱。剧场内笑声不断,掌声四起。

        尚小云幼学武生,仰慕国剧宗师、武生泰斗杨小楼的艺术,曾拜杨小楼为师。后改为旦角,创“尚派”艺术。

        尚小云的先祖曾被封南平王,父亲病故后家道中落,母亲把他送到那王府当书童。那王觉得尚小云是个唱戏的料,便将他送至戏班。尚小云跟随李富春学老生,是为“把手徒弟”,因嗓音不适,转至三乐科班学武生,又学花脸。师辈们见其扮相秀丽、英俊,遂让他改学旦行并改名为尚小云。

        尚小云是有名的孝子,对母亲向来是绝对服从。老太太个子矮,要打儿子又够不着,尚小云就跪下让她打。尚小云生性豪爽,同行上门求助,识与不识也不问情由,出手就给五块大洋,人誉“尚五块”、“尚大侠”。

        1933年夏天,尚小云首次来到开封演戏。初到开封,他就拜访了本地武术界各门派名流,并礼请众家与他同台表演。首场演出日,各门派拳师齐聚广智院,开封戏迷很希望一睹名家风采。尚小云建议先练武后演戏。于是,各门派拳师竞献技艺,舞台上热闹非凡。接下来是对练项目,只见单刀群枪拦把截,双刀群枪龙虎斗,特别是名拳师鲍忠功、杨金贵的表演使尚小云击掌叫绝。他们精彩的武术表演使尚小云沉浸其中,只见杨金贵突然一刀向对方脖子抹过去,惊险万状;只见鲍忠功一个低头躲过,两人一起握住刀柄收势,顿时台下喊声四起,要求再来一遍。这时,尚小云急忙跑到后台取来两听铁筒“哈德门”牌香烟,让给两位拳师。他想琢磨里面的动作要领,也想满足观众的热烈情绪,说:“烦请二位辛苦再表演一遍。”他宁可推迟演戏也不愿扫观众的兴,此举给开封戏迷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4年10月,尚小云带着新编剧《空谷香》再次来到开封演出,地点在大相国寺西吹古台街醒豫舞台。1936年5月,尚小云再次应邀到广智院演出,原计划5月13日开始,因尚小云偶感风寒,停演几天,5月17日才开始演出。尚小云带70余人来开封演出,住河南旅社。他在开封主演剧目有《峨眉剑》、《汉明妃》等,受到开封观众的好评。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