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大家香港留名
国粹京剧   2011-07-17 11:26:54 作者: 来源:书刊报 文字大小:[][][]

        1939年2月,在上海闻名遐迩的京剧演员林树森,率领坤旦王瑶琴、武生王筱芳等林剧团成员赴香港演出。香港懂戏的同胞知道林树森系梨园世家出身,红极南北。梅兰芳首演《抗金兵》,他饰韩世忠,获梅兰芳赞许;金少山演《龙虎斗》、《华容道》、《古城会》等剧,必邀他同台合作,铢两悉称,堪称一时佳作。因此,全都翘首企盼一睹这位林老板的庐山真面目。当林树森所搭乘的轮船抵港时,他的好友、香港八和粤剧协进会会长薛觉先,率领当地影剧两界同人百余名,张起“八和粤剧协进会欢迎林树森先生到港”的横额式大旗,在码头上鹄立迎接,船一抵岸,鼓乐齐奏,场面极为炽热,声势造得很大。

        薛觉先是香港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他除了登台演戏外,同时兼营电影业,是南粤影业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林树森一行抵达香港的当晚,薛觉先为剧团全体成员摆宴洗尘,饭后又陪同来宾到南粤摄影场地参观电影《麻雀经》的拍摄。

        林树森提前从好朋友薛觉先口里得知,广东籍人士有喜爱关老爷戏的习惯,所以,他在安排演出戏码时,有意识地增加了关老爷的戏,由他亲自主演。农历大年初一林树森赴港后的首场公演,便是以《徐策跑城》和《古城会》双出打炮。他所演《徐策跑城》不同于周信芳的麒派,而是反串古老的徽剧,以别番韵味塑造的老徐策形象,令听惯了麒派的当地戏迷耳目一新。随后他在《古城会》里扮演关公,这出戏他得过前辈艺术家王鸿寿(艺名老三麻子)的亲传,表演起来,独特的形体动作格外传神,较之一般唱工戏,更能吸引观众。首场演出一炮打响,林树森大名在民众中普遍传扬。此后几天所演剧目,还有《虎牢关》、《战长沙》和全本《汉阳院》、全本《三国志》等。其中的许多出都是由林树森主演,充分地展示了他文武先生、红生、武生无所不能的艺术修养。

        林树森率领的林剧团此次赴港,虽属短期公演,却在当地群众中留下好名声。据说,当时新加坡一些热爱京剧的人士正在筹备创建平社京剧票房,专门派员到香港观摩林树森的演出,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从1948年开始,京剧四大须生中的马连良、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小生名家俞振飞等京剧(当时尚称平剧或国剧)演员,应香港张善琨、孙芝亭等人士邀请,先后在太平、娱乐、善庆、高升等几家戏园同台献艺,受到当地群众和滞留在那里的外省人士的热烈欢迎。

        只是因为当时那里的京剧艺人为数不多,难于凑成整出的大戏,只能表演一些折子戏,或是一出戏里的片断,譬如,马连良演《问樵闹府》,饰范仲禹,樵夫、葛登云等角色则临时邀约滞留香港的内地票友扮演。香港的电影明星酷爱京剧者不少,有些人还与马连良相熟,有时也在马连良所演戏里客串剧中的配角。有一次马演《法门寺》,韩非扮演贾桂,严俊扮演刘瑾,散戏后,马连良对他们的表演给予称赞,说他们一点也不外行。那期间,马连良还曾反串《艳阳楼》里的高登,念白、功架、脸谱均宗杨(小楼)派,打“一封书”时,他不挽小袖,姿势优美帅气,动作干净利落,颇有大武生的派头。戏里的下把则是邀请当地粤剧演员助演,他们虽然所工剧种不同于京剧,但武打套式彼此较为近似,表演起来配合得很默契。后来,他们改在九龙的普庆戏院加演周六日场,马连良又在张君秋演出的《霸王别姬》里反串楚霸王,一招一式无不演得得心应手。

        张君秋与俞振飞在香港合演《奇双会·写状》,也深受当地观众欢迎。张君秋还曾与当地净角名票梁再胜合演过《霸王别姬》,当年看过演出的一些观众,至今还津津乐道。那期间,胜利影业公司力邀马连良、张君秋在九龙大观片厂拍摄了彩色京剧艺术片《游龙戏凤》、《打渔杀家》和《借东风》,还有张君秋与俞振飞合演的《玉堂春》。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拍电影。而俞振飞还在一部故事片里扮演一个帮会老大,神情表演的真切和形象塑造的老到,显示了这位戏曲艺术家的多面才能。

        马连良、张君秋、俞振飞等名角在香港演出,使京剧在当地造成一定的声势。1950年,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率领王泉奎、刘斌昆、杭子和、杨宝忠等名家也到了香港,相继演出《杨家将》、《失·空·斩》、《伍子胥》、《四郎探母》等杨派名剧,同样是剧场盛况空前。杨宝森一行抵港之初,手头并不宽裕的马连良在跑马场地颜同兴俱乐部摆宴三桌,为杨宝森一行接风洗尘。他说,不管境况如何,礼不可废。事后:杨宝森还曾与马连良合演过《问樵闹府》,“问樵”的范仲禹由马连良扮演,《闹府》的范仲禹由杨宝森扮演,马、杨两派创始人各展才艺,观众听得十分过瘾。

        那时节,香港群众对于京剧毕竟较之粤剧生疏,开始看个新鲜,后来便上座减少。有一次,几位名角通力合作出演,演毕结账时,场租600元入不敷出,演员们分文未进,反倒贴了几十元。马连良慨叹说:“此处非唱戏之地。要唱,非回大陆不可。”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派人到香港,把滞留在那里的马连良、张君秋接回内地之后,京剧在香港再次寂静下来。直到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审订,由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等名角组成的北京京剧团赴香港演出,强大的演员阵容不仅受到香港观众的欢迎,并且吸引了台湾远及东南亚华裔京剧爱好者。此次京剧在香港演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京剧表演团体或个人,赴港演出极为频繁。尤其是得到全国政协李瑞环主席关心、指导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多次在香港举办大型演出,在当地培养了新一代京剧爱好者,使京剧艺术在那里得到充分弘扬。

         摘自《读报参考》甄光俊/文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