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
国粹京剧   2014-07-31 12:51:26 作者:刘连群 来源: 天津日报 文字大小:[][][]

  

 
  岁月飞逝,不知不觉间,到今年7月,杨荣环先生已经病逝20周年了。作为把大半生的艺术足迹都留在天津的一代名家,老观众、老朋友和传人、后人是不会忘记他的。

  我和杨荣环先生相识很早,小时在北京,他来家中作客,也还青春年少,一身西装,风度翩翩,特有的一种文静气质,给我留下了深切的印象。后来,看他的戏,常听大人称赞他唱得好,人品也好,但直接交往却是多年以后了。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市文联原副秘书长王克增先生的家里,他从“文革”的劫难中解脱不久,偶然重逢,谈起尘烟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从此,在文艺界活动和生活中的接触多了起来,对他的艺事经历逐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杨荣环出身清苦,父亲是铁路工人,爱好京剧,失业后迫于生计,把10岁的小荣环送入尚小云办的荣春社科班习艺。先学花旦,后改青衣、花衫,由于天赋出众,学习刻苦,得到尚小云先生的器重,不仅向他传授自己的拿手戏,而且请花旦名家于连泉(筱翠花)教他筱派剧目,使他打下了全面而扎实的旦行根基。平时科班演出,经常安排他演大轴,尚小云还曾经在他主演的《四郎探母》中,配演萧太后,一时传为梨园佳话,同时也为他出科后的高起点奠定了基础。

  杨荣环的舞台生涯,很早就和天津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科不久,1946年,他19岁即挑班来中国大戏院演出,接张君秋“秋社”的底,班中同来的有裘盛戎、贯盛习、魏莲芳、刘连荣、高维廉、李多奎、钟鸣岐等,正月初一演《龙凤呈祥》,报纸上赞誉“显示大角风范”。接连上演《福寿镜》、《大探二》、《霸王别姬》、《玉堂春》、《汉明妃》、《凤还巢》及鲜见于舞台的《贞娥刺虎》、《一粒金》等,均受好评,观众反响热烈。

  1947年,应北洋戏院(后改名小剧场、延安影剧院)之邀,代替尚小云来津与迟世恭、郭元汾合作。头场打炮《大探二》再起高潮,剧场座无虚席,门口、台前摆满各界祝贺的花篮,电台进行了实况转播。紧随其后,又和李宗义并挂头牌,与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萧盛萱等再度出演于中国大戏院。此时,可以说已然确立了在天津剧坛的声誉和影响。

  1948年春天,经齐如山和徐兰沅介绍,杨荣环赴上海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对新弟子关爱有加,不仅承担一切拜师用度,而且在生活上体贴入微,晚上亲自到他住的客房照看,喷洒驱虫剂,使得他老年时提起,仍然感念不已。他演的戏,原本就有梅派名剧,再经老师亲授,对梅派艺术的体验、理解和认识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带动了表演艺术的提高,从此开启了结合自身条件,艺兼梅、尚,融会贯通的艺术追求。

  上世纪50年代初,杨荣环与毛世来联袂来津,在中国大戏院轮流唱大轴,毛世来演《小放牛》、《翠屏山》双出,他在中间唱《六月雪》,大轴则与宋玉声演《四郎探母》等剧。其后,又在新华戏院与唐韵笙合作。《楚汉争》一剧,从韩信拜帅起到未央宫止,唐饰韩信,杨前饰虞姬、后演吕后,别开生面的演法,两位名家的精湛演技,轰动一时。唐韵笙是杨荣环由衷敬佩的一位艺术家,唐曾主动提出为他的《福寿镜》配演老生梅俊,他的这出戏因有新的处理,与传统路子不尽相同,唐只于开戏前让他说了说,演出时配合得十分默契、顺畅,有些细节的发挥比原先的效果还要好,显示了艺术家极强的应变能力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那段时期,杨荣环还先后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合作。记得约在1955年,我在中国大戏院看新剧《正气歌》,谭饰文天祥,他演文夫人。50年代中后期,杨荣环加入河北省京剧团,此后不久,他正式落户于天津,任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并在天津市京剧团兼任主演。“文革”中,杨荣环被打成“反动权威”,连续被抄家8次,后全家又被赶到农村改造,养猪、务农,备尝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挚爱的京剧艺术,暗地练功、练唱,夜深人静时复习演出剧目,研磨唱腔,由于他“六场通透”,精通打鼓、京剧演奏艺术,还培养儿子杨健拉京胡,到他1979年重返舞台时,其子已经成为了他的伴奏琴师。

  复出后的十几年间,杨荣环陆续恢复演出了梅、尚两派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宇宙锋》、《福寿镜》、《汉明妃》、《银屏公主》等,对每出戏的剧本、声腔、音乐和表演都进行了新的加工、整理,锐意求新而又不离传统规范。在表演艺术上,历经多年的博采众长,融尚派的刚劲婀娜、梅派的雍容典雅于一身,已经形成了刚柔相济、清新明丽的鲜明个性风格,为京剧界内外所瞩目。

  在一次聊天时,荣环先生曾在私下里问我,可不可以称派?我当时没有想好,未明确表态。过后反复思考,像杨荣环这样的大家,善于继承而又勇于创新,承前启后,成就斐然,不是艺术创造不足以称派,也不在于缺少自创的新戏,历史上不乏因老戏新唱,唱出别具一格的新意而称派的先例,但“文革”夺去了他们的黄金年华,而后时代环境又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和社会影响对于传统艺术的制约,还有业内随之出现的传承观念的分歧和摇摆,使得新的艺术创造很难再形成普遍的、广泛的认知效应。这应该是八九十年代,杨荣环和同代的几位最具称派实力和希望的老艺术家,未能响亮称派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也许称不称派并不那么的重要,同样一出戏,新的演法得到观众认可和欢迎,学生学了就能在大赛中获奖,广受好评,已然是不“派”而派,是对艺术家最好的回报。

  在教学上,杨荣环多年来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他的学生既有学员,也有青年演员和教师,天津的大多数中青年旦行演员均深受教益。晚年,他曾跟我说,他正在摸索隔代的传艺方法,后来,所教的当时在校生王艳、李国静和青年演员赵月霞,果然成功地举行了教学汇报演出。就在心脏病发作之前,他还在为学生说戏、排戏。

  杨荣环是一位怀有强烈事业心,终其一生都在执著追求的艺术家。生活中性格内向、心细而又重情义,病中叮嘱家人,天气炎热,不要告诉我住院的事,却又惦记我那时肠胃不好,应该试一试吃什么药。结果他走了,我未能在他生前见上一面,深感痛心。对于他的67岁病逝,同行和广大知音都叹惜走得太早了,不然还会为京剧艺术做出更多的贡献。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京剧音配像录制了他的5出代表剧目,得以永久保存,供后人欣赏、传承,而他的学生,还在舞台上让他的艺术创造焕发新的生命光彩……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