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程砚秋当年的梦
国粹京剧   2014-08-18 11:18:55 作者:刘厚生 来源:文汇报 文字大小:[][][]

图片说明:程砚秋《锁麟囊》剧照

  就对地方戏曲关心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没有人能赶得上程砚秋先生。他是把对地方戏曲的关注爱护当做他自己的事业的一部分。

  中国地方戏曲近年又进入一个低迷衰落时期,我们理应学习前贤,提高思想,深入调研,推动振兴。这是我们的梦,我想也是程砚秋先生当年的梦。

  现代京剧名家,大都喜欢观摩地方戏曲。即如梅兰芳周信芳这样的大师,都是把地方戏当做亲密的朋友,以一种尊重和爱护的心情去欣赏,学习,辅导。但是,就对地方戏曲关心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没有人能赶得上程砚秋先生。他是把对地方戏曲的关注爱护当做他自己的事业的一部分。

  他最初是由京剧出发来看地方戏曲的。解放前,他看了许多地方戏后,就曾感慨说:“我们真不要轻视地方戏,我们太退化了,万不要故步自封,应多看地方戏,是于我们大有益处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又听到有些人认为中国戏曲音乐“是没有什么前途”的消极意见,很不赞成,他逐渐形成一个思想:要对地方戏曲音乐“有一个普遍的调查和整理”。单单这一个梦想,就可说前无古人。他的思想后来又发展成为相当完整的计划,在腐败混乱的旧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但他的这个浓郁的地方戏曲音乐情结始终在他心中凝聚不散。一有机会,他的梦想立刻飞了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一个月之后,11月2日,程砚秋就带着他的剧团秋声社去西安,途中经过洛阳还抢着看了一场曲子戏;12月间又去了东北沈阳。在西安和沈阳,都是以演出为主,演出之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调查研究工作……材料太丰富了。”但是,这究竟是新中国头一次由民间剧团做的调查,时间短,地方少,没有经验,只能算是一个序幕,正戏还在后面。

  到了1950年,程砚秋总结了经验,他充满信心地说,“是我们应该努力前进的时候了。”

  这时,人民政府已经建立了文化部,程砚秋感到他的计划需要得到领导的指示和支持。他就在2月3月4月中接连给周扬同志写了三封信,汇报自己对于地方戏曲的想法,提出调查研究的详细计划,并送上他第一次去西安后写的《西北戏曲访问小记》。他向周扬提出“这样的调查,是否还有扩大范围的必要?”他甚至请周扬帮他借“一台录音机,一架比较高级的照相机,……镜头三点五——二点八,附有自动集光器的。”周扬于2月20日回信,肯定了“扩大范围的必要”,给他充分的鼓励。这些来往信件,是当代戏曲史的宝贵资料。

  从4月底到7月中,程砚秋率剧团去山东青岛潍县周村等地和江苏徐州边演出边调研。但他感到,这样做容易顾此失彼,两边不利,于是他把剧团送回北京,自己只带杜颖陶、李丹林以小组方式于7月19日从徐州出发,再次向西北出征。

  这里要稍稍岔开几句,程砚秋1949年首次西安之行,结识了贺龙、王维舟、习仲勋等领导同志,这一次又在新疆认识了王震等同志。他的考察工作得到军队很大帮助,异常顺利,他也极感这些领导同志的亲切之情。他在日记中曾写道:“没见面时,想象他(指王震)定是雄赳赳的样子,不料是一位白面书生;没有见贺龙将军面之前,也想象他定是一大花脸角色,不料却是个靠背武生,真有趣。王震将军甚诚恳,代为设想去喀什、伊犁等地的安排。”

  程砚秋小组7月19日到西安,29日与军区京剧院同车出发,8月2日到兰州。在兰州四天,因王震司令员电催,小组改乘飞机于6日到乌鲁木齐(当时叫迪化)。七天后按照王震安排,同几位将领坐汽车顺塔里木大沙漠北沿再向西走。这一路可说是相当艰苦又令人兴奋的浪漫之旅。头一晚就“靠一小河沟露宿,洗脸漱口都在这湾水里面。”经过和硕、焉耆、库车到阿克苏,在此又“露宿在戈壁上,一轮明月,万籁无声,起初沙石尚热,辗转难眠,午夜之后,凉风习习,顿觉心清气爽”。还有一处,“成群的蚊子冲入车中来作总攻击……性情极坚决勇敢,叮在人皮肤上,任人把它掐死,……还有毫不退缩之志”。这样走了16天,29日到达终点即当时少为人知,如今名扬天下的我国最西的重要城市喀什。在喀什四五天开始返程,又是十天回到乌鲁木齐。10月15日回到兰州,又由此去青海西宁考察,最后再经兰州西安,于11月23日返抵北京。

  从5月去青岛到这时历时已七个月,行程约三万里,这是一次空前的壮举。这次考察,前半期山东江苏陕西侧重于地方戏曲曲艺,收获丰硕,而后半期甘新青等省区戏曲不多,则侧重于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曲艺等,也有大量发现。特别是在喀什,竟然发现了新疆仅存的一位会演奏全部十二套木卡姆大曲的老乐师哈西木,是了不起的意外收获。

  回到北京没有休息多久,进入1951年,程砚秋又开始了去西南调研的长征。他带了一个18人的小剧团,2月1日由北京先到武汉,再经宜昌去重庆,再由重庆走遵义、贵阳到昆明。在云南时间较长,9月下旬回到北京。时间将近8个月,比去西北还长。这一路戏曲曲艺团体多,演出多,问题多,收获大。最后由程砚秋写了一份《西南地区戏曲音乐考察报告》上报文化部,又在各种会议场合口头报告多次。

  此后,程砚秋只要碰上地方戏,比如1957年去戏曲大省山西观摩省会演,都会如饥似渴地看戏谈戏教戏学戏,热忱不减。他一生接触过的地方戏曲音乐曲艺等多达五六十种。如果不是1958年他不幸逝世,可以肯定他必将为地方戏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程砚秋对地方戏曲的考察调研和意见距今已有60余年,今天回顾,目的不是为了怀旧,最重要的意义应是认识、理解和学习这一位戏剧思想家的艺术思想和奋斗精神。

  程砚秋是最大剧种京剧的真正大师级人物,身怀绝艺,地方戏演员向他求教,从来都是热诚授教。他一生中从来没有“京剧老大”的浅薄思想。他不仅热爱地方戏曲,对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地方曲艺、民间音乐舞蹈、木偶皮影等等无不视如珍宝,这在他一系列调查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程砚秋对民族文化的尊重,是他一生热爱祖国忠诚人民的鲜明体现。

  程砚秋对地方戏曲的调研,艺术上重视剧本,工作上则极关怀艺人生活问题。建国前社会不安,物价飞涨,演出困难,建国初期难以改变。程砚秋在各地看到艺人生活凄惨,很多川剧演员“早晚只能吃两顿稀饭”,还有人写信给他说江西有一个剧团“陆续饿死的已将二分之一”。他到处呼吁,在写给文化部的报告中“首先要提出的是艺人生活问题”。这是他的人本思想和社会责任心的表现。

  在程砚秋的考察调研中,我们看到他总是走在第一线,调研也不是冷淡地我问你答,总是带着感情。调研后也总是写出详尽报告,不走过场。

  今年是程砚秋先生诞生110周年纪念,我写此短文,一是为了向他的思想和实践致敬;二是因为中国地方戏曲近年又进入一个低迷衰落时期,我们理应学习前贤,提高思想,深入调研,推动振兴。这是我们的梦,我想也是程砚秋先生当年的梦。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