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泰州三见梅兰芳
国粹京剧   2014-10-09 10:41:41 作者: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字大小:[][][]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鼎盛期和清末以及中华民国成立后文化繁荣时期承上启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但有精妙的艺术,更有高尚的品德,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谨将此文奉献给中国戏曲一代宗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

  1956年3月,正在南京的梅兰芳接到堂兄梅秀冬的来信,希望梅兰芳回乡看看。3月7日,梅兰芳带着妻子福芝芳、小儿子梅葆玖和剧团艺人,乘上了开往泰州的汽车。梅兰芳一生之中唯一一次踏上祖籍地——江苏省泰州市,在泰期间连演6场,轰动全城。

  在八天七夜的时间里,我有幸三次见到了梅兰芳先生,并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一见:平易近人

  我家住在泰州市海陵南路440号,紧邻当时市政府最好的饭店———乔园招待所。梅兰芳来泰州后,除了演出、会客、祭祖外,一直都住在招待所里。乔园招待所西接海陵南路,北倚殷家巷,南靠八字桥,现存苏北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乔园,有“淮左第一园”之称。当时巷道狭窄,接送梅兰芳的汽车都停放在招待所北门——税务街大场子上(现书画院位置)。

  3月8日下午,忽然听到汽车启动的轰鸣声,从后窗探头一看,梅兰芳的车队正准备出发。出于好奇心,我带着心爱的相机急忙跑下楼,跟在车后面一路飞奔。当时基本上是土路,车队缓缓向东行驶,一直开到了东山寺(现城东街道鲍坝村委会大楼北侧)。东山寺门朝南,门前有两只小石鼓,椭圆形的门上挂着白底黑字“鲍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牌子。

  泰州市档案馆的一份档案记载了当日梅兰芳踏上故土后的感慨:“我是非常乐意回来的。一方面可以悼念祖辈,另一方面,作为人民的演员,应该为人民多演出。家乡虽说是小城市,但能为乡亲们演出是我最大的心愿。”

  汽车停下后,梅兰芳在安保人员的护送下缓缓走进合作社。梅兰芳一边与两侧的群众握手致意,一边大声说:“乡亲们好!乡亲们好!”

  我站在门外等候。时间不长,梅兰芳走出合作社大门。只见他身高中等,头戴一顶帽子,脸偏圆形,一双特别传神灵活的大圆眼,身穿笔挺的、过膝盖的半长黑呢大衣,气质非凡。这就是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鼓舞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梅兰芳;这就是为募捐抗战基金义演,不肯换下北平沦陷前服装的梅兰芳;这就是古城泰州的“文化名片”梅兰芳。这一刻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

  随后梅兰芳在市领导和族兄梅秀冬的陪同下,到东郊马家汪(现泰州学院迎春校区外操场西南侧)祖茔地祭扫。在祖坟前,梅兰芳敬献了花圈,和夫人及葆玖深深地三鞠躬。

  二见:德艺双馨

  听说梅兰芳晚上7点要演出,3月9日下午放学后,12岁的我和同学来到城门口东边的东河路玩耍,等候再睹先生的风采。

  梅兰芳来泰前,当时泰州市内的报纸都提前发了消息。当时流传顺口溜:“不要爹,不要娘,不可不看梅兰芳。”梅兰芳演出最贵的一等票售价2元、二等票1.6元、三等票1.2元、四等票0.8元,远低于在南京等地五六元的票价。老百姓对梅兰芳的热情高涨得难以想象。售票时间一公布,当天夜里便有许多观众冒着春寒,带着铺盖在售票处排起了长龙,买到票的欣喜若狂,买不到的懊恼不已。

  5点左右,天微微黑,由南向北开来了几辆黑色的小轿车,几个小孩跟在汽车后面跑。服务人员打开车门,身穿灰色短大衣、精神抖擞的梅兰芳走下车,向周围的人群挥手示意。

  今晚要演的是《贵妃醉酒》,是梅剧重头戏。虽然他已演过不知多少次了,可他仍然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集中精力把当晚要演出戏的台词、唱段、一招一式从头至尾默温一遍。身边的一位老人赞叹道:“梅兰芳已经是誉满全球的艺术大师了,还这样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真是令人佩服。”

  那几天,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梅兰芳的演出。人民剧场考虑到很多观众看不到戏,特地在剧场门口装上高音大喇叭,现场直播演出实况,也让许多戏迷过了戏瘾。在夜幕下,一群群听众有的站着,有的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听着……

  从3月9日开始,梅兰芳每晚在泰州市人民剧场献演“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奇双会》、《霸王别姬》、《凤还巢》、《宇宙锋》,连演5天。梅兰芳后来知道不少乡亲买不到票,只能站在街上听高音喇叭的实况转播,决定在3月14日下午,由梅葆玖加演一场《玉堂春》,晚上自己再加演一场《霸王别姬》。一些泰州观众多年后提起此事仍是赞不绝口。

  三见:执着认真

  由于早上梅兰芳起床后要吊嗓、练唱功,市政府将梅兰芳夫妇安排在乔园招待所北侧最安静的建筑——因巢亭下榻。因巢亭是一个二层小楼,环境优美,空气特别清新,站在亭上就可以俯瞰半个城区。

  非常巧的是,我家也是一栋二层木楼,与因巢亭仅有十多米的距离。每天早晨,我都可以在床上清楚地听到梅兰芳的吊嗓之声。一天深夜,我起解后发现因巢亭灯光亮着,隔窗相望,只见十多个平方米的屋子里,梅兰芳正在伏案写作。原来是他演出结束后,还在奋笔疾书,直至深夜。正如晚年时他多次说过:“幼年练功,颇以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我在60多岁时仍然演出《醉酒》、《穆柯寨》一类刀马花旦戏,就不能不说是当年严格训练的好处。真可谓‘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啊!”

  令人痛心的是,梅兰芳此一去便是永别故乡,直到5年后因病辞世,都未能如愿再回泰州。如今,虽然时间已经跨越了很多个年头,但和大师的三次见面仍然记忆犹新。这一张照片我仍珍藏着,并不时拿出来久久凝视,以寄托我的思念。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