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上海的观众绝不接受比划比划”
国粹京剧   2014-11-20 09:49:17 作者:徐萧 来源:东方早报 文字大小:[][][]

新舞台的机关布景十分精致真实。

《新茶花女》的宣传资料称:“满台真山真水,两军溪桥大战。”

上海豫园戏台是传统的中式戏台。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系主任李孝悌是明清到晚近城市史、文化史研究方面的权威,视野从城市生活的下层庶民启蒙延及上层士大夫的逸乐、文化活动,几乎囊括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11月14日,李孝悌在复旦大学文史讲堂介绍了他关于晚近上海京剧改革方面的研究,早报记者据此整理成文,读者不仅可以看到近代海派京剧的面貌,亦可以从侧面窥见上海城市近代生活的一斑。

    租界促使海派京剧发展

  晚明的上海,戏曲是非常活跃的,主要是松江府,包括上海县。在当时,上海的豫园是一个士大夫的家族庭园,但同时也是重要的戏曲演出场所。到乾隆时期,上海的戏曲发展出现了两个新情况。一个是大量的“淫戏”开始出现,花鼓小戏进入县城。另外一个是会馆演剧开始出现。

  上海在明代就已经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因此大量的南方人迁移到上海,在上海建立会馆,促使会馆演剧兴盛。戏园真正开始出现和租界有关,1853年小刀会之乱及1860年后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大量江南移民人口拥入上海,迫使租界对普通百姓开放。“人有了,就有商业活动和戏曲需求,戏曲就有了市场。”李孝悌说。

  上海租界在1840年代并没有什么特殊,但是小刀会和太平天国时期涌入的人口使得租界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卫生问题、设施缺乏,“租界开始用现代化的设施,改善自来水、照明,铺设马路、建医院。租界开始变成一个非常适合人居的地方。”人口越来越多,商业越来越兴盛,南市的戏曲地位就被取代了,当时在法租界就有很多戏园。李孝悌认为,海派京剧的蓬勃发展是拜租界提供一片沃土所赐,“所以在当时,逛租界是上海八景之一,来上海是必须要去的。”

 旧戏园的生态

  当时公共租界中戏园的环境是非常不舒适的:跑堂穿梭其中,顾客饮食其间,异常嘈杂;通常只有一个入口,拥挤不堪,散场时贵人的随从拥入,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后台狭小,演员也是汗流浃背。

  此时戏园规格不等,有的卖站票,有的有座位,大的可以容纳千人左右。当时最便宜的茶园入场券是30文,相当于苏北黄包车夫一顿午饭的钱,最贵的是200文,则是这个车夫一日的所得或者一天不抽鸦片省下来的钱。

  特别的是,全中国只有上海不禁夜戏和“淫戏”,因此梅兰芳1910年代来到上海时,感受到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这主要是和技术条件有关,上海租界在1860年代有了瓦斯灯,在1880年代有了电灯,租界于是成为一个不夜城,而戏园就是制造魔幻和快乐的地方,是租界里最亮的地方。在海派京剧改革之前,租界中的戏园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混乱与梦幻的矛盾体。

 新舞台与海派京剧改革

  近代上海京剧的改革标识性事件是上海新舞台的出现。1904年,陈独秀发表白话文《论戏曲》,他在里面提议要提高演员地位和改变戏曲内容,要演现代剧本,同时还要引进西方的声、光、电、影改进舞台技术。上海新舞台就依照了陈独秀的提议。

  上海新舞台实际的推动者是演员夏月润兄弟,与梅兰芳一样,他们都是来自舞台世家。夏氏兄弟读了陈独秀的文章,一心要改革戏曲内容,提高戏子地位,“因此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不去参加堂会(编注:出台,往往伴有性服务)。第二是踊跃参加革命,因为革命是最先进的思潮,将其作为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他们与孙中山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李孝悌说,中国的戏曲从20世纪开始都与政党关系密切。

  上海新舞台最开始是在南市的十六铺,这里曾经是商业活动兴盛的地方,但在有灯光的租界出现后,商业就没落了。在夏氏兄弟的推动下,南市成立了振兴委员会,修建了马路,安装了电灯,建起了新舞台。新舞台在当时影响非常大,“是垄断性的、超豪华的,以至于三分之一以上的戏园都不敢叫舞台,生怕叫了舞台就让人想起新舞台。当时中国各个地方,只要看到取舞台之名,就一定是受到新舞台的影响。”李孝悌介绍道。

  新舞台出现后,海派京剧渐渐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风味。它和京派京剧有着重要差别。首先是海派京剧更写实——特别是在舞台的表现上。京派京剧因为舞台上四个巨大柱子的关系,看不到舞台上的细节,所以是抽象的,演员就比划几下。李孝悌说,京派京剧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看的。当时很多人认为,因为京派京剧的抽象性,所以中国人没有战争的经验,比划比划就打了败仗。而海派京剧则更写实,舞台设计用了很多软的布景,比如有6米到8米的幕布,画得很有层次,非常真实,地下室有很多水窖,“有一场戏演女子投河,就扑通一下跳了进去,观众要的就是听到落水声”。李孝悌举例子说明上海的观众绝不接受比划比划,都是要真水真火真实弹,“有一次真的把一个演员的眼睛打瞎了。”

  另外,在剧本上,海派京剧很多都是连台本戏,“这也跟京剧不一样,京剧是一个唱段一直唱。上海人求新求变,一个《新茶花女》,一个《济公活佛》,观众每天都期待不一样的东西,但同时其含义也比较粗糙,新奇就好。”

  跟后来的样板戏一样,海派京剧要求少唱多说,没有唱腔,是白话演讲,主要原因是更贴近观众的需求。

  再有就是舞台背景,这是海派京剧的最大特色,最忠实地实践了陈独秀所说的多利用声、光、画、电。夏月润为了改善舞台设施,1907年去了东京。当时日本的歌舞伎舞台的重要尝试是引进了镜框式舞台,演员和观众更为接近,没有视野的阻碍。夏月润立马引进了这个舞台,并从日本请来一位设计师,设计各种新的舞台设施,包括巨大的电动旋转舞台,可以容纳四个不同场景的演出,还增加了现代化的厕所。梅兰芳1913年再来上海,看到新舞台后感慨,“新舞台给了我无限的兴奋和快乐。”

  然而,梅兰芳的这种快乐没能持续多久,辛亥革命失败后,新舞台渐趋衰落,后期转变为专以滑稽噱头和机关布景取胜的演出场所。1924年以后,剧场改建民房出售,剧团也随之解散关闭,曾经的繁华,也随之消散。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京剧票友的那些人和事
哈元章 一代京剧名伶的两岸情缘
32年前的“六一儿童京剧演唱会”
最早的温州戏园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清宫唱戏轶事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灵芝孢子粉的吃法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tp钱包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