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倾其一生“祖谭宗余”
国粹京剧   2015-03-06 10:28:30 作者:何树青 庞剑 来源:今晚报 文字大小:[][][]

     承上启下无愧前辈

        甲午之首,92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则昭,以一场庄重而简洁的收徒仪式,标示着她对京剧的不忍割舍;马年岁尾,老人等来立春消息,却笑乘骅骝而去。

        此前王则昭先生住进医院,与病魔做着顽强的抗争,2月7日7:35在津病逝。那场收徒仪式,宛如昨日:农历正月初八上午,瑞雪纷扬,老人家收徒陈端,津、京和江苏等地的同行故友云集一堂,共同见证戏曲界最为看重的收徒仪式,见证前辈大师风范,见证艺术的薪尽火传。是日,则昭先生在女儿宁淑媛、女婿田蕴章陪同下,坐轮椅出场时,众来宾立时纷纷向前问候,足见老人家在梨园界德高望重。

        在那场收徒仪式上,92岁高龄的王则昭借用一句诗词比喻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一天,老人家道出了对京剧的款款深情:如今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正在迈向世界,焕发出勃勃生机,代不乏人,一大批中青年演员正在日趋成熟,一大批少年新苗如同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像我这个年龄段的老演员们,正在完成交接班的任务,我们的任务不只是退出舞台让位于新锐,同时还要完成“传帮带”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年事已高的王则昭退出舞台已有十余年,但她时刻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她似对徒弟而言,却震撼着所有在场人的心:“把我所知所会不遗余力地传授下去,这是我遵循前辈艺人的光荣传统。我的师父谭小培先生、张伯驹先生是这样做的,我的师兄谭富英先生也是这样做的。‘祖谭宗余’是我毕生的追求,他们承上启下的优良传统我也必须继承,尽管我的艺术远不及前辈,但我热衷于京剧艺术,把毕生精力献给京剧,单从这方面说,我无愧于京剧艺术,无愧于我的前辈。”

    学艺精心博采众长

        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刘连群听闻王则昭先生辞世噩耗,欷歔不已。他向记者谈起王先生的从艺足迹,如数家珍:“王则昭1923年生于天津,9岁学艺,师从韩富信练武功,后转向其师兄艾连奎习老生。10岁即随师到大连搭白玉昆、孟丽君的班社。其间还曾问艺于老生名家王荣山。抗战时期,先至河南,后转西安。在陕西银行边工作补贴家用,边在银行票房演唱,并向票房老师杨子玉请益。杨与艾教的都是老谭(鑫培)派,王荣山曾为谭鑫培配戏,也熟知谭派特点,先后为她打下了谭派和后来学余的坚实基础。当地的夏声剧校不收女生,她作为旁听生,15岁就以主演登台,演艺随之有突飞猛进的提高。‘西安事变’后,又至兰州,在票房唱戏结识了大收藏家、京剧研究家、曾得余叔岩亲授的张伯驹先生,从此归宗余派,这就是后来称‘祖谭宗余’的由来。”

        张伯驹向王则昭传授了《捉放宿店》《搜孤救孤》《二进宫》等名剧。张伯驹因身为票友,不肯收徒,1951年,介绍王则昭到北京拜谭门第三代谭小培先生为师。在京期间,她向谭小培和张伯驹学戏,看师兄谭富英演戏,空时还到“通天教主”王瑶卿先生家中听讲聊戏,获益极丰,可谓是艺术上继续深造的重要一步,为后来唱响并能立足于津门舞台,积累了厚实的艺术储备。

        王则昭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她常说:“欲事业有成,就要有渊博的知识。”1942年,她在兰州演出时,结识了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张大千先生带她参观了自己的画展,并为她讲解艺术同源的道理。从此,王则昭在繁忙的演出中,抽空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艺书籍,以提高自身修养,多年来,书籍成了她创新和进取的源泉。即使像《失·空·斩》《洪羊洞》这样的传统戏,她也要根据有关史料,在传统唱词的基础上做一些改动,以使人物更贴近历史背景。

    家乡舞台深受欢迎

        刘连群清楚记得,王则昭阔别家乡多年,第一次返津亮相是1953年,在新落成的第一工人文化宫,与张金波、杨玉娟合演《大·探·二》,三位都是好嗓子,一炮而红。王则昭的演唱,于女老生的高、冲中含有刚劲,既气力充沛,激情饱满,又不失谭、余一脉的规范、风韵,故而深受天津观众的欢迎。1956年,王则昭正式加入建华京剧团,担任主演兼团长,从此与家乡舞台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她的艺术博采众长,高腔神完气足,中音运用自如,低腔苍劲浑厚,听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大方。

        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王则昭曾几次创下纪录:在华北戏院连演40天《大·探·二》,上座率不衰;截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年平均演出场次近六百场左右;“文革”后复出,一出《失·空·斩》热演了一年,又在全国率先恢复了《大·探·二》的演出。

        刘连群回忆:繁忙的演出之余,王则昭非常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1986年转入市艺术咨询委员会以后,仍然积极参与。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刘连群正在市文联工作,组织“大地行”艺术家采风活动,有一年的除夕夜,由戏曲、曲艺和歌唱家组成的小分队,到国棉一厂慰问坚守生产岗位的职工,年逾古稀的王则昭演唱的《珠帘寨》中“昔日有个三大贤”,依旧神完气足,激起现场一阵又一阵喝彩声。大家还和职工们一起吃饺子,气氛热烈、亲和。回来时临近午夜,爆竹声渐起,艺术家们一路谈笑风生,兴致不减。

    老燕筑巢授艺不绝

        劝业场天华景戏院八十诞辰那年。王则昭与评剧艺术家莲小君、越剧艺术家筱少卿相挽登台,当三位老艺术家走进剧场时,鲜花和掌声便将她们包围,好像当年在天华景献艺、与观众水乳交融的场景重现。站在台上,王则昭的思绪一下子回到青年时代。剧场的一桌一椅无不触发她的遐思。回忆起当年的演出情景,她激动地说:“那时演出火爆,常常很晚才散戏,天华景戏院还专门留出一间宿舍供我休息。”时值80多岁的老艺术家高兴地唱了一段《今日痛饮庆功酒》,那满宫满调、激情饱满的声腔和弦律,令台下观众兴奋不已。

        此后由于年岁和身体原因,则昭先生很少再在公开场合露面,但在病中,仍然坚持课徒授艺。2013年首届少京赛,她教授的天津小选手以一曲老谭派的《辕门斩子》,让观众耳目一新,有些老戏迷也刚知道这出闻名已久的高派名剧,原来谭鑫培先有过加工创造。透过那次比赛现场,人们仿佛看见一只老燕奋力拍打着双翅,在山崖间呕血筑巢……说到此,刘连群这位戏曲界的老朋友不禁语塞。

        王则昭早年投师谭门,成为谭派弟子佼佼者,过世前更是现今硕果仅存、辈分最高的谭门传人,为了京剧,倾其一生。刘禹锡有诗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这位在国粹艺术上纵横80余载的京剧艺术家,在白驹即逝之际,竟跃马放歌,绝尘而去,只留下一生精彩,让人追忆。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