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谭鑫培如何做到“无谭不欢”
国粹京剧   2011-08-23 12:05:08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文字大小:[][][]

        8月21日,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国家一级演员、谭派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做客新华网,与网友交流“京剧如何在创新中走向大众”。访谈中,谭孝曾为网友讲述了谭门几代传承。

        [主持人]我们非常熟悉谭派老生,谭老师,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咱们家几代传承的情况?

        [谭孝曾]大家对谭家其实已经比较了解了,尤其是戏迷朋友们,我现在简单地把谭家几代人的情况跟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太祖父谭志道是我们家第一代从事戏剧艺术的,他过去是唱汉调的,我们老家在湖北江夏,湖北当地的剧种就是汉调、楚剧和汉剧,我太祖父谭志道是汉调演员,原来我太祖父不是演员是捕快,像秦琼似的,按今天的话是警察,是公务员,当时他好像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是特别喜欢,但是迫于生活压力,有这么一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他的爱好却是在戏剧上,用今天的话讲他开始是票友,经常去茶楼唱,自己爱唱爱玩,本职工作是捕快,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硬是把自己的工作给辞了,“下海”当了演员。

        [谭孝曾]我的高祖父谭鑫培是1847年生人,也就是说在他6岁1853年左右是因为爆发太平天国了,南方一代不是特别安宁,老百姓工作生活都受到了影响,有很多人逃荒北上,我们家就属于逃荒北上的,我们家不是徽班进京的。我们第一站停的是天津,在天津落的脚,所以我经常讲天津是我们谭家的第二故乡。据我祖上跟我讲,我们在天津一待就是五六年,我高祖谭鑫培也是在天津开始学的艺,他在金奎社的科班开始练功,小时候经常跟太祖父谭志道一块看戏,受家庭熏陶他也慢慢喜欢戏,开始能舞枪弄棒的,后来到了金奎社开始受正统训练了。

        [谭孝曾]之后就从天津进了北京。我太祖父就开始搭程长庚程大老板的班,他们那时候徽班进京的雏形已经有了,那时候还不叫京剧叫乱弹,戏班里又有徽调还有汉调,还没有形成京剧。程大老板对我高祖比较赏识,因为我高祖武功很好,他入了程大老板班以后以演武生为主,为什么他后来的戏路那么宽就是因为他有很雄厚的武戏的基础,谭家后来就形成一种规律了,凡是谭家学戏首先要学武生,打下牢固的武生基础,然后你的戏路才能宽,而不是光以演唱为主,唱念做打都能具备,所以谭派剧目比较难,现在学谭派的人比较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对演员的要求比较高,除了要有好嗓子以外还要有一定程度武生基础,这个比较难。

        [谭孝曾]要说轶事,我高祖谭鑫培的轶事太多了,他成名后跑到河北一带跑野台子,当“草桥班子”,在那边能上台实践实践,那时候虽然苦,但对他后来的成名也打下了牢固的社会基础,他接触的面也宽了,接触了很多民间艺人,把民间艺人的长处全学过来了,而且他把程长庚等老一代艺术家的艺术都取长补短了,把当时那三个流派的精华都吸收到自己身上,又结合自身的条件创出自己的演唱方法来,开始他的方法是不被社会承认的,因为那时候有名的三家是很宽广的嗓子,而我高祖则注重声音的委婉动听而不是直唱直调了,那时候把他的唱法叫靡靡之音,那时候是不被承认的,当然他当初也受到一些南方艺术的影响,他曾经到过上海接触过一个姓孙的老先生,他就把过去的老腔给美化了,而且加了很多虚字,嗯、啊、的、是等很多虚字都是没有的,后来发现戏剧里面还能带虚字,比如加一个啊、加一个的那时候是没有的,但是这确实是在美化声腔艺术上起到了一些辅助的作用,我高祖又把这个吸收到自己身上了创出了自己的一套演唱方法。

        [谭孝曾]后来经过历史的考证,那是有很长的生命力的,他当所创出的“靡靡之音”或者“新腔”,能流传到今天,我们目前所唱的戏的主旋律几乎没有脱出他当初所创的根和本,今天看来它的生命力真的是很长的。那时候为什么能形成无声不谭、无腔不谭,甚至能够达到无谭不欢,为什么后来京剧能够成为国剧,也是因为它能够得到上层社会,也就是宫廷里面的认可。

        [谭孝曾]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当时社会上大家当然是无腔不“谭”,大街上的老百姓都能哼,那时候很普及,到了宫廷里面。我就简单讲一个小例子,有一次西太后在颐和园招待各国使节夫人游览颐和园,光游览比较枯燥就插点“文艺节目”,就把我高祖谭鑫培叫到宫里了,那时候比较仓促就便装清唱了一段,结果他唱了一段《乌盆记》,那时候既没有翻译更没有字幕,演唱完以后西太后问各国夫人刚才各位听懂了没有?她们就说虽然听不懂词,但是我们通过他的演唱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鬼魂在哭诉。所以你就说那种艺术的感染力,那种艺术的表现力,能够通过一个简单的清唱让不懂语言的外国人居然能够了解到所表达的这段唱腔的中心意思是一个鬼魂的哭诉,可想而知他的艺术魅力有多大、有多深。

        [谭孝曾]所以他所创造的谭派艺术,现在我也正在做一个工作,我认为他所创造的谭派不光是谭派艺术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谭鑫培艺术体系的问题了,从他那一代才把京剧成熟化、规范化、系统化,因为他尤其把老生的声腔艺术规范化了,比如把什么是西皮、什么是二黄,穿什么、带什么、使什么、用什么,包括舞台调度都是在他的创造前提下确认了、规范了,规定就是这样了,你如果没按他的路子走就算出规矩了,这已经不光是一个流派的问题了,我觉得它是一个表演体系的问题了,这有待于咱们今后探讨研究。

        [谭孝曾]当然,后来大家又知道我的曾祖谭小培,谭小培可以说在我们谭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不可磨灭的功臣。他那阵过去老有一种误解说,谭小培因为艺术不行在舞台上站不住才培养了自己的儿子谭富英。其实不是,那时候当我曾祖父不在世的时候真正支撑艺术舞台的就是“三小一白”,谭小培、杨小楼、尚小云,还有一白是白牡丹,那时候他的艺术造诣不是不行,而是他老自我感觉超越不了自己的父亲谭鑫培。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