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漫说海派戏剧
国粹京剧   2015-11-29 09:45:26 作者:沈鸿鑫 来源:解放日报 文字大小:[][][]

  文化与其所处的地域有很大的关系。北京地处北方燕赵之地,它是一个内陆城市,又是五朝古都,明清的帝都,其城市设计结构对称,方正典重的宫殿街衢和规整严实的四合院民居,具有皇气逼人和方正、稳健、凝重的城市气质和性格。上海地处江南水乡,乃是一个沿海的港口城市,它面向海洋,又有长江向内陆广阔的腹地辐射。它是一个移民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商埠,五方汇集,华洋杂居,城市建筑多元化,洋气,它具有开放、交融、便捷、时尚的城市性格。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一文中说:“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花边文学》)。鲁迅对京派、海派一概采取贬抑的态度,这是可以商榷的,但鲁迅对京派、海派的社会本质的分析是很深刻的。正因为其社会原因,所以,京派有一派官气,海派则有浓重的商业气息。三是文化的原因,包括文化环境,人的衣食住行、行为方式、思维取向等。北京是历代科举会试的所在,它当然是经院式的。作为首善之区,流荡着一种闲适和隐逸的韵味以及古典主义的情调。上海是商埠,繁华的都市,华洋杂居,人口密集,商业发达,生活节奏快,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带有一种时尚的冒险的色彩。文化环境,比如上海中西文化交汇,演出场所林立,报纸、电台、唱片等传媒的发达,等等。综合起来,京派偏于官正、经典、古板;海派偏于时尚、灵便、洒脱。

  海派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印证了上述的观点。京剧自1867年传入上海后,入乡随俗,逐步适应上海市民观众的审美需要,与在上海的徽班、梆子班合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形成了与京朝派风格相异的京剧,人们称之为“南派京剧”。后又经过京剧改良运动等实践,南派京剧发展成海派京剧。如果说南派京剧,主要偏重于地域方面的特点;那么京剧改良运动催生的海派京剧,除了地域方面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性质方面含有了近代性的特质。这一时期的京剧,内容上贴近时代风云和现实生活,形式上大胆改革,吸收了新剧的写实手法等,又引进了外国题材。

  海派京剧虽然脱胎于传统的京剧,然而它是在上海这一特殊的经济、文化土壤里生长的一枝奇葩,它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海派京剧的特点,一是贴近生活,追求新奇,时尚。在剧目题材方面,除了传统剧目外,编演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阎瑞生》、《黄慧如与陆根荣》 等都是根据发生在上海的实事编写的。海派京剧从内容到形式,都紧跟潮流,追求新奇、时尚。布景、服装都很时尚,机关布景更是运用现代科技,变幻莫测,引人眼球。二是突破规范,大胆创新,兼收并蓄。它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广泛吸收各种艺术营养,包括外来的电影、话剧、舞蹈等因素来丰富自己。海派京剧虽也重视纵向继承,讲究四功五法、表演程式,然而它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功法和程式,往往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而加以灵活运用或突破创新。有时出于塑造人物的需要而跨越原有的行当。三是表演风格通俗易懂,强烈火爆。海派京剧把广大市民阶层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格调通俗,强烈,火爆。它突破了只注重听的倾向,而且注重做工,有些戏采取“文戏武唱”的方法。因此,不仅可听,而且好看。它还追求舞台的整体效果,首创了京剧界的导演制及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在上海,除了海派京剧外,有些剧种虽然不称海派剧,然而带有明显的海派戏剧的印记。如越剧,它最早是浙江嵊县传来上海的“的笃班”,后在上海立足,上个世纪40年代进行越剧改革,向昆曲、话剧吸取营养,后发展成典雅时尚的越剧,解放后更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上海本土戏剧沪剧贴近都市生活,吸收文明戏、电影等艺术营养,逐步以西装旗袍戏为其特征,在全国300多种剧种中独树一帜。上海另一本土剧种滑稽戏,用上海及其他方言,杂糅南腔北调,专演喜剧、闹剧。还有从苏北传入上海的农村香火戏,经过整合改造,逐渐发展成为都市淮剧。这些剧种都带有鲜明的海派风格。

  在上海,也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是海派的,上海是全国南北戏剧、戏曲演出的集散中心,上海舞台有极大的包容性,既有海派艺术,也有京派和其他流派的艺术,乃至外国艺术。就京剧舞台看,上海因海派京剧较为开放,致力于破格和创新,注重情节曲折、情趣丰富和娱乐性强而盛行,同时,属于京派的谭鑫培、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在上海也都演得大红大紫,因为京派的正宗严谨、规范圆融、火候适中、韵味古朴,也深受观众的赞赏。京派与海派是流派之别。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性来看,各种流派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合理性。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可能包含着长处与短处,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流派与流派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又有互补性,有时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因此,我们看待流派要有一种宽阔的艺术胸怀,不应持褊狭的态度,而厚此薄彼,以宫笑角。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