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早年在天津的点滴
国粹京剧   2015-12-23 11:16:40 作者:万里 来源:天津日报 文字大小:[][][]

  京剧,于清末以徽戏、汉调、弋腔、秦腔、梆子等曲腔吸收借鉴昆曲、京腔之长,日臻丰美,终盛于京城,而京剧其剧种的萌蕴、确立和形成,与天津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天津,我国北方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重镇,也是著名的河海码头。文化与习惯的交流、演变,交通与生产的发达、发展,民风与生活的交融、互通,京城脚下的五方杂地,热闹非常的市井生态,天津就顺理成章地演变成为我国北方仅有的、名副其实的“戏曲码头”。

  我此前为《演界》撰写的《戏曲码头掇踪》一文中,简单地介绍了天津在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仅就京剧而谈,那天津更是得天独厚的一块优秀民族传统艺术的黄金宝地,更是中国京剧艺术滋养生息、升华出新的沃壤,绝无仅有。众所周知,生成于南方的“四大徽班”无不在天津成名立角儿,小调、伶班、民曲、杂艺的五方杂音、南北说唱也在这里汇曲成调,伶人、戏班纷纷落脚,更有天津名冠南北的“庆芳”“协盛”“袭胜”“金声”以演出戏曲为主的四大茶园,为南来北往的艺人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好园子”,十分火爆,这里的大戏小戏竟然三十年常演不衰!

  清《津门杂记》记载:“所有戏班向系轮演,有京二黄,有梆子腔,生旦净丑,色艺俱佳,饶歌妙舞,响遏行云,是足以动人观听。”在这里,名角儿、名家成名成就;名师云集,传承不辍,正宗正派;新人出众,异彩纷呈,名冠全国。也就是在这里,京剧逐步地在完成自己辉煌之前的最后嬗变,汇集历代人心血的多剧种、多腔调、多风格、多流派,以自己的烈火涅槃,为京剧这只金凤凰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仅京剧成熟期的“老生后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三人,就有两位是在天津成长和学成的,其中谭鑫培秉承“老生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鑫培在天津正式入金奎班学艺,后拜余三胜,逐渐唱红天津,享誉华北乃至全国。他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自己的演唱之中,创造出了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上世纪20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另一位在京剧早期发展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大师就是被人们称为“老乡亲”的孙菊仙,他也是天津人,重要的是他与谭鑫培、汪桂芬在京剧成熟期的关键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为京剧早期的流派形成、表演风格的树立,包括程式化表演的独有样式等方面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同时孙菊仙因为演唱洪亮潇洒,风格独具,十分受慈禧欣赏,曾被招为清廷内务府升平署“内廷侍奉”,赐四品顶戴。还有我专门撰文介绍过的京剧名丑刘赶三,更是天津人的骄傲,以其绝有的演唱和表演,在同光十三绝中独占一席,久传于世。自这以后,在天津这块土地上,众如星宿的京剧大师和名家层出不穷,代代兴盛。就我所知,从这里成名和走向全国的京剧大师名家就有:龚云甫、尚和玉、谭小培、王又宸、尚小云、杨小楼、宋德珠、黄月山、杨瑞亭、李春来、李元春、李少春、李万春、李吉瑞、张桂轩、白玉昆、盖叫天、李金鸿、李多奎、郝振基、管蕴华、章遏云、杭子和、周子厚、徐东明、厉慧良、童寿苓、童祥苓、童芷苓、陈永玲、薛凤池、贺永华、张云溪、张春华、蔡宝华、侯永奎、沈金波、赵燕侠、林玉梅、李荣威、赵松樵、赵荣琛、包世先、杨宝森、杨宝忠、杨荣环、周啸天、张世麟、王虎辰、马少良、王则昭、赵慧秋、张韵啸、李开屏、王紫苓、董文华、李少广、齐啸云……数不胜数。这里也有众多新时代京剧表演艺术家被培养成功、成名,并以他们的出众艺术才华享誉海内外。这里有不断涌现的京剧新人,逐渐走向京剧艺术顶峰。在这里还有我们绝不能忘记的峰峦叠起、星光闪闪的京剧导演、理论研究家、艺术教育大师们,他们师承严谨,流派纷呈,承前启后,作出了传承京剧教育事业的壮举。

  在这里,曾经早在清中期就有了最早的戏曲票房,后逐步成为纯京剧票房,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群雅集、雅韵国风社、云吟国剧社、正风国剧社、琴声雅集社、鹤鸣社、永兴国剧社、中国国剧社、中南国剧社、稽古社、青年联合会国剧社、南国剧社、李澄甫家票房、周家“吟国剧社”、竹记票房、北宁国剧社、开滦国剧社、有光堂,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活跃在基层的百余家票房,传承不辍。在这里更曾有京剧票友出类拔萃,最后“下海”,成为名家:余三胜、孙菊仙、卢胜奎、刘赶三、王庾生、刘永奎、李佩卿、李克昌、李宗义、陈啸鹤、陈大濩、纪玉良、黄桂秋、丁至云、郑敬荪、谢虹雯……还是在这里,天津的京剧工作者们积极热情地演出、创作,除传统剧目以外,仅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目和现代戏剧目就举不胜举,并多次获得全国大奖:《三条石》《六号门》《火烧望海楼》《狄青风雪夺征衣》《东西庄》《武则天》《蔡文姬》《玉莲盟》《孙悟空大闹乾坤》《汨罗怒潮》《一代元戎》《齐王韩信》《司马执剑》《探母吟》《万水千山》《李鸿章》《骄扬颂》《红灯女儿》《清明雨》《鉴湖女侠》《金翅大鹏》《铁公鸡》《华子良》《香莲案》《野猪林》《郑和》《无旨钦差》《护国将军》……精品多多。

  这里有全国少有的清代、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热闹的戏曲演出市场环境,除风格独特的以演出戏曲为主的四大茶园以外,逐渐有天华景、瑞园戏院、东天仙舞台、上权仙、下权仙、共和戏院、黄河戏院、中国大戏院、春和大剧院、北洋大剧院、广东会馆、美琪戏院、华北戏院、新中央、大舞台、小剧场、新华戏院等戏曲演出场所,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天津全市戏曲演出的大小茶园、剧场竟有二百多个,数量全国第一。

  也是在这里,自历史上的戏曲演出影响,群众性的京剧票房、票友以及社会活动形式多样,连年不断,逐成风气。1931年中国最早的一次京剧捐助义演就是在天津举办的,此后群众和艺人们自发的义演、义捐经常举办,成为京剧界为民谋福的义举和佳话。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的京剧比赛更是如火如荼,热闹非凡。各学校、机关单位、厂矿、农村建立了无数的京剧票房和业余剧社、剧团,也有很多企事业单位成立过水平很高的、以自己单位命名的京剧演出院团,成本的传统戏、大型的现代戏都能全场、全阵容演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有的团队达到了百人之众,舞美灯光、乐队、化妆道具一应俱全,致使很多业余演员在多年的演出时践中得以历练,最终走上了专业舞台。

  多年来,不仅天津专业、业余京剧演员在全国各项京剧比赛中,摘金夺银,成绩显赫,为数众多的京剧戏迷的欣赏水平也令人叹服,他们令天津成为京剧演出最好的考场。上世纪30年代流行这样的业内传言:唱京剧要在“北京学戏”,在“天津唱红”,才能去“上海赚钱”。天津观众对京剧艺术的“挑剔”可见一斑。更有意思的是,天津的观众除了看戏还热衷于与演员们交流,散戏后绝不轻易离去,偏偏要演员们加演清唱,演员会得多,观众的掌声自然经久不息,这也是考验京剧演员们“肚子里宽敞”的最好佐证。更有甚者,午夜已近,戏院散场,演员们卸妆回去休息了,戏院外面竟还有不少戏迷围在一起兴致不减地聊着、说着,甚至有的为对演员表演的技巧、唱腔、武功、乃至音乐过门的不同见解争得面红耳赤。后来,人们戏称这些戏迷为“天津京剧四团的”(原天津京剧只有三个团的编制)。

  天津,可以说是中国京剧艺术发展、传承史上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符号,也可以说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惊人魅力给天津增加了无上荣光。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