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苍南京剧团兴衰纪实
国粹京剧   2016-01-05 08:57:48 作者: 来源:苍南新闻网 文字大小:[][][]

  1982年,平阳京剧团划归苍南县文化部门管理,改名苍南京剧团。

  1986年,关于苍南京剧团解散的正式公文下达,剧团正式解散。

  京剧团解散后,1988年,苍南成立戏曲协会,以京剧会员为主,会员达到100多个。

  2015年12月,原平阳京剧团的团员积极筹备重振苍南京剧团的旗号,组建民营苍南京剧团。

  曹苗苗

  苍南是1981年从平阳析出的新置县,戏剧历史十分悠久。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而早在清朝,平阳的戏剧活动就比较活跃。清乾隆时张綦毋《船屯渔唱》载:“儿童唇吻叶宫商,学得昆山与弋阳,不用当筵观鲍老,演来舞秀亦郎当。”这是平阳戏剧的最早文字记载。江南乡俗好戏。每年秋季晚稻收割后农闲时节戏班开锣,直到来年春耕前,此段时间各地戏台粉墨登场,轮番演戏。据林勇编校清诗人缪文澜的《兰泉诗存》(《暮春钱库观少儿作剧》):“清道光中,钱库少儿剧最胜”。而俗谚“瑞安出才子、平阳出戏子”正反映了当时平阳戏剧的鼎盛。

  一、京剧团的传入及兴起

  大约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京剧传入温州,当时称“新戏”,温州地区一时兴起京剧热潮。据刘绍宽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记,县内较出名的戏班有四等15个之多,如品玉、连玉、新瑞昌等。一个县竟有15个戏班在活动,足见当时戏剧的繁荣。

  1914年,温州创办“尚武台”科班,这是继1905年北京建立的中国第一个科班“富连成”之后的中国第二个京剧科班。

  1916年,瑞安陈五创办“琴娱社”,招收大批少年学员,这是一个兼演京剧与地方戏的班社。1918年平阳创办“戏剧改良会”,后称“文明舞台”。创办人为平阳著名中医祝筱亭,招收30多名十二三岁儿童,聘请来自北京的京剧老师执教。一批京剧新秀脱颖而出。瑞安人张棢1919年在《杜隐园观剧记》记述:“班为‘文明舞台’,皆系十三四岁童子演习。予向闻名而未寓目,今晚竟观至园台归。戏凡七出,如《汴梁图》《翠屏山》《泗州城》《李陵碑》,皆画态极妍,拳足便捷,而旦角意态生动,较之‘尚武台’小旦大有呆活之别,宜呼人人称之不容口也”。

  同一时期,乐清人南镜秋创办“女伶剧社”,张震轩《杜隐园观剧记》民国八年记云:“盖坤伶演戏,实吾瑞千余年所未有,亦不可不一开眼界也”。此举为后来男女合演奠定了基础。

  1931年由“尚武台”的琴师张友梅为班主,开始组建“金福连”京班,各地流散京剧艺人纷纷归来,有声望的演员有张春来、范静波、陈哈哈等。常演剧目有《甘露寺》《打渔杀家》《追韩信》《打銮驾》《红梅阁》《铡判官》等。

  总之,这一时期,戏剧班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兴的时期,京剧曾经盛极一时。在这期间,各乡镇每逢“会市”,必有演戏,特别是冬季与春初农闲期间,农村演出尤为频繁。据民国27年(1938年)统计,全县有戏台366个。并且,这时期的戏剧班社较多,也出现了许多名噪一时的著名班社,比如品玉、尚武台、琴娱社、大三庆、五星、金福连等,“文明舞台”、“温州尚武台”、“琴娱社”更被称作温州地区京剧的“三鼎甲”。30年代京剧成为热门剧种,此时平阳较出名的京剧演员有丑角陈哈哈,老生王国亭等。

  可惜的是,这时期的戏剧社虽多,但均系民间组织,聚散无定。及至新中国建立后,始先后成立和剧团、京剧团、越剧等,戏剧才走上比较正规的道路。

  二、曲折发展期

  1937年,抗战爆发,至1978年,这短短40年,却是平阳京剧团的曲折发展期。

  抗战事起,文明舞台解散,部分演员转入“金福连”和“大三庆”等京班。

  为宣传抗日,以尤葆枢先生为首,联合京票、陈岳书等人,成立了“平阳复兴京剧团”,演出了老舍编剧的《忠烈图》等戏,到了四十年代初又被禁演。

  解放后,戏剧事业又有了生机。1945年2月成立的“二二京剧团”改名为“金福连”班社,在平阳、文成、瑞安及福建省边邻地区流动演出。该剧社重要发起人有刘云生、王国亭等。1952年县文化馆将“金福莲”改名为“温州红旗京剧团”,推翻旧班主制,选举产生团务委员会及团长等行政领导。胡岩童、林桂春被选举为正副团长。1955年3月红旗京剧团改名为平阳县京剧团。团长为胡春雷。全团演职员共有68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常演剧目有《封神榜》《甘露寺》《失空斩》《铡判官》等。

  1956年7月,县委、县政府委派吴孝报为剧团政治辅导员。1958年,上海京票红角张和琴、张和兰加入平阳京剧团。1958年,平阳京剧团创排了大型现代戏《八一风暴》、郑立于与鲍超创作的现代剧《浩气长存》闽浙边区演出颇获好评。

  为培养戏曲接班人,平阳京剧团(含和剧团、越剧团)分别在1956年与1960年招收两批学员,三个剧团共招100多人,分别在温州市和县文化馆举办了培训班。学员如章成彩、胡少林、陈青钱、杨小静等,其中章成彩、杨小静等都成为台柱演员。

  1963年,平阳京剧团凭借大型现代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参加温州市现代剧会演,好评如潮。

  1966年,剧团全面停演。

  1969年11月,剧团被撤销,成立“平阳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囊括了木偶剧团、越剧团、曲艺团等,吴招廉任业务队长,并由同年成立的平阳县革命委员会管辖。团员分流,原平阳京剧团的骨干演员留在了文宣队,部分到温州京剧团。

  文宣队成立后,开始培养新人,招收了一批学员,该批学员由吴招廉带队负责培训,曾帮清、黄少鹏担任武功培训,学员边培训边排戏。

  1971年开始排练演出革命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平原作战》《海港》等剧目。期中《红灯记》中,章成彩、饰李玉和,杨小静饰铁梅,张和兰饰李奶奶。《沙家浜》中,叶永金饰郭建光,杨小静饰阿庆嫂,刘华饰胡传魁,张和兰饰沙奶奶。而由鲍超、郑旭华创作的反映国防哨兵与国民党军抗争的现代戏《盘石湾》一经上演,广受好评。剧团排演的样板戏深受群众的欢迎,当时曾到温州、福建等地巡演。剧团还连续5年参加由省政府组织的春节拥军慰问团到驻温州地区的部队慰问演出,受到了驻军部队的一致好评。

  提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反对封建的政治风气,作为古装剧演出道具的蟒袍首当其冲,按例得全部烧毁。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戏服,吴招廉在烧毁戏服时只是象征性地烧了几件,偷偷藏下了大部分的戏服,使得这些戏服得以流传下来。

  三、短暂辉煌期

  1978年4月,撤销文宣队,恢复平阳京剧团。黄成忠担任团长兼导演。团员人数有七八十人之多。

  1978年7月,剧团招收了6名学员,包括孔长峰、黄秀琴等人。

  1979年,京剧团逐渐有了不错的收入,为建集体宿舍,也为了培养新人,让青年演员有更多的演出机会,将剧团人员分为两个团,一团由黄成忠、林桂春任正副团长,团员大部分是青年演员,以1956年和1960年招生的学员为主;二团陈明辉任行政团长、杨小静任业务团长,成员有章成彩、张和琴、张和兰等人以及文宣队时期招收的第三批学员。

  为了满足群众十多年没有戏可看,急需精神食粮的要求,剧团不仅加紧排戏,还招收了一批群众演员,一时之间,剧团总人数达到百人之多。剧团恢复排演传统剧目,如《三打白骨精》《勘玉钏》《雏凤凌空》《凤还巢》等,其中《雏凤凌空》中刘琴芬饰演的杨排风还获得温州市青年京剧演出的相关奖项。

  1980年,两团合并。合并后的剧团排演了黄成忠导演、王守长编剧的新编历史剧《残月中秋》,主演有周宪清(饰铁补残)、卢慧明(饰王昭鸯)、许景祝(饰吴布福)等。1983年,该剧参加温州市三并举文艺汇演,获得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周宪清获得个人一等奖,许景祝获得二等奖。

  同一时期,剧团还排演了《李铁拐出世》(许景祝饰铁拐李)、《程咬金招亲》(许景祝饰程咬金)、《封神榜》(黄兆沅饰姜子牙,刘华饰妲己)等剧目。剧团1983年参加温州市专业青年演员会演,刘秀琴和许景祝获得个人表演的二等奖。

  1982年,平阳京剧团划归苍南县文化部门管理,改名苍南京剧团。陈明辉任团长,杨小静为副团长。团员基本规划到苍南,部分团员离开剧团。遗憾的是,从平阳京剧团刚更名为苍南京剧团不久,剧团就封箱停演了,等待上级分配。1986年,关于苍南京剧团解散的正式公文下达,剧团正式解散,演职员四分五散,曾风骚一时的平阳京剧团,在苍南仅仅维持了几年,就烟消云散了。

  四、期待涅磐重生

  苍南人不甘京剧团的消失,时光流逝,虽然许多人的工作与京剧艺术相去甚远,但是他们心中的国粹却从未磨灭。大家在心中都保留着对京腔京韵的深深眷恋。

  1988年,苍南成立戏曲协会,以京剧会员为主,会员有100多个,成立时由王守长任会长,后由杨传进继任。

  1996年,原剧团的成员在平阳汇聚一堂,召开平阳京剧团团友会,庆祝京剧团成立41周年。

  2011年,原平阳文宣队、平阳京剧团、苍南京剧团历届同学联谊年会在渔寮召开,师生齐集一堂,共同回味过往的美好,重返舞台,给京剧票友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2015年12月,原平阳京剧团的团员积极筹备重振苍南京剧团的旗号,组建民营苍南京剧团。他们在市场调查、演出场地、注册手续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在剧团班底方面,他们与陕西京剧院(驻温)赵家班进行了合作洽谈,计划以该剧团为基础班底,在成立苍南京剧团后,立即着手改编新编历史剧《戚继光》,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在苍南创建历史名城金乡古城——浦壮所城所做的贡献,并以此掀开苍南京剧团的新篇章。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