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一代儒伶 桃李满园——众人追忆赵荣琛
国粹京剧   2016-04-11 09:29:47 作者:罗云川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字大小:[][][]

赵荣琛便装照

        他是“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的弟子,又是在当今京剧演出市场一票难求、戏迷众多的张火丁的师父;他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又是戏曲教育家——他便是赵荣琛。

        今年是赵荣琛诞辰100周年。3月25日至27日,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内容包括出版画册《赵荣琛》,召开学术研讨会,在长安大戏院举办3场纪念演出,以此表达对先贤的追思、研学、传承。

    函授学艺,京剧史上无先例

        赵荣琛(1916—1996),出身安徽太湖书香世家,祖上四代翰林,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酷爱戏曲艺术,醉心皮黄音韵。早年受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因酷爱京剧,1934年考入山东省立剧院京剧表演系,赴济南学戏,正式开启梨园人生。初学小生,后改青衣,得孙怡云、郭际湘、韩世昌、田瑞庭、关丽卿等授艺,以聪慧天资加之敏而好学,唱红齐鲁大地。

        抗日战争期间,赵荣琛随校西迁入川,在重庆自组大风剧社,以程派路子演出了《玉堂春》、《宝莲灯》、《十三妹》等剧,风华正茂、儒雅潇洒,加之勤奋学习与勉力实践,赵荣琛技艺大进,红遍西南,被誉为“重庆程砚秋”。1940年,许伯明推荐,函介赵荣琛拜在困居北平的程砚秋门下深造,在程砚秋悉心指导下演出程派名剧于西南,如《荒山泪》、《青霜剑》、《碧玉簪》、《鸳鸯冢》、《金锁记》、《珠痕记》、《烛影记》等,前后5年,创京剧史上“函授传艺”先例。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荣琛毅然舍弃多年在四川建立的基础,只身千里寻师,在上海补行拜师大礼,正式入程砚秋门,随后演出《龙凤呈祥》,前、中、后孙尚香由赵荣琛、梅兰芳、程砚秋分饰,赵荣琛以唱工吃重的《洞房》一折名声大噪,轰动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赵荣琛赴辽宁沈阳参加东北京剧团工作,先后创演了《李师师》、《风雪破窑记》、《谐趣缘》、《婉娘与紫燕》、《花木兰》等,并以《荒山泪》一剧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获奖。1958年程砚秋去世,赵荣琛受周恩来总理“要继续发展程派艺术,多培养程派艺术接班人”的指示,筹建程派剧团并任团长,1960年调北京市青年京剧团任团长,之后率团到各地演出,并创演了《火焰驹》、《苗青娘》等新作。赵荣琛经常为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演出,深得赞赏。

        文化大革命后,赵荣琛以花甲之年全力投入舞台演出、培植后进、著书立说。1980年,他进入中国戏曲学院执教,任艺术顾问兼教授,传授程派艺术,培育梨园后代。1981年,他受聘为客座教授到美国10所大学讲学,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传播京剧艺术做出贡献,归来时途经我国台湾地区,受到当地热烈欢迎。赵荣琛先后有多篇程派艺术论文问世,并有20多万字的《宦门之后梨园行》自传付梓。

    一代儒伶,德艺俱佳

        “在京剧程派艺术近百年的传承中,他是一位节点性人物。” 在纪念赵荣琛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武桐羽说,赵荣琛给后人留下的遗产,首先是他精湛的程派表演艺术。他对程派唱腔的发音吐字和四声韵律精心揣摩,最终形成了以腔传情的风格,在身段和水袖上,他不但深得程砚秋的精髓,还有很多自己的创新实践,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里不懈探索,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程派艺术,形成了高雅端庄、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其次是赵荣琛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终生坚守的人文精神。他被称为一代儒伶,不但戏唱得好、琴拉得好,还精于古体诗词和书法,这既源于他家学渊博,更得益于他海纳百川的情怀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学习精神。

        “《锁麟囊》是程派最为人熟知的剧目,其中赵老师在表演‘朱楼找球’这段动作时,从台口一侧到另一侧始终让观众看到他的正面和侧面,上楼后配合整套水袖的动作,把找球过程中焦急不安的心情通过表演展现给观众,繁复的水袖动作并非单纯地卖弄技巧,而是紧贴人物心理,这是剧中人薛湘灵此时应该有的正常举动。”现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的张火丁,1993年正式拜赵荣琛为师。“赵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深远而绵长的,这种影响不单单是老师教了我多少剧目,更是潜移默化地使我在日后的艺术道路上能够始终遵循正确的方向,把握住程派艺术的本质精神。他在生命最后阶段,住院期间还让我把录像机搬到病房,躺在病床上还在为我说戏,为我指点。老师对我的良苦用心我永生难忘。”

        在专家涂沛看来,赵荣琛演出的程派剧目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新编的戏,在传统戏的基础上重新编演的纯粹程派戏,一类是传统老戏,但被程砚秋演出了特色,还有一类是赵荣琛自己参加改编创作的戏。赵荣琛之所以有这样了不起的艺术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兼容并蓄,除了学习和传承程派艺术,还学习了很多其他传统的东西,不断丰富自己,并把传统很好地融合到程派艺术创作实践中,他的舞台表演才能如此自如。

        京剧名家张志云回忆,1982年她在天津友谊宾馆拜赵荣琛为师。“赵老师抓紧一切时间,在楼道里给我说《武家坡》。他毫无保留地做动作,他的腿曾受过伤,当时我听见他的腿响,就不想让他再教我了,可他并没停下。宾馆里许多外宾一块儿鼓掌,觉得赵先生的艺术太精湛了。”

        京剧名家张曼玲说:“欧阳中石老师对我们说,你们的老师平常不大爱说话,他在同行中不争不抢、屈己从人,比如1983年纪念程砚秋演出《锁麟囊》,那么多的角儿分别扮演薛湘灵,谁演哪一折,如何分配?结果赵老师只演了《归宁》一场。为了顾全大局,老师是这样做的。欧阳中石老师还说,你们的老师更值得尊敬的是他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这就是他的艺德。”

        而欧阳中石的女儿欧阳启名则把赵荣琛称为“赵大爷”,“1969年左右,我们学校排演《红灯记》,让我演李铁梅,我的老师就是赵大爷。后来赵大爷逐渐忙了起来,除了担任我们的老师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琴师,每天给我爸爸、妈妈等人吊嗓子。”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跟赵荣琛从小就在一起,关系密切。梅葆玖讲述了第一次见到赵荣琛的情景。那是1946年在上海,梅兰芳和程砚秋分别带着自己的学生合演《十五花洞》,“演出轰动了大上海,荣琛大哥一鸣惊人”。70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

        “赵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像戏班里的人,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梨园旧习。”京剧名家叶蓬说,“赵先生给人书香儒雅、老成持重的感觉,但他又不保守,从生活细节上我注意到赵先生几乎从来没有穿过旧式的长袍马褂,永远是一身洋范儿的西装。他没有演出的时候、与友人相聚的时候,除了切磋技艺外,就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

    今天该如何继承发展

        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提到,赵荣琛把弘扬程派艺术作为使命,在程派的传承中他应该是收徒最多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他不是简单继承剧目,而是对程派艺术、程派文化全方位地继承。有专家认为,京剧流派艺术不光是成品的剧目,流派本身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可以用这种创作方法开拓更多的领域和题材,创作新的剧目。

        梅葆玖说,纪念赵荣琛,一是深感作为一名京剧演员文化修养是何等重要;二是从程砚秋到赵荣琛到张火丁,这条传承的链子是有科学规律的,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值得深思、学习。“我希望年轻人继承什么流派就是什么流派,继承好了以后自己有什么想法再发挥,别上来就要发挥这个、发挥那个,结果弄得四不像。”

        京剧名家迟金声说,学程派必须要明辨四声的规律,程砚秋唱、念的四声是非常考究的,赵荣琛对音乐是精通的,唱、念的字都安排得很恰当。不懂得四声是唱不好程派的,今天学习程派的青年演员应该引起重视。

        教学有方、卓有成绩的京剧教育家李文敏说,赵荣琛在继承流派方面特别认真严肃。她说,现在青年演员要脚踏实地把基础打好,“不要局限在一出戏或者一段唱腔上,观众一给掌声自己就糊涂了”。

        京剧名家孙毓敏建议,赵荣琛的弟子们应把一些程派冷门戏如《青霜剑》、《鸳鸯冢》、《烛影记》等以及赵荣琛创作的《苗青娘》、《火焰驹》继承下来,丰富程派的剧目。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院长巴图以及专家陈培仲等人则表示,程派艺术和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中国戏曲学校从建校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戏曲学院应该打造成为培养程派新人、研究程派艺术的重镇和基地。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