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复排《四郎探母》促京剧老戏解禁
国粹京剧   2016-04-24 09:51:43 作者:王润 来源: 北京晚报 文字大小:[][][]

        取材自中国民间杨家将故事的京剧《四郎探母》是中国京剧历史上最著名的传统京剧骨子老戏之一,但这出命运多舛的老戏曾经长期背负政治和道德的双重压力,清末被称为“背离汉族立场”,民国被认定“叛徒”身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被定为禁戏。

        1980年,刚刚复刊的《北京晚报》突破性地主办了京剧全本《四郎探母》连续七场的演出,让包括《四郎探母》在内的一批长期禁演的中国传统经典剧目得以重见天日,与此同时还大力推出了一批当时非常年轻的京剧新人。“禁戏”复演轰动了整个社会,《四郎探母》也成为“文革”后首个公开演出的传统京剧剧目。

        三十年之后的2010年12月1日,恰逢《北京晚报》复排《四郎探母》三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在京剧界、思想界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北京晚报》纪念复排《四郎探母》30周年纪念演出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再次邀请王蓉蓉、李宏图、郑子茹、李文林、范永亮、陈淑芳等30年前《四郎探母》公演时的原班演员登台献艺,再现昔日辉煌。

    人物讲述

        当年参演《四郎探母》的京剧新苗们,如今已成长为京剧舞台上的栋梁之材,王蓉蓉、李宏图等都是当今京剧界的领军人物,而跨界发展的郑子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并走向了国际。回忆这30多年的成长与经历,他们都感慨万千,并且认为《北京晚报》在推动京剧艺术发展方面,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郑子茹

    北京晚报做出了不可取代的事情

        1980年的时候,我才十几岁,刚刚从学校毕业,进了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那个时候《北京晚报》做了一件不可取代的事情,就是让禁演多年的《四郎探母》复排公演,起到了把京剧推向社会、推向市场的先锋作用。

        2010年,《北京晚报》又搞了纪念复排《四郎探母》三十年的演出,我很惊喜:这也是对京剧艺术的进一步推广。当年推动《四郎探母》上演的晚报总编辑王纪刚,他是一位懂京剧艺术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这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迷恋京剧艺术的人,意识到这些曾经被禁演、被埋没的传统老戏的珍贵,对它们将来有可能失传感到担忧,因此才会积极的推动此事。这么多年,这些老戏被保留至今,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我们不应该忘了,这其中有《北京晚报》、有当年主办此事的人的功劳。

    王蓉蓉

    30多年后更加敬佩王纪刚总编辑

        1980年的时候,我20岁。当时是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的学生,《四郎探母》那个时候一直都没有开禁。当时告诉我们这个戏被禁的原因,一是因为宣传封建思想,杨四郎有两个夫人;二是因为有叛国投降思想,所以被禁演了很多年。

        但当时《北京晚报》的总编辑王纪刚非常了解京剧,他说那些看法都是历史,《四郎探母》这个戏是一出艺术水平很高、非常有人情味的好戏。在王纪刚总编辑的倡导下,晚报主办上演了《四郎探母》。因为当时剧团还都不敢演,因此让我们这些学生演。1980年的12月3日至9日,在天桥剧场一连演了七场,引起了巨大轰动,观众极其踊跃。我觉得这么好的戏能让我来演,特别高兴。

        我还记得那时晚报记者过士行,还很年轻,经常往学校、剧院跑,每次都拿着个小本子记笔记。尤其是排《四郎探母》这个戏的时候,他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基本上每次都在。

        30多年后再看解禁《四郎探母》这件事,也就更加敬佩30多年前王纪刚总编辑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经受住了这么长时间的历史检验。他对京剧事业的贡献太大了,他打开了一个闸口,自从《四郎探母》解禁,很多以前不让演的传统戏都可以演了,这对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啊。

    李宏图

    邓颖超夸过“北京晚报办得不错”

        30年前,和现在的时代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很多老戏都没被解禁。“文革”以后,由于长期受到思想上的禁锢,所以对待像《四郎探母》这样的作品有方方面面的看法,不是把其单纯看成戏、看成艺术作品,而是把它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没人敢提出来公演这个戏。但是《四郎探母》是最经典的传统京剧剧目,涵盖了老生、小生、青衣、老旦、小花脸等各个戏曲行当,内容题材也让人津津乐道。所以1980年的时候,听说北京晚报主办解禁复排《四郎探母》这出戏,大家都非常兴奋。

        后来听说提议和策划解禁复排《四郎探母》的《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纪刚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承担了各方面的压力,觉得真的是很佩服他老人家。他很早就参加革命,做过地下工作,帮助过很多艺人,所以他对艺人、对京剧、对传统文化,都有一种情结,一定要把这些推出来。当时的《北京晚报》红红火火,记得邓颖超当年都夸过“北京晚报办得不错”。所以晚报大篇幅的对《四郎探母》进行报道,影响非常大,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需要像王纪刚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的人。

    赵景勃

    总编登门请求联手推动京剧发展

        1980年,《四郎探母》正处在无法登报、一直不能真正公演的情况当中。时任《北京晚报》总编辑的王纪刚先生对京剧艺术颇有研究,对民族文化充满热爱,他来到剧院,表示《北京晚报》愿意和学校联合起来,借《四郎探母》推动京剧界的思想解放。他和时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的史若虚院长一拍即合,后来又得到了当时文化部部长黄镇、副部长林默涵的支持。当时的《北京晚报》以罕见的大篇幅和连续报道,对《四郎探母》的演出进行大力宣传,引起了社会巨大轰动。

        后来,王纪刚总编辑因为此事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责难,但他为推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法抹杀的。我想,正如过士行先生的回忆文章中所言,王纪刚和史若虚二老,如果在天有灵,看到了今天的情景,应该会含笑九泉的。

        (赵景勃,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和2010年都亲历和见证了北京晚报复排《四郎探母》公演。)

    记者手记

    从老戏解禁

    到京剧“申遗”成功

        2010年12月1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布京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之际,长安大戏院迎来了《北京晚报》复排《四郎探母》三十周年的纪念演出。

        短短的一天,如同一部飞速倒放的历史纪录片,浓缩了中国京剧艺术三十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从当年恢复经典传统老戏,到全国各院团多年来排演大量精品新作;再到京剧成功入选“非遗”,今日的京剧人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创新发展国粹艺术……这其中,既有当代京剧人为毕生事业付出的巨大心血和不懈努力,也有媒体和观众对这门古老艺术的关注和支持;既有党和国家、政府对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视与关爱,也有世界对中国宝贵文化财富的欣赏与认可。

        有人感叹:没有当年《四郎探母》的解禁,就没有日后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也就没有今天京剧的成功“申遗”。确实,如果不是2010年晚报大张旗鼓举办纪念复排《四郎探母》三十周年演出,就连很多戏曲界人士都不知道这出传统老戏曾经被禁演,曾经有过那样坎坷多舛的命运,曾经有人为了让其重见天日,冲破了时代的种种阻力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北京晚报》这家始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媒体,和京剧艺术一样,虽然受到很多时代新生事物的冲击和影响,但依然在老百姓的心中有着难以取代的地位和情感,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与之相伴。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